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漫漫人生路思索永無邊(1 / 1)

——林繼宗《孟春裏的思索》

鄭適然

林繼宗的這篇散文,引起我閱讀的興趣,並不是由於它獲得“秦牧散文獎”,而是因為它勾起我對人生無盡的遐思,就像清明時節路上行人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悠遠,綿長,欲罷不能。

該文以人生為立意,以清明節為線索,結構全篇。清明時節,正如作者所說,是一個追思與緬懷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人們上墳掃墓,緬懷先輩的業績,尋求人生的價值。但文章不是直白寫出,而是一波三折,顯得頗有情致。

人生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林繼宗歸結在生與死上。敘事夾帶議論、抒情,作者企圖隨著文章的展開,與讀者一起,步步深入地去探索人生的意蘊和生死的奧秘。

讀初中一年時,清明節墓地上母親對生死問題的回答,既掃除了作者幼稚的心對死亡的恐怖,又不免讓作者在現實的麵前感到迷惘。母親說:壞人的死,是永久的死。好人的死,是到比人間好得多的天堂裏生活去了。老一代的婦女,大多數受佛教生死輪回、善惡報應的思想的影響,她們對此深信不疑,但現實畢竟不是如此。首先天堂是否存在就大可詰問,好人呢,是否就一定得到好報,更值得懷疑。父親為搬運夫,終生勞頓,到頭來卻是粗茶淡飯、布衣寒舍,死後不外化為一縷白煙。倒是那全家大小都要清清白白做人的遺囑,激勵著作者立下堅貞的誓言:父親,我一定展示無愧於您的人生!母親的死,更引發作者進一步去思考人生、認識人生。母親無疑是善良而慈愛的,但卻不幸中風,纏綿病榻九年。好人得到好報沒有?看來,從父母親的經曆所得到的啟示並不在於此,而在於:必須緬懷先人的業績,學習他們如何做人,從他們身上尋求人生的價值。這才是世世代代曆久常新的課題。

現在又輪到作者帶著兒子回鄉掃墓了。祖宗三代在清明的路上尋找人生的足跡。這是作者的巧思,也是一個象征:生命在延續,人生是場接力跑,就看誰接得好,在做人和業績上,誰能超越於前人。果能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

文章的結尾,作者寫了一段對生與死的感悟,讀來饒有意味。是的,人呱呱墜地,哭著生來,卻應該笑著死去。但同樣的生,卻有不同的死。臨死的時候,有的人愧悔莫及、感慨萬千,有的人眷戀不已、無限痛惜……至此,作者是否把生與死看得簡單一點。從多種多樣的死,不是也可以給後人某種警戒和啟示麼?不知繼宗以為然否?

199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