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金剛藏問菩薩住品第十(3 / 3)

等猶如虛空。平正若惶慌。

以離患厭垢。而住於道慧。

聞行有殊特。諸菩薩至尊。

千部眾善德。其心行億劫。

供養至大聖。諸佛有百千。

最勝由自在。奉敬不可量。

湣傷眾群生。興菩薩之心。

精進念外路。忍辱長仁和。

慚愧盛元首。功勳慧為最。

其意無垢穢。佛聖性慧明。

勝力永平等。勸發菩薩心。

諸眾佑三世。供義第一最。

限猶如虛空。一切國清淨。

平等順佛義。乃至一切法。

度脫利眾生。降伏至道場

得為尊道地。發心無等倫。

歡悅以離垢。消除一切惡。

行微妙勢力。因成清白法。

奉行慈哀心。轉進入上道。

戒禁聞德富。慈心湣眾生。

舍垢無所懷。則成清淨誌。

觀一切世間。三火為熾然。

第三其誌廣。超越利眾生。

苦惱無吾我。及疾病瘡痏。

寂滅三處苦。常消諸熾然。

慕樂佛功勳。造修見瑕穢。

慧弘廣照曜。以過逾眾明。

心意行平淨。以逮道聖智。

善供於是住。諸佛億百千。

等奉人中上。心寂諸功勳。

降伏一切眾。以越難得勝。

聖明為善權。所修智慧意。

所造不可量。降伏利眾生。

供養於十力。以道化群黎。

親近無所生。得入第六地。

眾生皆難了。進普回世間。

用身故無患。受解知有無。

諸法本淨空。從十二品生。

下劣念微妙。便得入第七。

智慧及善權。逮得清明心。

遠遊難可勝。大誌難得喻。

寂然本清淨。心利誌變故。

諸苦悉平等。超越不可動。

作福罪若幹。慧聖無數品。

人中上為勝。建立於寂然。

遭治十自然。遊行眾生界。

用群萌之故。入善戒道意。

於是第一微。進步一切世。

救攝眾生等。行解垢塵勞。

此等奉律教。則入功勳富。

所行猶妙華。宣布上我慧。

受如是行已。本宿行清白。

至逮第九住。獲致功德慧。

諸勝勸施力。慕樂上正宜。

以近慧功勳。一切逮佛道。

有諸十百千。三昧之無為。

以得弘廣明。遊居慧甚大。

然後乃逮成。普慧阿惟顏。

其境界寬博。三昧致無盡。

猶如成究竟。親近一切慧。

大蓮華無限。眾寶若幹種。

其身長無極。而坐在中間。

最勝子眷屬。住立而察之。

其德無數千。光明無量億。

消滅於十方。眾惱諸苦患。

然後元首勝。光耀億百千。

人中尊眾會。越度入十方。

在於上虛空。化光交露帳。

即受佛眾行。隨順供養佛。

於彼睹諸佛。一切解道最。

佛子阿惟顏。逮得上法宜。

佛子靡不普。周旋用供養。

阿惟顏如是。放演尊光明。

人中上眉間。以成一切智。

受光逾諸耀。逮入於斯頂。

說寂滅無量。震動一切世。

無擇獄眾苦。爾時尋消滅。

猶如吾所歸。一切諸佛道。

亦若最帝王。尊上之太子。

吾成就亦然。一切慧究竟。

如是趣逮致。法雨豪道場。

至仁住在斯。慧行不可量。

眾生共嗟歎。立此覺成佛。

色界無色界。欲界所諷誦。

群黎之國土。法界之所讚。

有為及無為。並無身之界。

一切以選擇。谘嗟皆以法。

於是加無極。一切無慢業。

建立如是行。諸佛微妙慧。

人中尊秘密。解達無數劫。

猶如毛沙數。普入諸世界。

人中人所生。覺了聖舍家。

回繞鐵圍山。成就而示現。

一切歸所趣。至寂然脫門。

其誌所獲致。一切皆入道。

誌弘以住此。諸勝演法雨。

一切普周旋。攝持其心意。

雨一切眾生。猶如風持水。

諸佛之法雨。所攬亦如是。

安住以一法。弘音令得聞。

於十方佛土。無數眾生種。

聞眾佑奉持。一切為聲聞。

無數眾時行。是菩薩博聞。

行慧至勢力。蒙惟宿本行。

一時須臾間。周遍億佛土。

雨放甘露渧。樂滅眾塵勞。

所造性仁和。諸佛之法雨。

六通以住此。造越至天宮。

人中上境界。示現諸十方。

展轉變改異。無數億千劫。

梵天通眾生。其心行佛道。

聖明以立斯。舉足一步中。

輒至第九住。所住不可移。

總持慧功勳。況複畏眾生。

一切三界眾。成聲聞緣覺。

最勝立在是。亦複普示現。

三界無所礙。曉了法界慧。

皆遍一切國。眾生法無餘。

諸佛悉功勳。亦複依三尊。

聖達住於此。遵習奉事佛。

一切十方土。周旋諸法界。

現目前供養。奉敬眾徒類。

