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舌戰群臣(1)(2 / 2)

“各位愛卿有何事可奏”

果然,還是那個剛正不阿的殿中禦史陳禾率先站了出來:“微臣啟奏,幽王殿下年齡尚小,權知開封,儀同三司,如此封賞似乎不符合按我朝舊製啊,”

趙桓從軟椅上站起身來,小小身板,一副大人的樣子,破有禮貌得人心的朝陳禾拱了拱手:“禦史大人此言差矣,有誌不在年高,少年當自強。古有甘羅九歲拜相,本王年少聰慧,六歲封王,權知開封有何不可,作為大宋皇帝的長子,應從小就應該有遠大的誌向和抱負。”說到這裏,看了一眼正在吃櫻桃的的官家,聲音更大了一點,繼續說道,“也沒有祖製規定六歲不能權知開封,開府儀同三司,就算有此祖製,祖宗之法尚可以變,何況此封賞製度呢?陳禦史以為然否?”

老禦史手執笏板,晃了幾下,終是沒說出任何反駁之言,默默地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嘴裏嘟囔著隻有旁邊陳次升才能聽到的聲音“你不是還沒到六歲嘛。。。。。。”

將近古稀,剛剛複為門下侍郎的吳居厚走出班列:“微臣啟稟,昨日官家言幽王殿下乃生而知之之人,老臣下朝回家查了很久的古籍,還是沒有查到任何記載,老臣愚鈍,請官家、殿下釋疑。”

表麵一本正經,內心一臉壞笑的趙佶看了一眼躍躍欲試的趙桓,挑了挑眉,“你來”。

早在熙寧變法時期,王安石為了朝廷大興鹽鐵,吳居厚發揮其善於理財的特長,精心籌劃,竭盡心力,征得賦銀數百萬。後來又在地方任職期間,鼓勵萊蕪、利國二地官員自鑄大錢,每年可獲得10萬緡(一緡為一千文錢)收入。政績卓著,受到神宗帝的器重和褒獎,升為天章閣待製。

元豐四年(1081),吳居厚被提任京都轉運使。在任期間,以鹽鐵賦稅之利購置絹品,資助河東換馬牧養;撥出大鐵錢20萬緡,大大支援了陝西邊關軍餉和兵器財源;同時在轉運使任上,召募牧民養牧馬匹,為大量遊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可以說,當時對夏的戰爭中,超過一半的錢財得益於吳居厚的鹽鐵之利。

上輩子的趙桓,盡管知道吳居厚是蔡京一派,但是他的理財才能確實無人能及,自己重來一世,要整軍備戰,揮劍四方,打造騎兵,購買兵器和戰馬,練出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首先缺的就是錢。所以對吳居厚尤其禮遇,要征服這種有能力年紀又大又固執的老人家,就必須在他的領域內搞服他。

此時年少心思老成的趙桓,十分懂得這一點,隻見他走下禦階,來到吳居厚的麵前,行了一個弟子禮,使出大殺四方的稚子童聲,先是奉承了吳居厚一番:“吳大人辛苦了。吳大人曆經我朝五位聖君,都是重臣元老,在我朝有著計相之稱。”

吳居厚麵露微笑,舉著笏板謙虛了一下,隻聽趙桓又道:“我年齡雖小,但是師父扶搖子傳授了我很多治國、治軍方略,和理財之道。早在慶曆新政的時候,範相公就提出了要收攏財政,一個主要方麵就是鹽鐵興財,這一點,老大人在朝這些年間,早有運籌。幾十年來,對夏用兵所需錢財和遼國的歲幣隻怕有一半是出於老大人之手。”

說罷,還對吳居厚笑了笑:“老大人說是也不是?”

年齡再大的人,說到了自己的優點、功勞的時候,都免不了有一些自恃、自傲得意的心態,就像越是身居高位虛榮心越強更要名聲一樣。吳居厚也確實當得起這些評價,老大人微笑點頭,似是在回憶這些年的走馬理財一樣,頗顯得洋洋得意,直看得高坐禦座的趙佶暗笑不已。

趙桓繼續闡釋他的理財之道:“理財更是熙寧變法的核心之一,青苗法又是熙寧變法的核心,限製了民間高利貸對百姓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百姓與國家的矛盾。青苗法頒布才幾年,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隻是因為少數支持變法的投機者,損害了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到前朝哲宗任用章惇為相,主政內外,修正了青苗法中一些不當的措施,到如今崇寧五年,國庫充盈,繁榮強盛,一派豐亨之象。老大人是這三朝的經曆者,必然比本王更清楚其中的得失過程。”

這一番話說得吳居厚滿臉的讚成,不斷地點頭,看向趙桓的目光中,充滿了驚訝,佩服,誇獎。“還有嗎?若是隻會大談道理,最多送你一個聰明、早慧,可當不得生而知之之稱。”

“有,當然有,”趙桓提高了聲音,霸氣的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