最後,我還是沒有答應李闖,看著他離去時頹廢的背影,我突然覺得他有些可憐,但我想到是他自己拖欠工資,逼人家去自殺的。我這人最恨的就是這些人,人家農民工辛辛苦苦地在工地上幹了一年,還要去拖欠人家工資,那可是人家拿回去養家糊口的啊,想到這我氣就不打一處來。
剩下來的幾天眨眼間便過去了,還好師傅在我臨走前的那天回來了。
“小康啊,過來,我跟你說件事。”我正在櫃前發呆,師傅坐在客廳裏說道。
我走過去坐下,“什麼事情啊?師傅。”
師傅用一種我從沒見過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歎了一口氣,對我說道:“小康啊,我以前根本沒認真教過你道術,我相信你自己也清楚吧。”
我點了點頭,師傅繼續說道:“因為修道之人有五弊三缺所限製,所以我不希望你跟我一樣,從小就想培養你讀書,但是不管我如何限製,你總要與這些事情接觸,我昨天算了一下,你這輩子注定要走修道之路,我沒法阻攔,現在開始,師傅要開始教你一些真本事了。倒是你隻要一踏入修道之路,就會終身被五弊三缺所困擾,你考慮考慮,師傅尊重你的意見。”
我從未見過師傅用這麼嚴肅的口氣跟我說話,我從下就很喜歡那些東西,自然不會因為五弊三缺而退縮,雖然以後我會後悔得不得了,但是那也都是後話了。
我鄭重地點了點頭,向師傅說道:“師傅,我願意。”
師傅嗯了一下,接著說:“你這次回去不久後會遇到一劫,不過不是大難,我現在教你一招,每天你去上學之前一定要學會。”說完師傅站起了身來。
“師傅,你要教我什麼啊?”我問道。
“步罡踏鬥!你可要聽好了,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是齋醮時禮拜星鬥、召請神靈的法術。罡,原指北鬥星的鬥柄。步罡踏鬥又名步罡躡紀、步罡履鬥、步綱躡紀、飛罡躡紀、踏綱步鬥等。步罡踏鬥首見於戰國諸子的記載,其步伐又稱為禹步。它是在醮壇上占方丈之地,鋪設罡單,罡單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總的來說,學會了這個,你遇到了你對付不了的鬼怪的時候,便可請天上的神仙來對付他們。“師傅說了半天,吼了口茶,又問我聽懂了沒有。
剛才說的那一大堆,我隻聽懂了最後幾句,能請神,這麼NB啊,我肯定要學啊。“聽懂了,師傅,你就快教教我這麼弄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師傅演示一遍。
“睜大眼睛,仔細看著,”師傅一遍演示一邊還給我解釋著,“《抱樸子內篇·仙藥》記載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說:“禹步法: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禹步的三步九跡,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舉左足,三步九跡,跡成離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書中,稱之為三步九跡星綱。《抱樸子內篇·登涉》的禹步法,雖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樣是三步九跡。禹步經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餘種,舉足不同,咒誦各異。道經中所見的禹步鬥罡有:七星禹步、三步九跡法、三五跡禹步法、十二跡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鬥罡、北鬥七元罡、禹步九跡罡、禹步九靈鬥罡、九鳳破穢罡、九鳳雷火破穢鬥罡、三步丁罡、三五飛步罡、火輪罡、火鈴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寶罡、遣將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鬥罡、既濟鬥罡、未濟鬥罡、八卦鬥罡、五行相殺罡、五行相生罡、金光範圍罡、召出仙靈官將罡、禹王三步九跡罡、朝天奏謁罡、製魔伏怪罡、二十八宿罡、躡地紀飛天罡法等。道教如此豐富的禹步罡法,以運用於不同的法術。在道教齋醮科儀中,罡步是與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線不同。如水火煉度科儀,高功要步北鬥玄樞罡。當代道教常行的鐵罐施食科儀,高功的步罡有三寶罡、九鳳罡、五常罡、八卦罡等。以當代台灣道教的科儀為例:在禁壇儀中,高功在畫有八卦的壇布上步先天鬥、後天鬥,步具有破穢功能的九鳳罡。在煉度科儀中,高功步南鬥罡、南北二鬥罡。而朝科的演法,高功先後步四正罡,左腳跟點五行鬥,步先天八卦罡、後天八卦罡,踏五行鬥。道教的禹步稱為步罡踏鬥,是因為禹步與星鬥崇拜相融彙,使傳統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內容,這是道教對先秦巫師禹步的繼承發展。步罡踏鬥的“罡”與“鬥”、“綱”皆與星鬥有關。罡,又稱天罡,指北鬥七星的鬥柄,即北鬥星第五至第七星4;鬥,即北鬥,因北方有七星聚成鬥形,故名北鬥。而綱指鬥綱,北鬥第一魁、第五衡、第七勺三星稱為鬥綱。道教認為綱是連星,紀是綴星,相合以組成北鬥星座。”
本來師傅的動作要領我已經記住了,後來被師傅那繁多的一席話給整忘掉了,師傅又演示了一篇,我還是沒看懂。最後,師傅歎了一口氣,遞了一本輸給我,叫我學著上麵的,不懂進去問他。
我翻開那本書,第一頁就是寫的步罡踏鬥,我大致看了一下步罡踏鬥的來曆和簡介,沒想到這玩意兒還這麼有名氣啊:步罡踏鬥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罡,原指北鬥星的鬥柄。《抱樸子內篇·雜應》稱“又思作七星北鬥,以魁複其頭,以罡指前”,後以天罡泛指北鬥星。鬥,指北鬥。
步罡踏鬥步罡踏鬥,就是高功法師假十尺見方的土地,鋪設畫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單,作為九重之天,然後在罡單之上,腳登雲靴,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鬥宿之象,默念咒訣,徐步踏之,以召請神將、伏魔降邪或者神飛九天、奏達表章。明代詩人張元凱曾描寫過當時宮內行步罡踏鬥儀的場麵,十分壯觀:“宮女如花滿道場,時聞雜佩響琳琅。玉龍蟠釧擎仙表,金鳳鉤鞋踏鬥罡”。道士行步罡踏鬥時的踏鬥,稱為禹步。據《洞神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稱:“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預測高深;故設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問以決之。然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
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創立前,方士們就已行步罡之術,道教將其吸收為道術之一種並作為一種儀式元。道經稱從淮南王劉安以降到北魏時,罡法已“觸類長之,便成九十餘條種”。
唐宋以後,道教科儀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門,有以功能來命名的,如回屍起死罡、伏禦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減爽罡、束縛魔靈罡、普掃不祥罡等;有以召請對象來命名的,如:召煉度司官吏罡、召靈寶官吏罡、召黃籙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飛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圖形來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脫罡、旋鬥曆箕罡等等。
盡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規律的。據《雲笈七簽》卷六十一稱:“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