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創立明朝和劉邦與豐沛一帶的兄弟創立漢朝非常相似。劉邦剛剛得江山後,還沒有天下全姓劉的自覺,在宮殿裏和老兄弟如在老家似地喝酒談笑,叔孫通創建禮儀後,讓他感覺到皇帝的威風。但大漢公司的產權還沒有完全清晰,直到殺白馬為盟,非劉姓不得為王的“鐵律”出來後,公司才完全成了劉姓家族公司。《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家言,但可以反映曆史上王朝的產權關係。劉備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開始合夥做買賣。割據西南成立王朝後,關、張依然把朝廷當成自家的,所以讓他們遠離成都鎮守邊州。在“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建國方針下,蜀漢處於生死存亡之秋,產權問題被擱置了。如果劉備能北伐成功,光複漢室,該如何處置這兩位兄弟?諸葛亮才智比關、張強百倍,但他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職業經理人,蜀漢沒有他的股份,劉備可以向他托孤。如果劉備死在關、張之前,他能向兩位有蜀漢股權的弟弟托孤嗎?
秦朝之前,周朝是封建諸姓的,諸侯王有周王同族,也有異族功臣。這倒像個大公司,分了很多子公司,在子公司裏麵諸侯王自己說了算,周王無非是總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已。漢代消除異姓王以後,曆代王朝基本上是獨資公司,由皇帝說了算。即使是皇子封王,也是名義上的“獨立董事”,很少有讓他們有自己的地盤、養自己的軍隊、設自己的官吏。漢代初期的“七國之亂”便是因為同姓的諸侯王都有自己的股份,認為可以把自己那份做大,最後控股,自己當董事長。明朝從朱棣以諸侯王的身份控股後,便讓同姓的王隻享有董事的名義,而不給實際股份,更不讓他們參與公司經營,避免靖難之變重演。清朝以一個跨國公司吞並本土公司後,開始讓大功臣吳三桂等人享受股份,吳被封平西王並能養兵選官。但這個股份隻能給吳三桂本人,算是個新舊公司交替的過渡性措施,如果想將股權傳給子孫繼承,董事長是不會同意的。“削藩”是必然的,大清朝隻能是愛新覺羅氏的獨資公司。所以袁世凱以小站練兵起家,手下有一幫如馮國璋、段祺瑞、曹錕這些小兄弟幫忙,能耍了大清,當了民國大總統。理論上民國是一個國有大公司,大家有份,所以手下的舊部願意給這個大總統即民國的CEO效力,可是他一旦要複辟帝製,當洪憲皇帝,把江山傳給袁克定這樣的殘疾人,馮國璋等老兄弟想法就不一樣了。好不容易有了民國,和老大哥袁項城之間有總經理和其他高管的等級之分,可以接受,而將民國變成袁家的獨資公司,繼續伺候你家兒子,給小袁當臣子,這些老兄弟就有想法了。袁世凱複辟後,蔡鍔西南舉兵,隻是個反袁的引子,真正給他致命一擊的,是那些北洋係眾大將的反對。
北洋係眾將領的反對在情理之中,已經有比獨資的家族公司更好的選擇,如上市的股份公司,誰願意把股份都交回去,再變成一家某個人控股的獨資公司?這樣的話,眾功臣的安全更沒有保證,很難說不會得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元勳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