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蜀地我為王(2 / 3)

裴灼炎聽了這話,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他的家族雖然顯赫,年幼時卻十分困苦,民間的疾苦了悟甚深,窮人聚集的坊之所以早開門,不是窮人的嗓門大,吵的凶,而是他們為了生計,主動湊錢賄賂坊官,故而開門稍早,正常人家不必爭這一時也就沒人去賄賂坊官,故而坊門就按時開啟。

裴灼炎問裴望:“我鎮東川這麼多年,東川百姓的生活可有改善了?天才蒙蒙亮,就有這麼多人上街求食,可見民生艱難啊。”

裴望道:“那也怪不得郎君,這些年盡顧著打仗了,先打回鶻,又打吐蕃,又跟關東諸侯打,打仗就得花錢,小民因此困苦,與郎君何幹。”

裴灼炎道:“這是胡說,打仗是北麵在打,蜀地一直還是安寧的。沒有了長安這個無底洞要填,稅賦其實是減輕了的,可為何百姓還是不富裕?這是我的失職啊。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我心裏有愧,我心裏有愧啊。”

裴望不解裴灼炎為何要發這番感慨,故而沒敢插嘴,本以為裴灼炎隻是有感而發,隨便說說,誰知到了這天的晚上,裴灼炎忽然召集闔衙將吏,痛悔自己未能替百姓解困,致使東川百姓在平定劉辟後這麼多年仍然衣食難全,****年年掙紮在溫飽線上,他自慚形穢,宣布辭去大唐東川節度使的職務,回家鄉隨州去,晴耕雨讀,了此殘生。

闔衙將吏目瞪口呆,嚴秦大軍已入山南,不日將進入東川,身為一鎮節度使,這個時候辭官回鄉,這跟臨陣脫逃有何區別?

當然硬要說又無區別,細算起來,還是有區別的,畢竟眼下燕軍還沒打過來,此刻辭官這叫急流勇退,引咎辭職,是有擔當的表現。等到燕軍打入東川再跑,那才叫臨陣脫逃,這裏麵的差別可就大了。

此刻他辭官回鄉隱居,將來不論是唐勝了燕,還是燕勝了唐,他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若是此刻不走,等到嚴秦犯境再走,唐固然是容不得他了,燕國也不會喜歡一個臨陣脫逃的家夥。名頭這東西很重要,一旦壞了名頭,那可真是萬劫不複了。

裴灼炎是個愛惜名譽的人,也是個行事果決的人,主意一定,當場將節鉞移交給副使曾士順,當夜收拾了,第二日一早便掛冠而去。走時兩袖清風,幾卷詩書,三五個隨從而已。

梓州百姓見其如此清廉,送他一個青天的稱號,又送了他一把萬民傘,當然梓州官場的人都知道他的妻妾兒女和家產早已運回隨州老家,他孤身一人在梓州做官,為的就是想走就走,沒有牽掛。

副使曾士順接掌軍權後,立即奔赴梓州以北的綿州布防,準備迎擊嚴秦的進犯。嚴秦此刻還在山南境內,山南西道節度使林瑞麟本是******,嚴秦、朱邪赤心率數萬大軍散關,他立即轉變態度,高調宣誓效忠大燕。不僅主動撤除關隘,籌措糧草,還主動要求率軍從征。

嚴秦在山南境內並未遇到官軍的像樣抵抗,卻被十三洞洪洞蠻絆住,十三洞洪洞蠻聯洞主洪木木而今兵強馬壯,實際控製著劍、利、文、龍四州,在這些地方,官府勢力隻局限於州城以內,縣城、鄉村早已被洪洞蠻控製,各處縣官上任不僅需要向洪洞蠻花錢買路,還要在上任後去洪洞寨覲見洪木木,否則屁股便坐不穩,想當傀儡也不可得。

洪木木自持兵強馬壯,要求嚴秦封她做洪洞王,封她丈夫張琦為鎮西公。嚴秦告訴她自己無權封他做國王,要想討封賞可以遣使去長安麵見大燕皇帝,當然,空手進京總不大好,不妨率軍隨他一起南下平定蜀中,立下大功後,燕國自然有封賞啦。

洪木木不肯,揚言若嚴秦不答應,便封鎖道理,不讓神策軍南下,嚴秦好說歹說無效後,便下令突襲洪洞寨,把洪木木抓了起來。

這一下可算捅了馬蜂窩,十三洞洪洞蠻群起而攻之,硬是把嚴秦拖在了山南境內達一個月之久,後來還是李茂得到消息,遣使封洪木木為洪洞王,封張琦為鎮西公,這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兩家握手言和後,洪木木欲親率八千洞兵,隨嚴秦南下,充當前鋒,張琦恐其脾氣不好,跟嚴秦鬧翻臉,便接過帥杖,做了南征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