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另有一段是杜平自己寫的練功體會經驗。

什麼叫“沾粘勁”?我想就是搭手不離開的意思。即一搭手要真正能把對方粘起來,否則不算粘粘勁。此勁在太極拳諸勁中尤為重要,離開粘粘勁別的勁都做不成,這是最基本的勁。粘粘勁的練習方法就是跟拍皮球似的,皮球的氣越足越好,拍一下馬上就起來。練習時速度要快,形體不要太大。平時要多練習,例如做摟膝拗步,手心稍微一突出再空手心,粘粘勁就出來了。腳心也空,胸一空,粘一點就是,粘起對方再發著。一粘,對方就冒高,暈暈忽忽的就起,這再發,手一伸就是。沒有粘粘的硬推,非太極勁。

關於“聽勁”,我認為就是練全身的接觸點。開始練手、腕、臂,即由腕到肩,這是起碼的要求,漸至全身上下都能聽,即鍛煉神經末梢的靈敏性,連頭發也有反應。所謂凝神於耳,是指神含蓄在內。練習時全身必須鬆開,否則是聾子。你若感覺對方有力,那你應該先檢查自己,因為是你的胳膊聾了,人家大聲嚷你都聽不見,跟木頭杠子似的。單巴掌是拍不不響的,是你硬你才覺得對方硬。你把關節放鬆,靈敏勁就有了。身體各部關節都要放鬆,最主要的是腰、腿放鬆。怎麼鬆,就是肌肉放鬆,骨節拉開。比如伸手去拿茶杯,要拿但不拿,就是比劃著要拿,這就鬆開了,這時肌肉是鬆弛的。你若真拿起來,你肌肉就緊張,骨節也都卡死了,這叫拙笨的力氣,聽勁首先把自己全身放鬆,關節拉開,就是想著一節一節向相反的方向拉,想完了就忘掉。脊柱是往上下兩頭抻,叫做上下對拉或對拉拔長。下麵是先想尾間往前下,一收腹,上邊是眼向前平視,頂就領起來了,這叫“尾間中正神貫項”。膝關節老想著有稍微上提的意思。腳趾鬆完以後想湧泉穴,再鬆到環跳穴這就穩了,如同鳥兒停立在電線上一樣輕飄飄的。下肢關節鬆開後就能站得很牢,如樹植地生根。全身放鬆。還有三空,即手心空、腳心空、胸空。整個身體練得像氣球一樣才出輕靈。皮球不行,籃球也不行。就如擺放的氣球,人從旁走過它就有反應,人一按它一癟,你一撒手它又鼓起來。有了這種靈敏性後,你再聽對方。聽勁聽什麼,聽對方的反應,即動靜虛實變化,他半虛半實怎麼做,全虛全實怎麼做。要破壞對方的重心,穩定自己的重心。如要不讓對方聽出來,你本身也得練成如氣球一樣靈敏才行。所以太極拳就是跟人搭手以後,明白對方粘上那兒了,你把肌肉放鬆,一比劃,不拿,對方急不得惱不得,就是個障礙物給他擱那兒了,這個叫聽勁。掌握聽勁的要領是肌肉放鬆,骨節拉開,身上才靈。

一些太極前輩腋下和膝後的大筋都抻得很長,異於常人。整勁的功夫就是要下在抻筋拔骨和長筋騰膜上。練習整勁最好的功法就是抖大杆子,把周身的筋放開、抖長。如何抖大杆子,請參考拙作《抖大杆子的功法及功理》。整勁的內勁修煉以循督為主,但不必用意念從尾閭強通百會,隻是每一行功均要注重束展,脊梁的抻拔自然有助於督脈的氣血暢通。習八卦掌者應注意在擰裹鑽翻中把筋抻長,在腰腿上多下工夫。而初習太極拳者,即使是練習武式,也應盡量把架子打開,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每一起勢,先使氣沉丹田,爾後意注骨節,務令骨節隨束展伸縮,久而久之,方能使周身一家。學整勁必須明三節,“臂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腿足為根節”。而“三節之中各有三節”,九節要按“起、隨、追”的原則行功,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使內勁通達無礙,這是放長擊遠的基礎。整勁修煉得體,丹田發熱,營衛之氣增強,自然轉化為混元力。小腹出現氣丘是混元氣凝結的特征,此時就可以進入到混元力的修煉階段了。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鬆了,其實沒經過抻筋拔骨的修煉過程,一上手就想鬆柔,那是假鬆、假柔,你就練吧!一輩子也別想長筋騰膜、斂氣人骨。所以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隻長肉、不長筋,大腹便便的還非說是內氣充盈,自欺欺人罷了。命功有成者的效驗很簡單,除了身體強健無病外,練心意或形意者能勁力完整地打完五趟拳勢。練傳統太極者,能在兩分鍾內完整地練下來原傳架子,又稱飛架,收勢時:氣不短促、麵不改色者,可謂其命功初成。

太極拳的旋轉原則:旋轉原則

力在同一平麵沿弧線改變方向就是動作的轉,力在立體空間沿螺旋弧線改變方向則是動作的旋,旋轉即是纏絲,它是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精髓所在。在太極拳中,手臂原位向內、向外翻,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前後伸縮,就是旋轉,即是纏絲。身體原位向左、向右改變方向,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上下起落,就是旋轉,也是纏絲。腿部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所謂“太極無處不纏絲”,太極是用纏絲理論來統領全局要求每一個動作的,這也正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流派的根本區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是旋轉動作,是纏絲動作。例如,對方向你的手臂施10公斤水平方向的擠力,如果你想阻止對方的手臂擠向你的身體,你可以直接用10公斤的棚力頂住它,但是這不符合太極拳的技術要求。你應該向上或向下翻轉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分力,同時向側麵伸縮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側向的分力。這樣一來,對方的力就被分解成兩個分力。當然你還可以同時配合以身法的起落、旋轉,這樣就可以把對方的力分解成多個分力。那麼你在化解對方勁力時所用向外的棚力就會遠遠小於對方的10公斤的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因此,在太極推手過程中必須使你的動作旋轉起來,努力做到每一個動作都要有纏絲勁。隻有這樣,你的技術動作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勁法的要求,也隻有這樣,你才能夠逐步體會到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流派所具有的獨特的精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