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趙楷並不服氣,手指了指額娘她們那個秧田裏,扭著脖子看向他們的爹爹:“爹爹你看,皇後額娘那一組的秧路更加彎彎曲曲的,還沒有我和大哥的秧路直呢。”
官家笑著點了點頭。
趙楷又指著妹妹那一排,低頭笑了起來,趙桓一眼望去,也是大笑了起來,趙金奴、趙金羅、趙檀香的那幾路,歪歪斜斜,好多秧苗已經折斷了,就像是有個人在秧苗裏打了一個滾一樣。
官家看到也不禁老懷大笑,笑聲傳到了皇後那邊,趙金奴剛剛換好衣服,這已經是第五套了。聽到爹爹和哥哥傳來的笑聲,知道他們是笑話自己的秧路不成直線,臉色微紅,一臉的不服氣,急忙挽上方小力的手臂:“叔叔,叔叔,你來教我。”
方小力抬起頭向官家看去,官家隻是笑盈盈的看著,不置可否,其實誰還真的計較這些輸贏,孩子們開心最好。
方小力的眼光又看向了高俅,這個人甚是友善,是他把自己等人請過來的。心思靈活的高俅,自然能讀懂官家的心意,不著痕跡的點了點頭。得到高俅的首肯,方小力就去手把手的教三位小娘子插秧苗,並且把之前沒有插好的秧苗一一扶正。。。。。。
不出意外,也不會出意外,官家這一組獲得了第一名,皇後那一組獲得了第二名,高俅這一組獲得了第三名,周侗那一組是最後一名。
該周侗他那一組表演節目,推舉周侗為代表,周侗表演了一套傳自少林的翻子拳,速度之快,看得人眼花繚亂,幾位小郎君和小娘子嚷嚷著要學要學,周侗笑眯眯的一一答應下來。
******
初七就是皇後娘娘的親蠶活動。
養蠶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種桑養蠶之法相傳源於皇帝的妻子螺祖,因而家蠶又稱螺蠶。最早出現的是野蠶,是從桑樹上的害蟲中選出來,經過培育,長大後就是家蠶,從而創造了養蠶技術。
商代專門設置了養蠶的相關官職,叫做“女蠶”。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當時有杯蠶(臭椿蠶)、棘蠶、栗蠶、蚊蠶四種。
周代有“親蠶”製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夏曆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一定認識。對養蠶工具曲(箔)、植(蠶架)、筐(蠶匾)、蓬(蘆席)等都有記載。周代養蠶方法已較成熟,浴種是清除蠶卵上雜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蠶種,促其發蟻。蠶室內注意排水幹燥及溫度調節。
戰國時期對蠶的習性認識加深,已認識到蠶無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溫,喜一定濕度,惡雨。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采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製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已發明低溢控製家蠶製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唐代養蠶基本沿用前代舊法,但都飼養多化性蠶,以三眠蠶與四眠蠶為主,浴蠶則在穀雨節前後於野外進行,與後世盆浴不同。
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大宋後宮的親蠶活動,主要由皇後一個人親手完成。在皇後娘家養蠶經驗老手穆娘子的教導下,皇後已經能完成親蠶的所有環節。
首先準備蠶室和蠶具,確保養蠶的環境適宜,包括溫度、濕度等條件的控製。
其次是選種與孵化,選擇優質的蠶種,並在適宜的條件下孵化。
然後就是喂養桑葉,為蠶提供新鮮的桑葉,保證蠶的食物供應。
接下來就是等待新蠶的結繭與蛻變,蠶在成長過程中會結繭,之後蛻變成蛾。最後蠶成蛾之後交配與產卵,完成生命周期,破繭成蝶。
這兩項活動有利於皇後團結整個後宮,並且在後宮中形成勤儉節約、自力更生的風氣,為官家和趙桓的事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後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