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也是電影手法的落後。
後來到了徐克等人,開始大量運用剪輯,這時候,不管會不會武功的都一擁而上拍動作,因為鏡頭越來越快,有時候快到隻有三分之一秒,所以,大家隻能感受到視覺的衝擊,在細節上就很難兼顧,同時,由於這種快速剪輯,反而在形式上助長了一股淩厲的氣氛,所以,動作片越來越好看。比如徐克的《新龍門客棧》。
而到了這幾年,就拿最近甄子丹的《殺破狼》《龍虎門》做比較吧。
《殺破狼》中,甄子丹,吳京,洪金寶都是高手,所以大家注意一下,他們的對戰基本上每個鏡頭都很長,簡單理解就是:每一次都是打很長時間很多動作後才換另一個角度去拍。
而在《龍虎門》中,快速剪輯便再次運用了,畢竟,裏麵甄子丹,謝霆鋒,餘文樂的功夫相差很多。
所以,我們看到《英雄》中,甄子丹和李連傑那場槍劍對戰,便很過癮,因為一氣嗬成的感覺強烈。
大家發現了吧:對於觀眾而言,一個演員苦練十幾年武功,用長鏡頭拍成電影後美感說不定還比不上幾個不懂武功的演員在那裏用快速剪輯拍的動作戲,這種電影就很多了,大家都知道,畢竟,世界上能打得演員就那麼幾個。
雖然在武術內行人看來,長鏡頭更可以看出演員的功夫底子,但是畢竟大眾不能。
電影首先要美,文字也是。
說了這麼多,也是在打比方,比方到文字上。
如果,你在描述一場高手對決的時候。還要像傳統的動作片那樣,大堆文字長篇大論下來,對方一招攻來,這一招怎麼攻,怎麼出招,怎麼轉換,我怎麼防守,怎麼抵擋,手該怎麼擺,腿該怎麼踢,真氣該怎麼用,一招一式說的清楚明白,比如前期武俠大家白羽,王度廬等人的手法,長長一大堆,那種淩厲肅殺之氣肯定沒有,就好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
不要忘記了,現代的觀眾大多是不懂武功的,但是他們看過很多動作片,對於招式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所以,就好像剛才說的寫字一般,寫個“一”字,留給觀眾的想象更多更豐富。
文字跟電影不同,電影有畫麵,有聲音,這種表現形式更直觀,衝擊力更強,而文字隻靠讀者的想象來體味作者的用意和意境。
這種手法是金庸,梁羽生,白羽,朱貞木那個時代的做法。
後來的古龍,溫瑞安,開始做出改革,向著“形神合一”發展,即文字本身的排列組合如何更好的發揮出自己要表達的情緒。
到了黃鷹的《大俠沈勝衣》係列,文字組合在描寫戰鬥的時候,便已殺氣縱橫,文字都很短,有時候甚至是一個字,兩個字,然後分段,再一兩個字…………
這就好像高手之間的搏鬥,一招一式,幹脆利落,速度力量兼具,絲毫不拖泥帶水。
古龍曾經創造了“長短句”結合的文體,長句如同長江大河,奔湧而下,氣勢雄渾,但短句突來,便如一把快刀橫空斷水,更顯霸道利落。
可笑的是,很多人卻認為這是散文。
文字散就是散文嗎?
這就是那些無聊無知迂腐文人的誤解,強自考據。
所謂的“形神合一”,在文字上的解釋就是:文字的選擇,排列,組合,怎麼才能更好的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氣氛,氣勢,情緒等等。
為什麼八十年代的動作電影和現在完全不同?
因為觀眾看得電影越來越多,所以,視覺感會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快,以前,我們拍一個雄邁遼闊的大風光,比如大草原,或者大雪山,至少要停留在熒幕上十秒鍾,才可以讓觀眾看清楚,現在,這個時間就縮短到五秒,甚至更短。
觀眾的眼睛越來越快,經驗越來越多。
文字組合也是如此。
起點中文網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