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蜜蜂(2 / 2)

蜂巢的分布一般較分散,但也有同一種蜜蜂多年集中於一個地點築巢,從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屬的巢口數可達幾十個甚至達幾百個。

地理分布

蜜蜂的地區分布主要取決於其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不同亞科或屬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溫帶為主,可延伸到北極地區,而在熱帶地區則無分布記錄。短舌蜂科分布於澳大利亞;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亞屬隻分布於中亞;蜜蜂科的無刺蜂屬則分布於熱帶。不同景觀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數棲居在草原、森林、河穀、山地和荒漠。世界各個景觀地帶均有蜜蜂的代表屬或種,例如地熊蜂為森林草原種,擬地蜂屬為典型的草原屬,準蜂屬以草原種居多。

分類進化

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蜜蜂在第三紀晚始新世地層中已大量發現。它的出現與白堊紀晚期顯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關。在分類上,蜜蜂總科與泥蜂總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於泥蜂總科的一支 。但因食性不同,形態特征也趨向分化。蜜蜂的進化特點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體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體和社會性生活方式出現;多態型和總科內寄生性的出現等。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它們可以通過“語言”信息的傳遞,“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結構等。

性別決定

生物的性別並非一定由性染色體決定,在蜜蜂和螞蟻中,性別決定染色體的數目(或染色體的組數),而不是性染色體,蜜蜂和螞蟻體內也沒有性染色體。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每個體細胞中含有32條染色體,兩個染色體組,是二倍體。雄蜂在群體中的個體數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體細胞中含有16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是單倍體。

群間關係

蜜蜂雖然有群居的特性,但是,蜂群和蜂群之間是互不串通的。蜂巢裏存有大量的飼料,為了防禦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蟲、動物的侵襲,蜜蜂形成了守衛蜂巢的能力。蟄針是蜜蜂的主要自衛器官。蜜蜂的嗅覺靈敏,它們能夠根據氣味來識別外群的蜜蜂。在巢門口經常有擔任守衛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隨便竄入巢內。在缺少蜜源的時候,經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潛入巢內盜蜜,守衛蜂立即搏鬥。但是在蜂巢外就又不同了,例如在花叢中或飲水處,各個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敵視,互不幹擾。

有時候,飛出去交配的母蜂也會錯入外群,這時工蜂立即將它團團包圍,刺殺母蜂。可是雄蜂就又不同了,如果要錯入外群情況就不同了,工蜂不傷害它,因為蜜蜂培育雄蜂不隻是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為了種族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