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的大明朝創始者太祖朱元璋,留給今天普通人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這個人心狠手辣,得了江山後大批大批地殺功臣。
我們先來粗略地看一下明初那些功臣的下場。胡惟庸、藍玉這些欽定的重點叛國案件的主角,被殺被滅族自不用說,就說那些並沒有多少反叛的實證,而被找個理由滅掉的元勳。
李善長、汪廣洋、馮勝、傅友德、廖永忠、華雲龍、韓政等等不是被滅族,就是被賜死,甚至連徐達這樣的第一武將,野史中也說他背上有疽,據說吃蒸鵝就會加重病情而死,皇恩浩蕩,欽賜蒸鵝一隻,徐達為了子孫後代計,當著使者的麵把蒸鵝吃完。縱然徐達吃了蒸鵝無事,但朱元璋賜蒸鵝即賜死之意,徐達隻好服毒自盡。
朱元璋在位時,大臣能得其善終是例外,被殺則在意料之中的事情。這個叫花子出身的皇帝為什麼心狠手辣到這個地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中國古代曆史總在循環的一個規律,我鬥膽命名為“狗烹定律”。這一定律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在封建王朝曆朝曆代都發生效應,像宋太祖那樣杯酒釋兵權,把一幫“功狗”圈養起來,幾乎是閃耀著人道主義光芒的奇跡。而朱元璋,則是把“狗烹定律”的效應發展到極致的一個皇帝。
我覺得解讀這個定律,關鍵要看新帝國產權和組織結構必須轉變,以及如何轉變這一事實。
一個新王朝定鼎之後,皇帝必須處理也最難處理的問題,便是如何對待那一幫和他出生入死打下花花江山的功臣。辦法不外乎三個:一是如宋太祖那樣杯酒釋兵權;二是如漢光武、唐太祖父子那樣,威懾並籠絡管住那些宿將勳臣;還有一個辦法更幹脆,那就是殺。找個罪名把他們一點點殺光。第三個辦法是最常用的。
民國時期的學者薩孟武在《宋江得到天下之後李逵的命運如何》寫道:“李逵是宋江的心腹,宋江得天下,李逵當然封王封侯,這是普通人的見解。若據我的觀察,宋江得到天下之日,便是李逵被誅之時。”他進一步分析為什麼公卿出身的皇帝對功臣寬大,平民皇帝對功臣很殘酷。因為,“(公卿出身的皇帝)在未做皇帝之前,已經有了一種身份,他的功臣大多數是他的家臣,平時對他,已經‘鞠躬如也’……反之,平民則豪放成性,在他未做皇帝以前,常常不修邊幅,不講禮貌,他的功臣,大多數都是他的朋友,平時對他,隻有友誼,沒有名分。”
從禮儀和君臣名分來分析,固然是精到之論。但我以為,除了打江山的戰友對老大沒有及時從兄弟之情轉變為君臣之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帝國這家從無到有的大公司,產權逐步發生了改變,最開始大夥兒合夥做買賣,後來變成萬歲爺一家控製的獨資公司。那些原來的合夥人,在公司做大後,反而沒有了股份,成了靠皇帝賞賜的高級打工仔。這是顯失公平的,皇帝也擔心原來的合夥人心中不服,害怕自己死後,兒子當了董事長,這幫人吵著要回自己的股份。那麼隻好從肉體上消滅他們。
李淵、李世民父子以公卿的身份,從太原起兵,靠的是自己手中的軍隊這個最實在的資本,以及名望這類無形資產,也就是說,一開始李氏父子就是主要出資者,因此前來投奔的天下英雄基本上以打工的心態來應聘,可以說大唐公司創立時,李家就完全控股。一統天下後,盡管尉遲恭這類武夫因為排座次問題當庭咆哮,被太宗訓斥:“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屬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這“非分之恩”是什麼?我理解為工資之外的股份。尉遲恭本是從別處投奔李氏的,一開始就是打工仔,他沒有資格要股份,因而太宗此言一出,他心裏乖乖地明白了。而朱元璋和那些老兄弟不一樣,他們都是在亂世中為了混口飯吃,以性命博前程,投入的都是相同的“血本”。無非在經營的過程中,朱元璋業績更加突出,成了這一幫人的老大。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份產業名義上的董事長是小明王。突然有一天脫離了與小明王的君臣關係,朱元璋自己成了董事長,別的兄弟一下子成了他的高級打工仔。原來兄弟們拚死拚活把產業做大,都以為有自己的一份股,突然全姓朱了。朱元璋能不擔心這些老兄弟有“非分之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