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漫漫求佛路(2)(1 / 3)

陳伯,原本是袁世凱手下的一個旅長。袁世凱派他去廣州勸說孫中山服從袁世凱,擁護他做皇帝,並讓陳伯帶上了活動經費。陳伯把這些銀元交給孫中山,並參加了國民黨。投奔革命後一直追隨孫中山身邊。國民革命勝利後,任當地政府主席。父親從輩分上應叫他伯父,父親就寄籬在他這個伯父家,接受了正規的新學教育。同時是這位伯父成就了父親的佛緣。

隨著形勢的發展,誰主沉浮的陳伯瞅準時機,官運亨通,社會地位不斷攀升,到民國時,成為赫赫有名的社會名流、政界要員。

陳伯雖然叱吒在政治風雲中,身居高官,但他篤信佛教,從繁忙政治事務中抽身閉關修行,吃齋念佛,常到寺廟進香布施。府邸裏建有廟宇,供有佛龕,經常迎奉廟裏的高僧前來,舉行一些佛事活動。父親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佛教氣氛很濃厚的環境裏,熏染了修身近佛、領悟佛道的心境。

有一年,西康地區藏傳佛教各界高僧們在內地傳教,其中有著名的貢尕喇嘛來到武漢,陳伯敬請貢尕喇嘛在武漢舉行了佛法表演,佛法宣講,大力宣傳藏傳佛教,這讓也信佛教的內地漢民感到新奇、神秘、向往。特別是我父親的那個伯父,對藏傳佛教信服得五體投地。恭迎貢尕喇嘛,在他的府邸駐賜,親聆喇嘛講經,學習佛經,點化迷津。父親是年二十四歲,剛從北大文科係畢業,回到家碰巧趕上此事,陳伯決定讓兒子陳博和侄子陳智(父親名)進入佛教學院學習。經過兩年的深造,父親對佛教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佛教的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觀念。鬼神觀念和道德觀念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他開始有了出家侍佛的念頭。

兩年後,他回到家把這想法告訴了伯父,伯父堅決反對,他認為出家當和尚和人生信仰是有一定的距離,青燈黃卷的清苦生活,非一般人能過的。況且,伯父已為他締結了一門親事,對方是伯父的同僚,雙方兩家早有結為秦晉之好的打算,社會地位相當。伯父認為是門當戶對的一樁婚姻。這崔家小姐可是大家閨秀,受過新式學堂教育,知書達理。伯父把這侄子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像父母一樣命定了父親的終身,等父親回府完婚。

父親抗命,拒絕了這門親事,不是因崔家有何不妥,也不是對崔小姐有惡感,而是自己已經有了出家的念頭,怕辜負了崔小姐的一片癡心,耽誤了她的青春年華,隻好選擇退婚,讓她另選人家。這事可讓他的伯父犯難了,一是兩家是世交,知根知底,不好說出口;二是崔小姐非我父親不嫁,其實崔小姐早就暗暗戀著父親,父親中等個兒,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可謂英俊中透著秀氣,早就是富家小姐們愛慕的對象;三是悔婚對崔小姐及崔家來說,有損名聲,特別是對崔小姐以後的生活會產生極不利的影響。

伯父勸他三思而後行,說:

“不要忙於做決定,慢慢考慮。”

父親堅定地說:

“我已想好了,出家為僧,這一想法從小時就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佛教的了解,我堅定了信念,要出家當和尚。”

伯父又苦口婆心地勸導:

“智兒,出家為僧遠非你所想得那麼簡單,一旦你走出這一步,就與塵事相隔甚遠,信佛,我支持你,學佛,我給你創造條件,唯獨遁入佛門之事慎之又慎啊!出家是進空門,空門就是要斷了塵世的一切奢華、人世的快樂,放下世間的一切,不留戀世間的任何東西。空門就意味著你與家庭親情阻隔,放棄人生當中許多樂趣。這又是何苦呢?都怨我,隻知道把我的誠心,推及到你身上,是我害你不淺。”

父親說:

“是我與佛有緣,在您這兒浸潤到了佛的悲憫之懷,涵濡到了佛道,我選擇了佛,冥冥之中也是佛選中了我,這就是因緣。您不要自責,您是推波助瀾成全了我,我對空門的理解是,‘空’就是智慧的東西,智慧是萬物的一性,慈悲是萬物的多性,將智慧化為慈悲,這是由有限變為無限的結果,這是佛性的一體兩麵,慈悲與眾生世界相應,伯父,這才是空門的含義。您是虔誠的佛徒,就由我來完成您的意願。替我退了崔家的這門親事,成全我的佛緣,這才不枉您對我的撫育栽培。”

經過父親用佛緣來闡釋,他的伯父知道,侄兒出家的信念堅如磐石,悟徹禪機。讓同是佛徒的長輩望塵莫及,隻好說:

“我硬著頭皮去崔家退婚,試試看吧。”

伯父執拗不過,隻好厚著臉皮到崔家去退婚。

伯父到崔府後難以啟齒,打了半天圓場才說明來意,崔老爺和崔夫人最終接受了這個事實。可崔小姐以死相挾。

崔夫人勸女兒道:

“女兒,你認命吧,陳公子是出家當和尚,又不是另娶親,這事不能再強求,死了這份心。”

崔小姐對伯父說:

“告訴陳智,我非他不嫁,他要出家當和尚,我就削發為尼,今天當著陳伯伯的麵,告訴您二老,爸,媽,除了陳公子,你們別想再把我嫁出去。請爹娘寬恕女兒的不從、不孝,如果陳公子前腳剃頭為僧,我後腳跟著削發為尼,既然塵世無緣,那麼我們在空門裏還有佛緣。”

崔老爺和崔夫人隻好說:

“女兒千萬不可走這條路,你也應該為我們著想,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們哪能讓你遭這份罪。”

崔小姐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