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有教養孩子的天職,並且都希望孩子成才。我自然也一樣。
孩子考上了大學,我心裏樂得比自己上大學還樂,真應了妻子以前說過的一句有些刺激的話。我進入不惑之年後,一次,帶回了一張獎狀和一本榮譽證書,妻看了,隨手一放,淡淡地說:“你要這些做什麼?小瀚得獎狀,我心裏才高興。”這是她的真心話。這回孩子上大學,她比我更高興。那時候她家裏窮,偶爾有個雞蛋,要分四兄妹吃。她是大姐頭,家計要等她幫助呀!為著生活,高中剛畢業,她便匆匆執起了教鞭,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學生生活。她多希望上大學啊!可她的願望隻能由兒子來實現了。但她並不感到遺憾,因為,她總是把孩子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重要得多,當然也比我的重要得多。
孩子上學前,家裏做了精心的準備。妻子忙得滿頭大汗,可臉上總綻放著甜蜜的笑容。整整半個月,她為孩子購置用品,準備衣物,操辦手續,聯絡親友。還有多少次談心,嘮嘮叨叨,諄諄教誨。甚至囑咐孩子大學期間不要談戀愛。和風細雨,笑語輕喧,親情殷切,誠如周總理的名言所示:“母職,是婦女在人類社會中最光榮的天職。我覺得,泛論下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任務,再比母職光榮和永恒的了。”
孩子離家走了,我和妻子坐下來,在靜悄悄的家裏,又想起了好多事。
誰不希望孩子成才?當今社會,望子成龍大有人在,這也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但我又總想,一個社會,哪能有那麼多“龍”?普通人畢竟最多。如果大多數父母把目標定在“望子成人”的坐標上,那才符合社會的實際,日後不致失望者太多。我和妻子不願當失望者。我們始終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益於社會的普通人。將來找一份實實在在的工作。現時和今後的大學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美國許多大學生爭當小學教員。什麼人什麼事一多,便會普通起來,這很正常。
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以至將來職業的選擇,對於高中即將畢業的學生及其家長來說,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金中為此召開了兩次家長會議,我都參加了。學校要求家長在正確認識孩子和估計孩子高考成績的基礎上,當好孩子的參謀,選擇合適的大學和專業去報考,力求一箭中的。校長強調,家長隻能當參謀,不能當司令,最後的決心由孩子去下。校長又強調,學校與專業相比,專業更重要,更具實質性。在難以兼顧的情況下,注重選好專業。一當參謀,二重專業,這兩條我和妻子都做到了。選擇和填報誌願,整整醞釀了兩天,最後由孩子下決心。他終於如願以償考上了第一誌願。我們衷心地祝賀他。
正像選擇誌願一樣,這孩子認理、認人,認準了的事很認真。
隻有三歲的時候,孩子就認準了老保姆。七十多歲的老保姆善待孩子,可是患風濕,手腳酸痛無力,便向我和妻子辭職,且言辭懇切。無可奈何,我們隻好另找了一位保姆。她隻有五十多歲,身體健康,人也很好。可惜小孩與她無緣,每天總是哭哭啼啼,用手指著老保姆住家的方向,直到新保姆把他帶到老保姆家,他才止住哭鬧,撲向老保姆。唉,緣份。新老保姆都這麼說。其實,新保姆的環境比老保姆的好得多,但孩子認人,我們自然隻有順從孩子了。後來,孩子進入市外馬路第四小學,讀到四年級時,我們搬家,讓他轉到離家較近的市外馬路第三小學,可他總依戀著第四小學,我們隻好又讓他回到老母校,成績才又上去了。
唉,這孩子,認人認校,也太認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