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千萬別惹拉姆(1 / 3)

你印象中的拉姆是怎樣的一個人?溫文爾雅,談吐有理,害羞靦腆?我不能說這些都是表象,但現實中那個菲利普·拉姆先生可不是一個大男孩,這個男人心高氣傲,這個男人雄心萬丈,這個男人可不好惹。

1.隊長之爭

拉姆與巴拉克的隊長之爭,毫不誇張地說,這個話題衍生出來的各種新聞和小道消息,就足以養活2010年至2012年的德國媒體,當時幾乎每逢德國隊比賽,這個話題就要被拿出來炒作一次,就像去年大肆抨擊勒夫不招基斯林進國家隊一樣。兩位當事人頻頻現身報端,為自己辯解,兩方的球迷則不依不饒大打口水戰,不過最終的結果其實在意料之中,德國隊完成隊長交接,拉姆正式取代巴拉克。

拉姆上位,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首先,以兩人的年齡差距,2010年時巴拉克已經34歲,而拉姆才27歲,在一支以年輕人為主的球隊裏,27歲的拉姆都算是“老人”了,何況已經到了職業生涯暮年的巴拉克;其次,德國隊之前一次的隊長換代也如出一轍,2004年克林斯曼上任後以不希望門將擔任隊長為由,將隊長袖標交給了當時更年輕的巴拉克,並在隨後還剝奪了老隊長的主力位置,因此,巴拉克應該料到了自己退出是早晚的事。

不過與卡恩在眾目睽睽下交出隊長袖標不同,巴拉克的“退位”更像是一出肥皂劇,這令一向心直口快的巴拉克無法忍受。由於被凱文-博阿滕在足總杯上鏟傷,巴拉克錯過了南非世界杯,拉姆被任命為世界杯上德國隊的臨時隊長,而作為球隊的一員,巴拉克也隨隊前往南非助陣。拉姆作為場上隊長,巴拉克作為場下精神領袖,就當人們再度為德國隊在大賽通力合作的品格而讚歎時,危機出現了。在德國隊大勝阿根廷後,拉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在世界杯後依然是德國隊的隊長,這等於公然向老隊長巴拉克的權威挑戰,巴拉克憤然離隊獨自返回了德國,德國隊上下也對在大賽前出現的這種不和諧音也顯得很無奈,領隊比埃爾霍夫批評拉姆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表達對長期佩戴隊長袖標的渴望,勒夫則重申“拉姆是世界杯隊長,巴拉克是國家隊隊長”。事後,拉姆也向媒體道歉,表示他當時隻是想以此來激勵球隊的士氣,但他的“無心之失”造成了之後兩年與巴拉克的對立。

世界杯後,巴拉克狀態下滑明顯,他不但無法再次奪回隊長袖標,甚至連國家隊的大門都向他關閉。而拉姆在國家隊的地位則越來越穩固,世界杯過後也得到了德國民眾的支持。兩相對比下,巴拉克更感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他先是在拉姆大喜的日子裏接受采訪直言自己才是德國隊的隊長、要讓拉姆知道尊卑,此後又炮轟勒夫說後者罷黜他是早有預謀。與巴拉克的莽撞相比,拉姆則顯得很有心機,他首先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希望能保留隊長袖標,但他巧妙地回避了與巴拉克的爭端,順水推舟將難題丟給了勒夫:“誰當隊長自己要求不算,決定權在勒夫的手中。”此後,更是主動示好,他在接受《圖片報》采訪時,提出了主動和解的願望,稱如果巴拉克回歸國家隊,那巴拉克還是第一隊長。作為一名老球員,巴拉克知道自己在國家隊的時日無多,他希望主教練能夠以公開公正的方式宣布隊長交接,更希望拉姆能夠在接任隊長的問題上與自己私下交談,而不是將一切都訴諸媒體。在他看來,拉姆的所作所為顯然不夠厚道。

一旦巴拉克被重新征召,拉姆真的會交還隊長袖標?顯然不是這樣。拉姆對隊長袖標的渴望由來已久。早在南非世界杯前,巴拉克在國家隊的聲望就已經跌至穀底。在2009年對威爾士的比賽前後,巴拉克先是被克洛澤炮轟,繼而遭到了波多爾斯基的掌摑,拉姆在事後並沒有對老隊長表示同情,而是發出了挑釁:“在我看來,巴拉克隻是一名出色的球員,而不是真正的領袖,如果他也算領軍人物的話,那我也可以這麼標榜自己了。”德國隊的這場隊長之爭歸根到底是新老換代的結果,勒夫從2008年就開始打壓弗林斯、巴拉克等老臣,隻不過2010年世界杯拉姆的言論成為了導火索而已,但從另一方麵,拉姆在與巴拉克的博弈中顯示了很高的手段,在國家隊主教練的背後支持下,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先選擇主動出擊,而後在知道競爭對手已經失去信任時,又主動提出和解,在處理這一事件時顯得遊刃有餘,極為成熟。與之相比,巴拉克則顯得有些氣急敗壞,他頻頻在媒體上向拉姆和勒夫開炮,結果反倒把自己塑造成了“惡人”形象,實在不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