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經何團長組織本團領導和導演研究之後,認為不錯。就提了些意見,讓劉敬思再抓緊改一下。
劇本經劉編劇連續奮戰三天三夜,又改又編之後,何團長送市文化局蘇主任審查。蘇主任也認為不錯,就想盡快地排出來,到省裏的新戲彙演中拿個獎,於是批了一筆錢。何團長決定,劇中農家少婦梅嫂由丹若扮演,教書先生出身、削瘦精幹的黨代表洪波由一名老生演員李政扮演。
此時,丹若正好休完了一個月的產假。剛一上班,就接到了排練《霧嶺烽火》的任務。於是就晝夜兼程開始了排練。少婦演少婦,很對路子。隻是演貧苦農家少婦,體態有些過於豐腴,臉上也過於容光煥發了些。好在是演戲,也無所謂的。水牛就把小荷葉抱到舞台一側,放在一隻燈箱裏。丹若排練一陣子,休息時給娃娃喂奶。
緊鑼密鼓地排了兩個月,戲就比較像樣子了。這天彩排,請市革委、軍分區的領導都去審戲。看過之後,市文化局革委會蘇主任請市裏首長談意見。市革委主任是個解放軍坦克兵的大胡子師長,說自己是外行,不懂得京劇藝術,隻說演員穿的八路軍軍裝太高級了,不像當年的軍裝。當年的八路軍戰士隻有個“八路”的臂章,不佩戴紅布袖章。戴上了紅袖章,有點兒像紅衛兵造反派似的。又說:“你不要把日本鬼子的臉化得像鬼一樣。他們也是人嘛!也是亞洲人嘛!跟中國人長得差不多嘛!”蘇主任和何團長就麵露難色,如果照師長這麼講的去改,那舞台上日本鬼子就比八路軍威風多了。不是邪不壓正了嗎?大胡子師長最後說:“我再次聲明,我對京劇是外行。我講的,隻供你們參考。”又指指身邊的一位年輕幹部,“霍副主任分管宣傳文教衛生,你們多聽聽他的意見。”
眾人的目光就投向了市革委副主任霍捍東。霍副主任原名叫霍漢東,是“文革”開始後改的名字。他原是一家區辦家具廠的四級木工,因扯旗造反,成了全市“革命工人造反總指揮部”的司令。“大聯合”奪權之後,進了“三結合”“三結合”,指“文革”中的軍隊代表、革命幹部代表、革命群眾組織代表。的領導班子,時年38歲。人稱王洪文王洪文,“文革”初上海造反派頭頭兒,1973年中共“十大”上擔任黨中央副主席,僅列周恩來之後,時年39歲。為“四人幫”成員之一。式的人物,外號“火(霍)箭司令、火箭主任”。
但霍捍東隻對劇組人員鼓勵表揚了幾句,就說對這個戲考慮得不大成熟,過幾天再找劇組的同誌談。並要了一本打印的劇本。
僅過了三天,蘇主任就接到了霍副主任的秘書小溫打來的電話,要他帶有關人員去聽霍副主任對《霧嶺烽火》的指示。蘇主任立即率何團長、編劇劉敬思和劇組的兩名主要演員丹若和李政前往。
別看霍副主任是個拉大鋸推刨子出身的,對京劇還挺內行。他不緊不慢,不溫不火,隻談了三條主要意見:根據“三突出”的原則,劇中的一號人物梅嫂的英雄形象還應該再突出一些。她的入黨,不要在攻打中心炮樓之前,而應專門設一場戲,放在她被武工隊救出後的養傷期間,在山泉旁的鬆林中舉行宣誓儀式。二是她入黨後,為了更加突出她,黨代表李政負了傷,因縣委書記犧牲了,上級調他去接任縣委書記一職,黨代表由梅嫂兼任。李政可在最後一場中,以縣委書記的身份出現。三是《敵堡受刑》一場,即梅嫂被日偽軍抓去後,拒絕召集部下投降,被打得在地上連滾帶爬,最後被五花大綁起來,嚇唬她要去槍斃。雖是用武戲中的“雲手翻身”、“搶背”等動作表現,仍覺得不太雅,有損英雄人物形象。“這幾場戲,請你們考慮一下,斟酌一下,能不能改一改?”然後,提出了“兩個盡快、三個力爭”:盡快修改劇本,盡快進入排練,力爭兩個月之後參加省裏的新戲調演,力爭拿獎,力爭進京彙演!
蘇主任、何團長、劉敬思互相瞅瞅,大眼瞪小眼,一時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霍副主任見他們不表態,就問了一句:“你們,有什麼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