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蜀地我為王(3 / 3)

張琦在蜀地多年,熟悉蜀中地理氣候和風俗民情,一路上為嚴秦出謀劃策,過關斬將,幫了嚴秦大忙。

嚴秦本想在平定劍州後,突襲梓州,逼香裴灼炎,卻不防裴灼炎竟掛冠而去。主持東川軍務的曾士順出身軍旅,心存忠義,一根筋地效忠李唐,竟在綿州糾集了數萬兵馬,決意與南征軍血戰到底,各地在他的鼓動下對南征大軍殊死抵抗。

嚴秦進入東川後,接連遭遇數場惡戰,鎮西公張琦也不幸在綿州城外戰死。

洪木木聞聽丈夫戰死,悲憤之餘,披掛上陣,傾巢而動,率洞兵萬餘人強攻綿州城,血戰兩日夜,城破,屠城以泄憤。

綿州乃梓州門戶,綿州被蠻族屠城的消息傳到梓州,頓時引起極大的憤慨。曾士順趁機組織民軍萬人,遣散老幼,誓與城池共存亡。

李忱聞聽綿州被屠城,連夜寫《討北逆屠戮無辜軍民文》一道,痛斥李茂勾結蠻族屠戮蜀地百姓,號召蜀地百姓團結起來共禦外悔,檄文經多為名手修改潤色,變得朗朗上口,一經傳出,頓時激起蜀中軍民極大的憤慨,數千駐軍和百姓圍住兵馬大元帥府,公推李忱為帝,擊潰入侵之敵,還都長安,再造大唐河山。

西川節度使段文昌本是劉辟屬僚,劉辟滅亡後,入朝為官,元和、長慶年間官至宰相,但自王守澄、李逢吉掌權後,段文昌便一蹶不振,後雖有李忱極力舉薦而出鎮西川,但對李唐王朝的那點忠心卻早已消磨殆盡。李忱於他有知遇之恩,他不敢忘懷,銘刻在心,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態度才變得如此模糊不清。

以他宦海沉浮幾十年曆練出來的眼光,豈能看不出大唐氣數早盡,李忱是扶不起來的,扶起來也會立即倒下,於大局非但絲毫無益,還要連累一大批人。

當初時局微妙,他勸李忱暫緩稱帝,避免成為李茂的重點打擊對象,李忱聽了他的話,但後來李瀍服毒自盡,關中歸燕,李忱應該也可以在成都稱帝接過李唐旗幟的時候,他卻仍然反對李忱稱帝,而是建議他秘密聯絡南方藩鎮,積蓄力量,繼續忍耐。

若說李瀍剛死那會兒他勸李忱暫緩稱帝,還有為李忱打算的成分,那麼等到李瀍自盡殉國,李茂占據長安後,他仍反對李忱稱帝便完全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了。李忱在成都稱帝,他這個西川節度使往哪擺,一旦李忱稱帝他就必須在大唐和大燕之間做出選擇,以他的身份必須選擇仕唐,但問題是李茂已經成勢,軍勢強大,萬一蜀中不敵,弄個國破家亡,豈不連累著他也要跟著為大唐殉葬?

他效忠的那個大唐已經亡國了,成都的這個大唐是立不起來的,明知不可為,他為何還要為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再被牽連一次?

但是綿州屠城讓他改變了主意,現在群情激奮,人心可用,李忱稱帝已經不可避免,他若不盡快改變主意,擁戴新主,弄不好自己將成為兩派共同打擊的對象。

圍在兵馬大元帥府門前的數千軍民中就有他的大量親信,不顯山不露水,隻躲在幕後操控。他算定李忱會接受民意稱帝的,也算定他的這個皇帝做不長久,所以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讓別人知道是他做的,至少他賴賬的時候,別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李忱“迫於”民意,準備接受勸進,登基稱帝了,但段文昌不表態他心裏到底沒底,正要遣使去探個究竟時,段文昌卻率領蜀中官員浩浩蕩蕩進入兵馬大元帥府,要求李忱立即登基稱帝,延續大唐國祚。

時當畏難,李忱也就不那麼囉嗦了,三勸三讓也是要的,隻是程序簡化,一炷香的時間內完成,意思到了就行了。

一個時辰後,大唐憲宗皇帝的十三子,穆宗皇帝的親兄弟,敬宗、文宗、哀皇帝的叔父,光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忱在成都宣布登基稱帝,改元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