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家,馬英邊讀完杜平的信後又讀杜平同信一塊給他的太極資料:太極拳技擊的三個階段
有據可查的太極拳發展史,從產生到現在約有200年。它從實踐和理論上的完善與成熟是從清末楊祿禪進京傳拳,武禹襄、李亦佘著書立說開始的。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它打破了強強對抗的搏擊方式,獨辟蹊徑開拓了一條“四兩撥千斤”的技擊製敵新思路。從而誕生了一連串光耀中華武林的技擊大家,如楊祿禪、楊班侯、郝如真、陳發科等,向世人展示了太極拳迷人的魅力和風采。如今,太極拳風靡海內外,練習者之眾不可與往昔同日而語,它深入我國及許多國家的各個階層,無論工農兵仕學商都不乏修練者。但是就技擊而言,能如昔日名師之功夫者聞所未聞。這不由得使人對太極拳技擊產生質疑,進而對宗師們的功夫表示懷疑,或者認為太極拳技術已經失傳。
誠然,對大師武功塗上一些神化色彩,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太極拳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下無敵的神拳,然而它的精巧製敵術極富科學原理,的確極盡高妙。現談談我對太極拳技擊術的理解,關於太極拳技擊術,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招打人”。即用一定的招勢進行防守與攻擊,這是技擊的初級階段,比較容易掌握。如“搬攬捶”一式,防則“搬”而“攬”,攻則以捶擊之。本階段的技術談不上精妙,但沒有此項訓練,就不可能掌握更高級的技巧。
太極拳是站在弱者角度研究如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這就毫無疑問決定了太極拳一般不主動發動攻擊,即使出擊也是誘敵深入。也就是說,太極拳先防守後攻擊,先化解對手進攻而後製敵。所以套路中的拳勢總是先守後攻,攻守兼備。我們必須掌握每一勢的技擊含意,細心揣摩,不懈研習,逐漸得心應手,以至靈活應用。比如武派太極拳吧,吳文翰先生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對每一拳勢的技擊含義都作了詳盡的闡述,下麵以“單鞭”為例。
“單鞭”一式,外形僅為弓步和兩手在胸前前後輕輕分開,看似簡單,內容卻很豐富。
(1)對方揮拳身我胸、麵部打來,我右臂上掤,順勢旋腕向右側捋化;同時,起左足蹬踢對方的前腿脛骨,隨即下踏對方腳麵,左掌前擊其胸,上下俱到,使對方不易閃躲。
(2)對方用左掌擊我麵頰,我右臂上掤,順勢化解;同時,左足插入對方襠中,左掌斜劈對方麵頰,也可下按其胸向前發放。
(3)對方以右拳擊我胸部,我右手采住其腕,左小臂截堵其肘,順勢微向右捋,以空來勢,然後,右足進步插襠,左肘順其右臂向對方胸肋撞擊,也可以旋臂下壓其肘。
(4)對方如舒張右手向我麵部抓來,我右掌速自下向上迎,用我的右掌拇指扣住對方拇指,然後身軀右旋,右掌內旋向右上擰轉,將對方右臂叼起,再身軀左旋,左小臂向其胸肋撞擊,將其擲出;也可進步管腿,左臂橫掤其胸,使其向我左前方跌出。
“單鞭”的技擊功用還有一些,大家可參閱《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
演練太極拳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神似從何而來?從實踐中來。每一拳勢都是前人在實踐中應用之所得,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每一勢的具體操作過程,才能演化出它的精髓及其同一拳勢的不同風韻。
單勢練習很重要,有兩種方法。
(1)單人單勢練習法。如“懶紮衣”一勢。單獨練習時,左右交替,循環往複,認真體會,久而生功。
(2)單勢雙人練習法。兩個人一起研討,互相支招,實際體驗攻防技術及破解之法,以做到熟而生巧。例如“手揮琵琶式”。抓住對方一臂,體會鎖纏手腕,擰旋手臂而製敵的方式。
進行這兩種練習,同時不能忽視對套路的研習,三者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同步提高。本階段技擊方法與外家拳有些相似,但一定具備以下兩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