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實例的分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般情況下,第一個漲停總是進行得非常快速,真正強勢的個股,一般都不會提供介入的機會,真正的介入機會往往出現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當然也隻有這兩天介入才具有較大的安全邊際,因為隨著後麵的漲幅不斷增加,多空分歧也會慢慢增加,而股價這時候也比較容易見頂。
對於如何判斷見頂,在實例的分析中,也是針對每隻個股展開了闡述。總體而言,我們也還是可以看到這種由量變到達質變的過程,不同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不同的反應時間,平均為兩天左右。也就是說,在行情結束前兩天,都會出現見頂的“征兆”。這種“征兆”的體現,就是波段。在股價將要見頂的時候,主力的操盤心態將會產生一係列變化,這種變化最終顯現為波段的運行特征。主力無心做盤,就會出現急促的波段,並且振幅增加。在正常的短線拉升階段的盤整中,波段振幅一般不會超過5%。
由於每個操盤手的水平不一、資金實力不一、行情解讀能力不一,在現實的短線操盤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我們靈活進行處理。這裏,我們再一次強調操盤的本質—“人”的作用。“人”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了走勢的結果和操盤的決策。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當然也找不出完全不同的兩片葉子。相同總是多於不同,這就是我們進行分析總結的意義所在。
所以,經過本書對18隻個股的分析之後,在前述的“28字”操盤法則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分析與定位個股,確定關注、介入、警戒和退出的時機,而這對於提高操盤的成功率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短期內快速飆升的個股,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的行情”,所以在過度爆炒之後,肯定“元氣大傷”,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就不會再有這種短線的行情了,我們要避而遠之。這背後具體的原因就是,爆炒之後,籌碼分散,並且籌碼的成本普遍增加,而上方的接盤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短期內經過短線的拉升之後,後麵的出籌必然是一個“麻煩的過程”。
“節奏”一直是本書試圖強調的另一個理念。因為節奏貫穿了股價運行的各個階段,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當然這本質上還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宏觀節奏的分析是一種“準備和回顧”,即通過觀察股票的曆史走勢和近段時間內的走勢,看其是否具有“某些突破的征兆”,這些征兆就是“量、價、時、空”。當然宏觀節奏分析的角度還有周線、月線、中長期均線、宏觀經濟形勢、大盤的運行環境等,但這些並不作為短線操盤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方麵。中觀節奏主要體現在“量(K)能異動、漲停逼空”,也就是我們發現信號的過程。一旦在重要的位置出現成交量的突然變化,就說明中觀節奏在發生變化,操盤的信號出現,臨盤就要引起重視。微觀節奏的變化,以波段為顯示窗口,並成為我們介入的重要依據。
三種節奏的變化提供了不同的操盤信息,也代表了不同的操盤意義。我們需要自上而下地進行分析,自下而上地進行操盤,即分析時要充分,確定之後要從容,不瞻前顧後。
回顧整個操盤流程,對K線、波段和趨勢的認知,構成了我們操作短線強勢股的基礎。就像書中所提,K線是我們認識股市的基礎,是大廈之基;波段則是實現我們戰略意圖最重要的一環,對波段認識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操盤的成敗以及利潤的大小;而對於趨勢的認識,不管是大趨勢還是小趨勢,都是我們能否建立有效的係統保障的前提。三大方麵“環環相扣”,我們需要對此有清醒認識。
我們還需要認識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股市操盤的過程中,更是如此。麵對錯綜複雜的市場行情,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隻能是減少失敗的次數和降低失敗時的損失。在對18隻個股進行分析後,我們還要知道,“探索無止境”。微觀層麵上,市場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作為我們操盤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這種變化本身蘊涵著機會,當然也伴隨著風險。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需要操盤的時候,認認真真作好分析,不需要操盤的時候,不斷進行總結,發現新情況並不斷完善經驗,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成功率和規避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贏利能力。
最後,對於市場,我們要永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