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少年儒生略略一揖:“在下山陰張原,久聞董翰林大名,今曰一見,三生有幸。”
董其昌戴的華陽巾跌掉了,發髻散亂,左股斷折,由一個仆人背著,渾身濕透,臉色白裏泛青,表情也是乖戾多疑,哪裏有海內文宗、書畫雙絕的儒雅氣度——董其昌聽這少年儒生自報姓名是張原,語氣更是極盡譏諷,氣得呼吸急促,一時說不出話來,隻是“嗬嗬”連聲。
劉同知忙對張原道:“張生,莫再多言,趕緊送董翰林回府。”
張原大聲道:“劉大人,學生這幾句話必須說,這是為華亭百姓說的,董翰林為華亭大鄉紳,本應造福鄉梓,卻為何惹來如此浩大的民憤,董翰林難道就不會捫心自問?難道隻以為這數千民眾都是不明真相被少數別有用心者煽動起來的愚民?長生橋畔被強拆的民戶、被董氏以子母錢逼得變賣田產的百姓,被董氏欺淩無處申告的民眾,他們都在這裏,他們是來申冤的,生員竟被逼死、打行青手橫行,這都是誰的罪過?”
董其昌渾身發抖,嘴唇哆嗦著,說不出半句話,他的兩個兒子董祖源和董祖常這時也都瑟縮著,方才飛砸的亂石和此時岸邊黑壓壓的百姓已經讓他們心驚膽戰,生怕這些民眾憤怒起來把他們父子擠下河去活活淹死,若不是劉同知、蔣通判趕到,他們這時已經淹死了——張原高聲道:“董翰林,在下最後說一句,公道自在人心,豈不聞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岸邊數千民眾紛紛叫道:“千夫所指無疾而死——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那董其昌憤怒、惶恐、焦躁、羞惱,種種不平情緒在胸中激蕩,突然“哇”的一聲,噴出一口血來,噴得背他的那個仆人一頭一脖子都是血。
站在後麵的張萼拍手大叫:“罵得好,罵得好,這叫作諸葛亮罵死王朗。”
董其昌倒沒被罵死,臉色慘白,身子痿軟,雙手已勾不住仆人的脖子,慢慢滑下,另一名董氏仆人趕緊上前攙住。
張原這時已經退後,與張岱、張萼、翁元升等人站在一起,卻見一個儒生擠過來向張原深深一揖:“張公子,在下金山衛陸調陽,方才張公子一番話真是大快人心。”
且不說張原在這邊結識朋友,那劉同知看著董其昌這般模樣,半是憐憫半是鄙夷地搖了搖頭,讓差役開道,護送董氏父子及其家眷家人回府,但岸邊百姓不肯讓道,叫著要把董氏父子捆起來——劉同知、蔣通判手下隻有十二個差役,如何開得了道,劉同知也很緊張,擔心這些民眾憤怒情緒突然爆發,一擁過來會把他們都推到河裏去了,急叫張原等人過來幫助曉諭百姓,說官府會為民眾伸冤,現在大雨滂沱,要先回府衙。
張原道:“董翰林乃海內名宿,又且年老,豈能捆綁,百姓這是無理要求,不能聽從。”
劉同知連聲稱是,卻聽張原道:“但董祖源、董祖常二人民憤極大,若不捆綁,恐怕會釀成大禍,這數千民眾齊集左岸,人情洶洶,一旦發生擁擠踐踏,不知要死多少人命——事情危急,請劉大人、蔣大人早作決斷。”
董其昌嘶聲道:“劉大人,劉大人——”想要為子求情。
劉同知與蔣通判對視一眼,二人一齊點頭,劉同知向董其昌拱手道:“玄宰公,下官情非得以,隻有得罪兩位令郎了,先押回府衙。”一揮手,四個差役上前揪住董祖源和董祖常。
董祖源、董祖常身邊有十幾個董氏健仆和吳龍等打行青手,這時沒一個敢上前,眼睜睜看著麵如土色的董大、董二被捆綁起來。
——————————————————月票排名下滑,不知書友們有沒有月票,幫助雅搔一張吧。
如果您覺得《雅騷》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