一切成功勳。如天服莊嚴。

賢聖以住此。照眾之慧光。

消滅眾愚冥。為示法之日。

自在明最勝。消除眾世亂。

諸佛子如是。光明消塵勞。

住此在三世。普世之上尊。

解道為極雄。宣布三乘業。

一時須臾間。逮無數三昧。

所在十方土。見不可限佛。

諸佛子如是。粗舉說道地。

若幹百千劫。廣歎德無盡。

離垢德如是。其地平等覺。

所依猶如華。若太山因地。

諸佛子第一。睹怨無嗔恨。

譬山頂積雪。而中眾生藥。

明解戒禁聞。如名香流熏。

猶如池蓮華。因是生由然。

道寶無能亂。輒逮聖光明。

若仙處山中。樂居猶自娛。

鬼神之妙香。逮得五神通。

講論六報果。若如馬耳珍。

其七殊勝覺。如龍執瑞應。

以致八自在。猶如大鐵圍。

以入第九住。微妙最上乘。

諸佛十功勳。如須彌照曜。

具足第一願。宿布戒禁香。

行第三功勳。如是行第四。

第五之清淨。第六行玄妙。

七意無所著。說八無央數。

以受第九聖。其心求微慧。

於行在眾生。爾乃入聖慧。

諸佛十事身。因總持諸法。

如是行大海。菩薩心無嗔。

以得通十行。猶因本發心。

修十二至行。一心定第三。

清淨第四地。則便照第五。

第六壞下苦。因輒至七住。

自然執正幢。第八為太和。

第九受眾行。慧光明遠照。

第十阿惟顏。曉了最殊勝。

功勳寶清和。本曾行如是。

能壞十方國。一切悉計數。

能以一心睹。普解眾生心。

尚可以一毛。量盡於虛空。

歎億百千劫。不能盡佛德。

金剛藏曰。所以名曰大光定意。道慧已具。成阿惟顏。便備佛道。一切蒙安。猶如日明。天下戴仰。十方諸佛。皆由中生。因其得成。佛謂諸菩薩。善哉善哉。金剛藏。嗟歎講說此十住事。眾開士等。所當施行。從初發意。至阿惟顏。猶月初生。十五日滿。眾星獨明。菩薩如是。漸備眾行。五戒十善。四等四恩。六度無極。大慈大哀。善權方便。自致成佛。潤澤眾生。猶如種樹。生根莖節。枝葉華實。眾人服食。除其饑虛。菩薩如是。從初發意。自致成佛。莫不蒙濟。普得至道。猶如百穀。草木果實。眾藥皆因地生。菩薩如是。行此十住。自致成佛度脫十方。猶如大海出眾妙寶。無量之珍。益於天下。此經如是。成就菩薩十住道地。乃使得佛。德過虛空。猶如日月。忽照四域。天下戴仰。菩薩行此。自致佛道。眾生蒙恩。除生老病死無量之難。悉升道堂。猶如醫王。療眾人病。無不除愈。此經如是。消眾生類淫怒癡病。使至正真。如轉輪王。教化四方。莫不順命。菩薩如是。四等四恩。化授吾我。猗四大者。至無所畏。四事不護。心病永除。猶須彌山四方之中。此經如是。眾典之英。道德弘明。誌平等正。解達無身。乃至無上正真之道。度脫一切生死老病終始之患。去來今佛之所由生。諸經之淵海。道德之宮。藏諸菩薩行。所會道堂。三界眾人。所求福糧。其淫怒癡。忽自消亡。猶如虛空。含受一切諸有形類。生之長之。靡不因之。此經如是。諸菩薩等。去來今佛之所由生。善權智慧。開化聲聞諸緣覺眾。皆令得度。三界黎庶。悉得蒙濟。三苦脫難。鹹得解縛。普發道意。入深法藏。無窮法身。開化十方。十方恒沙諸佛國土滿中七寶。供十方佛。不如受是。以諷誦說。宣示同學。報去來今諸佛之恩。諸佛之地。一切十方。聖道德無。虛空尚可度。十方海可知渧數。學此經典。德無能限。金剛藏菩薩。說法如是。如來悅可。一切菩薩。諸天龍神。揵遝和。阿須倫。釋梵四天王。大神妙天。淨居天。他化自在。第六天宮。所住猶行。明月寶堂。從初發心。而修悅豫。從一至二。三至四上。五六至七。八九至十。成最正覺。一切會者。聞金剛藏菩薩所說。莫不歡喜。

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沙門法護。在於長安。於市西寺中。己執梵本。手自演出為晉言。普使十方一切蒙光。得至無形。度脫眾生。鹹共欣濟。今解十住。釋梵為晉。名第一住。天竺語彼牟提陀。晉曰悅豫。第二住名維摩羅。晉曰離垢。第三住名彼披迦羅。晉曰興光。第四住名阿至摸。晉曰暉曜。第五住名頭闍邪。晉曰難勝。第六住名阿比牟佉。晉曰目見。第七住名頭羅迦摩。晉曰玄妙。第八住名阿遮羅。晉曰無動。第九住名杪頭摩提。晉曰善哉意。第十住名曇摩彌迦。晉曰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