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觀稼殿、親蠶宮(1 / 3)

就在李乾順和南仙公主耳鬢廝磨、如膠似漆的時候,趙桓和他的弟弟妹妹們,正在埋首四書五經,誦讀上下五千年。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在皇家學堂的背後,有一個四大禦花園之一的瑞聖園。瑞聖園在太祖時期名為北園,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名為含芳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即真宗在位時,將東嶽泰山迎來的“天書”供奉於此,改名為瑞聖園。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立北郊齋宮於瑞聖園的西邊,故瑞聖園又稱北青城。

大宋曆代聖上為了表明勤儉愛民和對農事的重視,在瑞聖園中設觀稼殿和親蠶宮。皇帝每年都會在觀稼殿的殿前田裏種植水稻,秋後收割。皇後作為一國之母,每年春天都會在在親蠶宮舉行親蠶儀式,並完成整個養蠶過程。

崇寧五年的的春天,尤其熱鬧,官家一掃從前心中的鬱結,滿腔抱負也有了寄托,整個人的精氣神完全不一樣。

這一年的三月初六、初七,官家特許皇家學院放假兩天。

初六的時候,所有學生到學堂後麵的觀稼殿中,和官家一起,自食其力種植水稻。初七到親蠶宮觀看皇後娘娘完成培育家蠶前期的過程。

帝後種水稻和養蠶如果放在其他任何朝代,史學家們都會認為是作秀,但是在宋朝不會。因為宋朝的君王都具有儒家之風,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勤政不一定,但是的確愛民。前世的官家趙佶也不例外,本身是愛民的,隻是豐亨豫大、貪圖享樂蒙蔽了雙眼,更被蔡京、童貫之流蠱惑了君心。

官家和皇後其實很重視皇家的農事活動,得益於大宋仁君的代代相傳。今年由於趙桓的橫空崛起,官家特意安排這群皇子和公主們一起參加。一方麵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從實踐中悟出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隻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另一方麵讓他們自力更生,懂得每一份耕耘的艱辛,從而樹立勤儉節約的生活風格。

卯時剛過,官家就派人將趙桓等人引到了觀稼殿中,提前做好了準備,每個人穿的都是比較暖和的短褲,很容易便將短褲捋起來,紮過了膝蓋,袖子也挽起來,到了肩膀處。

觀稼殿的殿前大概有良田數畝,分成四個方格,在四個方格之外,還有單獨的一塊,裏麵生長著綠油油的秧苗,這是近一百年由東南半島(東南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原產越南中南部,是出產於中南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太宗時引入中國,並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以其原產地,位於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為名。

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從種植到收獲僅僅五十餘日。宋朝皇宮觀稼殿內每年種植的就是占城稻,產量很高,是當時的主食之一。

從京師南路視察禁軍的高俅剛剛回到京城,跟往年一樣,重金賞求了兩位農夫進宮來指點種水稻的相關事宜。

一抹和煦的陽光,照射在東南方的天空上,細微的春風吹在農田淺淺水麵上,掀起斷斷續續的波紋。北苑宮城外田裏的蛙聲此起彼伏,觀稼殿前的稻田裏也有蛙聲呼應,一個自由自在,一個沉悶不顯生氣。就像紫紅色的城牆,隔斷了皇宮內外兩種不同的人生。

在高俅指揮下,將所有參加插秧的人員分成四組,進行插秧比賽。官家帶著趙桓、趙楷一組;王皇後、鄭貴妃、王淑妃帶著幾個公主和宗室郡主一起;高俅帶趙有章、有亮、有儀幾個一組,周侗帶幾個禁軍一組。兩位老農為裁判,約定好比賽的最後一個小組的人必須表演一段精彩技藝,種類不限。

兩位農夫一個叫方十八,另一個叫方小力,方小力是方十八的兒子。二人在內官的指引下,走了過來,行了一禮 :“草民,方十八,方小力參見陛下和各位貴人,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各位貴人吉祥安康!”

官家很是開心,笑著抬了抬手,“免禮免禮。”賞賜了一些水果點心,並且用包裹起來,讓他們帶回家給家人吃。同時還在他們旁邊擺上一份,讓他們現在吃,告訴他們不要拘謹。向趙桓趙楷等人招了招手,說道:“諸位皇子、公主、郡王、郡主,這邊是你們的農課老師,都過來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