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拒寵(1 / 3)

因著江都王一事,劉徹去長壽殿問安之時還是被太皇太後敲打了一番。

“你是天下之主不錯,這天下是咱們劉家的天下,可你兄弟叔伯們也是劉家人。劉非當年十五歲,便上書求去前線頂住吳軍叛亂,你父皇親封他為大將軍,說起來是孫輩裏唯一上過戰場打過勝仗的。江都王來了長安可從未擺過什麼皇帝兄長的架子,比起那些封地上作威作福、飛揚跋扈之輩,算是宗室典範了。到底是皇親國戚必然有些氣性,乍然受辱,聽說已帶著封臣提前回江都去了。”太皇太後不論說什麼,語調永遠是那麼的不急不緩,徐徐道來。可其中的含義一聽便知,人家江都王論起來也不見得就比你差很多,先帝兒子多,劉家人也多,這天下可不是你生來就該你的。

曆來權力交替就沒有平順的,劉徹如果依舊遵循以往虛君無為的治國之道,自然還是太皇太後的好孫子。可惜去年那一出,雙方幾乎撕破臉皮了,尤其是劉徹夥同心腹檢舉諸竇,從太皇太後手中奪權之舉,觸了老人家的逆鱗。若非大長公主從中斡旋,陳嬌在旁賠罪,幾乎要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陳嬌此時在旁聽著,輕輕偏頭無視王太後的眼神示意,頗有些幸災樂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是這母子倆慣常之舉,陳嬌當時兩邊為難,為自己夫君可謂盡心盡力,要不是太皇太後真心疼愛她,曉得她的難做,幾乎是要受夾板氣的。

論起這個,她很對得起劉徹。當時是做好了打算的,寧肯得罪自己最大的依靠太皇太後也要護佑自己的夫君,可惜劉徹可說不上對得起她了。

劉徹此時在旁沒甚表情,好似聽不出來太皇太後背後的意思一般,和往常一樣沉默不語。他現在核心的事情都任太皇太後決定,醉心於遊獵玩樂,和建章那群侍中們還有期門郎們一道騎射比試,研究胡人兵器,探討兵法,看天下輿圖。旁的事體全隨太皇太後的意,也不再像剛剛登基時事事都要牢牢抓在手心。

陳嬌旁觀劉徹新官上任三把火玩完了,覺得他過完癮後自然對繁雜的政事失了興趣。治國又不是什麼輕省活計,弄得不好天怒人怨的,還不如就按祖母的意思,和從前一樣順順當當的,這樣自己也不需要兩邊辛苦敷衍了。還好眾人都曉得她不喜讀書,什麼黃老之術,儒家法家,她都推脫自己全然不懂,祖母也沒逼她在這上頭選邊站,但情感上的支持自然還是要做出姿態來。

她為了平息太皇太後的怒火自然是旗幟鮮明地站在祖母這邊,一同說劉徹的不是,可此舉分明是為了劉徹,論理自己對他隻有恩,可這冤家聽見了還不領情。他也不想想,要是自己也和母親一樣為他分辯,老人家心裏必會覺得宮裏沒人和她是一邊兒的,更是認定了所有人合起夥要趕她下台,事情隻會愈發糟糕。陳嬌自己吃了悶虧還得憋著,自然對太後、劉徹連同幾個公主都沒好臉色。

一早上眾人在長壽殿裏心思各異,告退後劉徹心裏煩悶,問阿嬌要不要和他一同出去打獵。皇後自幼好動,和劉徹一樣不是安靜的性子,長安貴女大多愛出門遊玩,會騎馬打獵的也不少。阿嬌從前也很愛出風頭,在城中貴女裏也是獨一份的肆意。後來當了太子妃,約束多了起來,很難得再這般放肆了。

本來劉徹邀她是好意,可陳嬌想起他為了個韓嫣,寧可挨太皇太後敲打也舍不得交人,心裏發酸。再說了去了可不得看見他的近臣侍中,裏麵必定有這以容貌著稱的韓嫣,去了心裏反不痛快,再說了那人什麼身份也配同她一道陪劉徹玩樂。在厭惡韓嫣一事上,她和王太後難得是一條戰線的。

“算了,我去若是不小心打獵時傷了你那寶貝伴讀,那可怎生是好。”陳嬌不陰不陽地諷刺他,韓嫣在劉徹當膠東王時便做了他的伴讀,兩人打小要好,論起相識年歲,韓嫣不比她少;論起情分,那也是自幼相伴的。她當然是見過韓嫣的,任陳嬌再挑剔的眼光,也不得不承認此人容貌從小到大都沒得說。雖說他礙不著陳嬌什麼事兒,但讓陳嬌與他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劉徹也實在是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