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寶寶吃巧克力
有些新媽媽怕寶寶營養不夠,常常在牛奶中放些溶化的巧克力,或吃奶後再給寶寶巧克力吃,這是很不科學的。如果長期食用,容易使寶寶的頭發幹燥而沒有光澤,此外,還會經常腹瀉,並出現缺鈣和發育緩慢的現象;另外,在平時寶寶吃巧克力也沒有必要。
因為巧克力是一種含有大量糖分、脂肪,含較少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根本不含纖維素的食品,不利於寶寶的健康和生長。隻有在寶寶體力消耗較大時,在兩餐之間可適當吃一點巧克力,但不要給寶寶吃得太多。
02 一歲寶寶喂養特點
1歲左右的寶寶,逐漸變為以一日三餐為主,早、晚牛奶為輔,慢慢過渡到完全斷奶。如果正好在夏天,為了不影響寶寶的食欲,可以略向後推遲1~2個月再斷奶,但最晚不要超過15個月。
以三餐為主之後,新媽媽一定要注意保證寶寶輔食的質量。如肉泥、蛋黃、肝泥、豆腐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寶寶身體發育必需的食品;而米粥、麵條等主食是寶寶補充熱能的來源;蔬菜可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消化。寶寶的主食主要有:米粥、軟飯、麵片、龍須麵、餛飩、豆包、小餃子、饅頭、麵包、糖三角等。1周歲寶寶每日的膳食大致可以這樣供給:主食100克左右,牛奶500毫升加糖25克(分早晚兩次喝),瘦肉類30克,豬肝泥20克,雞蛋1個,植物油5克,蔬菜150~200克,水果150克。
有些新媽媽為了增加寶寶的營養,給寶寶喝麥乳精,麥乳精是以糖為主的食品,含蛋白質很少,熱能雖高但達不到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要求。長期食用,會抑製寶寶食欲,導致營養不良。要想寶寶長得健壯,新媽媽必須細心調理好寶寶的三餐飲食,將肉、魚、蛋、菜等與主食合理調配。這麼大的寶寶,牙齒還未長齊,咀嚼還不夠細膩,所以要盡量把菜做得細軟一些,肉類要做成泥或末,以便寶寶吸收消化。1歲的寶寶,魚肝油要加3滴,每日2次,鈣片每次1克,每日2次。
03 寶寶健腦食品
1 豆類
對於大腦發育來說,豆類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質,黃豆、花生米、豌豆等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 糙米雜糧
糙米的營養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麵粉比白麵粉的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在細加工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要給寶寶多吃雜糧,包括糯米、玉米、小米、紅小豆、綠豆等,這些雜糧的營養成分適合寶寶身體發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寶寶得到全麵的營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3 動物內髒
動物肝、腎、腦、肚等,補血又健腦,是寶寶很好的營養品。
4 魚蝦類及其他
魚、蝦、蛋黃等食品中含有一種膽堿物質,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被大腦從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腦中轉化成乙酰膽堿,可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黃,含卵磷脂較多,被分解後能放出較多的膽堿,所以寶寶最好每天吃點蛋黃和魚肉等食品。
04 提高寶寶活動量
一般的新媽媽很容易把寶寶智力的發展用看圖識字、數數、背詩等聯係在一起,但卻很少會與運動聯係起來,而事實上運動對寶寶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
運動鍛煉了寶寶的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功能的發育,發展了身體平衡能力和靈活性,促進了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功能聯係,促進腦的發育,為智力的發展保證了生理基礎。所以寶寶的運動能力又常被當作測量智力發展的主要指標。
寶寶滿1周歲後,運動能力明顯提高,爬得更靈活,站得更穩,能完成邁步行走,轉彎,下蹲,後退等動作。寶寶這時不僅在運動中探索和認識周圍的環境,而且對周圍的環境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寶寶從學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了製造工具,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發展。寶寶在各種運動中不斷嚐試到了成功的喜悅,情緒會非常愉快興奮,自信心也得到加強。
在活動中,寶寶能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並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漸學會了與他人交往的點點滴滴,這將促進寶寶的社會性的發展,而社會性的發展又可促進寶寶獨立性的發展,為寶寶進入幼兒園,加入兒童集體生活做好準備。
新媽媽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多運動,同時應注意運動內容和方式的豐富多樣,充分調動寶寶的興趣,並可在運動中加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激發寶寶的想象力。
安全而自由的活動空間對寶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室內環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設計安排的,那麼現在就需要做些改變了。新媽媽一定要為寶寶準備一隻屬於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讓他搬來搬去,爬上爬下,但要注意對寶寶攀爬容易夠到的電路插座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05 教寶寶學會走路
寶寶為何走路搖搖晃晃
剛學會獨立行走時,寶寶走起路來總是搖搖晃晃,像是隨時都有可能摔倒似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從寶寶的形體特點上看,頭大、軀幹長、四肢短,這樣就會頭重腳輕,重心不穩。其次寶寶的神經係統尚不完善,支配動作的能力也較差,當寶寶邁步時就不能及時調整身體的姿勢以保持平衡。再者從動作的協調性來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協調,但寶寶這時因腦發育尚不完善,動作協調性較差,常會出現多餘動作。為了使身體平衡,寶寶兩腳間距離就比較寬,以加大腳的支撐麵積。因為這樣,寶寶走起路便搖搖晃晃,欲倒不倒。所以,新媽媽大可不必擔心,隻要在旁邊加以保護就行了。
走路與多種因素有關
正常情況下,寶寶滿周歲以後便會蹣跚邁步了,但也有一些寶寶到1歲半還不會走,讓新媽媽很著急,其實新媽媽不必過分憂慮。
