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文字的沒落,在文字控製上再也不會出現唐詩宋詞元曲的盛世年華,也沒有了古文的看似晦澀,實則韻味悠遠。白話文固然通俗,卻失去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美麗。
電腦則帶來了文學的泛濫,動輒幾百萬字的小說隨處可見。
書法上有個故事:寫一個“一”,你能確定這最終是個什麼字嗎?
不能,因為留下的空白太多。
但當一筆一筆添上去,這個字可供猜測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少。
我們也就越來越不用動腦子去猜測,不去展開無盡的聯想。
這就是白話文和古文的差別。
所以老子可以用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說盡天下宇宙真理,西方即便把英美法各國的圖書館藏書加起來,也隻不過是滄海一粟。
不足勝有餘。
但我還是希望可以堅持一點,我不喜歡說廢話,寫廢字,如果一個意義能讓大家用一個詞就明白,我不會用十個百個詞堆砌。
第三:
這句話據說是郭德綱說的,原文摘錄:
自從用手機能發送這七十個漢字兒以後,好像人們,最起碼是一部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或是改變了一部分.
有電話不打,寧可發短信,這就是文字的魅力———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是為了省錢.
無論怎樣,漢語的表現力還是夠強的,哪怕聲光電多媒體有線無線通訊可視不可視交流再發達,對於群眾來說,文字還是有他存在的價值.他們還是願意用文字表達一些用聲音或形象也能表達的東西.
說實話,這讓我們這些自命為知識分子的人很慶幸,從而可以忽略這些文字的品味和格調.
古龍說‘武俠電影可能式微,而武俠小說是不會式微的‘,說這句話時,可能也是這種感覺.
想想過去中國人對文字有多麼大的興趣!詩詞有各種格式,對聯有各種規定,回文詩可以達到織錦回文的地步,寫幾個奇怪的字可以念出‘長亭短景無人畫‘,四書五經的語句可以放到酒籌上行酒令,俗曲‘有讚某不露某‘的故例,就連謎語都有白頭格、粉底格、玉帶格、遙對格、卷簾格……
‘左‘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是被批判的———無聊文人的文字遊戲.
可是由文字而至遊戲,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字的曼妙,以及這些玩遊戲人對文字的駕馭.
連文字遊戲都做不好的人,對語言還有什麼掌握能力?對本民族的文化還有什麼創造性?
第四:
既然你能看到這裏,說明你已經接受了第一點。
電影不能沒有配樂,文字也是一樣,我在寫每一章的時候,都在聽著不同的音樂,所以,在情緒上,是相通的,而且,有助於情緒的積累,所以我也列出這些音樂,讓大家共同享受文字和音樂融合的雙重氣魄。
第五:
音樂是一種波,而波,就是一種能量,所以好的音樂能讓你渾身上下感受到震動,而不會震耳欲聾。
第六,最重要的一點:
天地萬物都是有節奏的,你的呼吸,血脈運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樹木花鳥的呼吸鳴啼,宇宙滄海的盛衰運停,都有其自身的節奏,。
比如神奇的共振現象等等。
節奏舒服了,大家都會感應到舒服。
音樂有強弱長短等等節奏,文字的組合同樣也有。
當抒情的時候,文字可以緩緩的流淌,優美的哀傷的詞彙慢慢的積累鋪陳,就好像你平靜溫柔的心娓娓道來。不會厭其長度,哪怕淌完華廈千傾。
而當武林高手大戰,那種生死決於一瞬,殺氣縱橫淩厲,文字自然也要配合起來,這才叫做“形神合一。”形在外,無它無以表現內在。神在內,無它則是行屍走肉。
我們大家都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看到的動作片,比如成龍的,李連傑的,甄子丹的,很多動作鏡頭都是一個長鏡頭下來,很少切換,這固然是他們的功夫好,所以不用切換鏡頭好換個替身上去,隻給我們露個背影,讓你分不出這人是誰,所以,要拍功夫片,動作片,本人必須是高手,不然,就穿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