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明朝發生一件很有戲劇性的小事,一位機靈的官員從嗜血好殺的朱元璋刀下苟全了一條性命。
《明通鑒》是這樣記載的:“丙申,錄囚。上命禦史袁凱送皇太子複訊,多有矜減。凱還報,上問:‘朕與太子孰是?’凱頓首曰:‘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上以凱老滑持兩端,惡之。凱懼,佯狂免告歸。”這件事在《明史》中亦有記載。吳晗先生在《朱元璋傳》中更引用了一些野史,將袁凱僥幸活命寫得很有趣。說袁凱裝瘋,朱元璋認為瘋子不怕痛,讓人用錐子刺他的皮膚,袁凱強忍著不喊痛。回家後用鐵鏈鎖住自己的脖子,瘋言瘋語。卸官回家後,朱元璋還派使者去他家鄉看他究竟真瘋還是假瘋,袁凱事先得到消息,將砂糖和黑炒麵攪拌,做成狗屎狀,擺在籬笆旁邊,使者來了後,袁凱蓬頭垢麵地在籬笆旁邊捧著一堆堆假狗屎大吃。使者回去複命:這連狗屎都吃的人,真的是瘋了。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是大儒宋濂教出來的,和他那位陰險狠毒、嚴酷無情的父親正相反,他寬厚仁慈(開國皇帝剛猛,第二代則仁和,中國帝製時代這樣的例子很多)。父親搞嚴刑峻法,兒子就想辦法寬赦罪犯。在自己還沒登基前,這樣做顯然是有悖於父皇的既定方針政策的。可朱元璋很喜歡這個兒子,不能把他怎樣,便問和兒子一起去辦事的大臣。
事隔六百多年,我佩服袁凱的機智之餘,更同情他,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了。一個是一言決人生死的當朝皇帝,一個是日後要登基的皇儲(朱標後來死在他父親前麵,沒能當皇帝,這是當時袁凱等大臣很難想到的)。要評判誰是誰非,換了你我生活在當時,敢嗎?兩麵討好、誰也不得罪恐怕是在那種專製時代,為人臣者唯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這樣都差點掉了腦袋,你叫這做大臣的怎麼活呀。
袁凱裝瘋騙過了老皇帝,我有點不太相信。《水滸傳》中刺配江州的宋江題寫反詩,事發後裝瘋到屎堆裏打滾,可連在閑通判黃文炳都騙不了,這把戲哪能騙過出身底層、經過無數大風大浪的朱元璋。大概是朱元璋放了袁凱一馬。我認為袁凱能躲過屠刀,一是朱元璋和朱標雖然性格迥異,但有父子之情,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寄以厚望,兩人沒有大的權力之爭,無非是辦事不同而已,因此沒必要殃及池魚;其二,袁凱既不是傅友德、廖永忠這樣有開國之功或掌握皇帝見不得人秘密的宿將,也不是宋濂、高啟這樣名聞宇內的文人領袖,對皇帝的權威威脅不是太大。
朱元璋父子之間沒有根本矛盾,袁凱當“騎牆派”尚可活命。五百年後,他的一個同宗麵臨了同樣的難題,因為爭執的不是辦事嚴格或仁厚這樣的小事,而是大權歸誰的重大問題。這個人便是比袁凱名字多一字的大梟雄袁世凱。戊戌變法時,“帝黨”、“後黨”的權力之爭已不可調和,擁戴光緒皇帝的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決定先下手為強,圍攻慈禧居住的頤和園,用逼宮的方式讓老佛爺交權。可這些書生手裏沒兵,便打起了掌握北洋六鎮精銳之師袁世凱的主意,譚嗣同深夜訪袁,讓袁世凱做出決斷。這可是你死我活的勾當,不是幾句雙方都不得罪的話就能打發的。在光緒和慈禧之間,老袁必須做出選擇,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稍有差錯可不是裝瘋賣傻能避禍的,弄不好就會掉腦袋甚至殃及家人。經過權衡,袁世凱終於選擇倒向老佛爺,便有了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維新夭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