寶寶學走路與各自的身體、神經、精神狀態的發育都有關係,如果具備了身體基礎,精神狀態又好,他便會主動地學走,自然很快就學會了。如果寶寶在剛學步時便重重摔了一跤,那麼必然會影響寶寶的積極性,可能一連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內都不敢去練習,緊抓大人不放。另外,生病也會使寶寶無意再去練習走路。所以,應保證寶寶身體的健康發育,又要使寶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些對寶寶行走等大動作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新媽媽不可太心急,過早地訓練寶寶走路可能會使寶寶出現“χ”型腿或“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僂病的寶寶更是如此。
06 水痘的預防
水痘和帶狀皰疹是2種特殊的感染形式,都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即為水痘,而潛伏在體內的病毒被激活後則為帶狀皰疹,後者多見於成人。水痘是最容易傳播的疾病之一,在兒童中的傳播占90%以上。水痘患兒全身可見水皰疹,平均數量200~300個,還伴有發熱。最常見的並發症是皮膚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腦炎。水痘患兒不能入托、上學,須等全身皰疹完全幹燥結痂後才能解除隔離,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可以預防水痘。接種對象為12個月齡以上的健康個體、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觸者。接種反應是輕微和暫時的,健康的寶寶接種後的血清抗體陽轉率可達98%以上。
07 寶寶異食癖的治療
異食癖是指寶寶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宜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製的咀嚼與吞食。發病年齡以幼兒為多,但學齡兒童亦可見到。
本症患兒常喜食煤渣、土塊、牆泥、砂石、肥皂、紙張、火柴、紐扣、毛發、毛線以及金屬玩具或床欄上的油漆。對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較大的物品則舔吮或放在口裏咀嚼。他們不聽新媽媽勸阻,常躲著新媽媽暗自吞食。一般臨床症狀為食欲減退、疲乏、腹痛、嘔吐、麵黃肌瘦、便秘和營養不良等。
異食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不良習慣、缺乏鐵鋅等、腸內寄生蟲病。
對心理異常引起的異食癖,不能用責罰和捆綁患兒手足等方法,因為那樣不但不能解除他的異食習慣,反而使他們暗中偷吃此類不潔食物的興趣更濃。對於鐵鋅缺乏或患腸道寄生蟲病的患兒,可到醫院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鋅劑或驅蟲治療。
08 給寶寶接種乙型腦炎疫苗
乙腦是通過黑庫蚊傳染的疾病,可致寶寶產生高熱、頭痛、嘔吐、抽風,甚至昏迷等症狀,並容易留下後遺症,如癱瘓、智力低下等。
寶寶在滿1周歲時要注射1針乙腦疫苗,在2歲、3歲仍要各加強1針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乙腦疫苗誘導體內產生抗體需1個月,所以寶寶具體注射乙腦疫苗的時間,可根據各地區乙腦開始流行的時間提早1個月,華北地區最佳時間為5月份,東北地區為6月份,南方各省為4月份。
乙腦疫苗比較安全,注射後可出現局部輕度紅腫,個別的寶寶會有38℃以上的發熱反應,根據情況應去醫院診治。若寶寶是過敏體質,在注射後第3天,局部的紅腫瘙癢會達到最重,之後就會逐漸消除,不必過於擔心。
09 控製寶寶食鹽量
寶寶由於腎髒功能尚差,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流量、腎小管排泄與再吸收功能均未發育完善,多吃鹹食勢必增加腎髒負擔。這時期的鹽,主要來自母乳和牛奶,隨著寶寶的生長和腎功能的逐步健全,對鹽的需要量大增,母乳和牛奶中的鹽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吃輔食的寶寶可適當少吃些鹽,但8個月以前寶寶的輔食不宜添加鹽。
10 寶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相差很大,稍大的寶寶症狀較輕,僅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乏力等,可在3~4天內自然痊愈。如病變範圍較廣,涉及鼻咽部,常伴發熱、咽痛與聲音嘶啞、扁桃體及咽喉壁淋巴組織充血增生,有時頸淋巴結可稍腫大。而小的寶寶症狀則比較嚴重,大多發熱、煩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寶寶常張口呼吸,甚至影響吃奶。還可伴有食欲減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嘔吐、腹痛、腹瀉,有的體溫可高達39℃~40℃,持續1~2天或10餘天不等。少數寶寶起病時可發生高熱驚厥,熱退後就不再有抽筋發作,且一般情況良好,沒有神誌異常及後遺症。
寶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為普通常見疾病,但若不及時治療,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並發症。常見的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頸淋巴結炎,鼻竇炎,咽喉壁膿腫。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氣管炎、支氣管炎甚至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適當休息、多喝水、加強護理,室溫和濕度應適宜。高熱時給予降溫,鼻塞應清除鼻腔分泌物後用0.5%麻黃素滴鼻。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繼發細菌感染或發生並發症時,可選用磺胺藥或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藥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主要以片劑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療。
患兒要盡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又可減少患兒發生並發症。不要帶患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要注意寶寶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著過多,以提高寶寶的耐寒能力。
11 注意寶寶的消化情況
寶寶快接近1周歲了,其消化功能和咀嚼功能已有很大提高,如果此時寶寶飲食品種和數量已明顯增多,並形成一定規律,營養供應充足,能滿足生長發育需要,那麼就可以考慮給他更多品種的食物。
給寶寶喂輔食以前,寶寶胃裏最好是空的,這樣寶寶容易接受食物,也易於消化。新媽媽應注意寶寶消化情況,如消化不良,輔食應減量或暫停,找出原因之後再給寶寶吃輔食,不然會危害寶寶消化係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