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提起逃跑,相信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膽小怕事、懦弱無能、臨陣退縮,幾乎每一種猜測都帶著貶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逃跑是一種懦夫的表現,是一種屈辱的表現,所以寧可戰敗也不會逃走,寧可被人打得滿地找牙,也不願意逃跑。但事實上,逃跑在很多時候並不丟人,從人的本能來說,逃跑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是一種躲避風險的行為,這沒有什麼不對。
耶穌出生的時候,希律王派人前來追殺,那時候,養父約瑟就帶著耶穌母子逃亡到了埃及,這才有了基督教後來的發展壯大。在基督教徒遭到抓捕和殘殺的時候,耶穌也曾對自己的門徒說:“有人在城裏逼迫你們,就逃到那城外去。”在耶穌看來隻有保住性命,隻有留下火種,才能夠將基督教發揚光大,才能將基督教教義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逃跑並不能說明他一個貪生怕死的人,其實,耶穌後來坦然赴死,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很好的明證。
想要成就大事,那麼在必要的時候,就要懂得逃跑,在古代的兵書中,逃跑就是一門藝術,通過逃跑,軍隊可以獲得喘息和休整的機會,也可以迷惑對方,請君入甕。其實真正的強者從來不爭一時之勇,也不會盲目地和敵人對抗,而是想辦法躲避別人的鋒芒,尤其是在自身力量不夠強大的時候,更是懂得如何保存力量,以圖後招。相反地,那些逞強鬥狠的人表麵上不懼風險,不懼困難和挑戰,但是卻缺乏理性,不具備長遠的目光,常常會感情用事。
就像劉邦和項羽一樣,劉邦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膽小的人,當項羽前來抓捕他的時候,劉邦的老婆孩子在慌亂中從馬車上跌落,他竟然就此丟下老婆孩子,一個人先跑掉了,這多少會淪為他人的笑柄。其實劉邦並沒有多少才能和實力,他在和項羽最初的鬥爭中始終處於守勢和弱勢,所以他選擇逃跑和避讓,很少和項羽發生正麵衝突。雖然有認慫的跡象,可是正因為如此,恰恰反映了劉邦是一個能夠隱忍的人,他不害怕自己處在低位,也不害怕把自己貶低,他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寧可被人笑話,寧可被人說成是膽小如鼠,那也無妨。所以最後他成功逆襲,從弱勢轉為強勢,從守勢轉為攻勢,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也成功開創了一個朝代。
而反觀項羽,雖然是無可匹敵的霸王,但是心態過於高傲,不肯低頭,更不肯逃跑,他覺得逃跑是懦夫行為,是大丈夫所不齒的。所以當他被困垓下的時候,明明自己可以乘船離開,卻不願意被江東父老笑話,所以最後坦然赴死。其實如果項羽逃回富裕的江東後,完全有能力招兵買馬,卷土重來,可是就因為不肯背負逃跑的罵名,才就此終結了自己的霸業。
所以當我們麵對強大的對手或者棘手的事情時,當我們處在不利位置時,不要斤斤計較於麵子上的問題,既然不是別人的對手,既然沒有辦法抵抗,那麼就直接選擇逃跑,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果的避禍方法,隻有逃跑才能躲避鋒芒,才能為自己贏得生存的空間。如果意氣用事,因為尊嚴和麵子問題而沉不住氣,直接麵對挑戰,那麼很可能會讓自己身犯險境。二戰時期,蒙哥馬利將軍分析盟軍在北非戰場的失利後說:“真正的士兵,不僅要懂得進攻,更要懂得逃跑和撤退,如果試圖用雞蛋碰石頭,那才是真的蠢蛋。”
事實上,逃跑並不是因為害怕,而是為了保存和積蓄力量,為了在退讓中尋求自保的機會,而且避讓隻是權宜之計,最終等我們羽翼豐滿之後,就可以卷土重來。比如二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結果三四十萬英法聯軍直接從敦刻爾克撤退,事實上,這個撤退的決定非常明智,因為如果直接留下來和德軍交戰,那麼很可能全軍覆沒,而撤退後雖然成了不光彩的逃亡軍隊,但是卻留住了反攻德軍的力量,這部分人後來成為了反擊德軍的重要力量。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做人該隱忍的時候,一定要沉住氣,放低姿態隱忍下去,哪怕當一個逃跑的人也在所不惜。其實逃跑也是一種智慧,逃跑有時候比堅守更難,而懂得逃跑的人往往比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死命頑抗的人更加聰明,更加強大,因為懂得逃跑的人能夠順應時事,能夠看得更為長遠一些,也能夠在低調中成就更偉大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