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1 / 3)

三老《前書。高祖紀》:“二年,舉民間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複勿繇戍,以十月賜酒肉。”《後漢。百官誌》曰:“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續漢書。禮儀誌》注:“《孝經援神契》曰:“尊三老者,父象也。謁者奉幾,安車軟輪,供綏執事五更,寵以度,接禮交容,謙恭順貌。‘宋均曰:“三老,老人知天、地、人事者。奉幾,授三老也。安車,坐乘之車。軟輪,蒲裹輪。供綏,三老就車,天子親執綏授之也。五更,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度,法也。度以寵異之也。’應劭《漢宮儀》曰:“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安車軟輪,送迎至家,天子獨拜於屏。三者,道成於天、地、人。老者,久也,舊也。五者,訓於五品。更者,五世長子更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完具。‘臣昭案:桓榮五更,後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則榮非長子矣。蔡邕曰:“五更,長老之稱也。”《禮儀誌》曰:“養三老、五更之儀,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也(盧植《禮記》注曰:“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中之老者為五更,亦參五之也。”)。皆服都大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皆齊於太學講堂(《月令章句》曰:“三老,國老也。五更,庶老也。”)。其日,乘輿先到辟雍禮殿,禦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天子迎於門屏,交禮,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至裨階,天子揖如禮。三老升,東麵,三公設幾,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祝鯁在前,祝噎在後。五更南麵,公進供禮,亦如之。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譙周《五經然否》曰:“漢初,或雲三老答天子拜。遭王莽之亂,法度殘闕。漢中興,定禮儀,群臣欲令三老答拜。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詔從鈞議。”譙周論之曰:“禮,屍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答子拜,士見異國君亦答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虞喜曰:“且據《漢儀》,於門屏交禮,交禮即答拜。中興謬從鈞議,後革之,深得其意。”

饗禮《說文》曰:“饗,鄉人飲酒也。”家君曰:“鄉人飲酒謂之饗,然則鄉飲酒即古之饗禮。先儒謂饗禮已亡,非也。”

頻煩《漢書》曰:“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瑞之意。”師古曰:“鄭重,謂頻煩也。”杜詩雲:“三顧頻煩天下計。”亦謂鄭重之意。或以頻煩為頻數之頻,古無是訓,近俗有之。

說文《說文》所引諸說,上自孔子,下及兩漢,共二十八人。孔子說、莊王說、韓非說、左氏說、淮南王說、司馬相如說、董仲舒說、衛宏說、揚雄說、京房說、劉歆說、杜林說、賈侍中說、桑欽說、傅毅說、官溥說、譚長說、王育說、尹彤說、張林說、黃顥說、周盛說、逯安說、歐陽喬說、寧嚴說、爰禮說、徐巡說、莊都說、張徹說。賈侍中者,賈逵也。許慎從逵受古學,故舉其官名。

借倩之倩陸放翁言:“昭德諸晁謂婿為借倩之倩,近世方訛為倩盼之倩。予幼小不能扣所出,至今悔之。”案:《方言》雲:“東齊之間,鞏謂之倩。”郭氏注雲:“言可借倩也。”放翁豈未之見耶?

輦酌宮姚令威曰:“宇文修有一古鼎,款識雲:“輦酌宮。”案:輦酌《漢書》作蓮勺,注:“音輦酌(古蓮輦同音),縣名,在櫟陽,去長安七十餘裏。”《漢書》及《黃圖》、《舊事》、《宮閣名》諸書皆不雲蓮勺有宮,博物如歐、劉,皆不能詳。《鍾鼎款識》載劉原父所藏《蓮勺爐銘》雲:“蓮勺宮銅一鬥鼎,下條重四斤十兩。五鳳三年正月己醜工渭城徐安守屬定昌造。”此又一蓮勺宮爐也,並載之以俟博雅。

大尚書《隋書。經籍誌》:“《政論》六卷、《四人月令》一卷,漢大尚書崔撰。”案:東漢有尚書令、仆、丞、郎,不稱大尚書,《漢劉寬碑》陰有:“大尚書河南張祗,字子戒。”又《山陽太守祝睦碑》雲:“辟司空府北軍中候,拜大尚書、仆射。”洪適《隸續》曰:“以其長於諸曹,故加大以別之。”

三商漢《冊禮鑒銘》曰:“吾作明鏡,幽煉三商,周列典祀,配像萬強。”徐獻忠曰:“古之冶鏡,取金氣盛而煉以三載或三月,以《周易》乾坤五五之數,故曰三商。”餘案:《士昏禮》鄭《目錄》曰:“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賈公彥曰:“商是商量漏刻之名,鑒諸陰類,煉之昏夜,故雲幽煉。”徐氏之說殊不足據。商,《釋文》音嫡,《鑒銘》與強協,則讀為商量之商。先王父有句:“坐聽三商玉漏移。”或據《釋文》謂不當讀平聲,餘據《鑒銘》以答之,或不能難。夏文莊《蓮漏銘》:“五夜宵三商定夕。”亦讀平聲。蘇子美雲:“三商而眠,高舂而起。”則讀為嫡。

侍中相書《占氣雜要》曰:“氣如連珠入闕門,為侍中。”

對番《東宮舊事》曰:“守鑰四人,對番上下,東宮門鑰在中庶子坊。”

藺相《費鳳別碑》雲:“司馬慕藺相,南容複白圭。”

五業《漢督郵斑碑》:“嘖(賾。)意五業,遂悉包之。握樞運棋,要道氏(是。)綜。”五業,謂五經也。《魏略》:“樂詳少好學,五業並授。”劉表時有五業博士宋衷。

更老取首妻《國三老袁良碑》雲:“群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結發,上為三老。”案:“應劭《漢官儀》:“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完具。”則結發者,首妻也。周澤為三老,有太常妻。《華陽國誌》:張霸為五更,其妻司馬敬檢前妻子女。則知當時有不盡取首妻者矣。或疑霸為五更,前妻尚在。案:霸本傳雲:“當為五更,會疾卒。”明其時有後妻矣。《獨行傳》:“李充為國三老,充少出妻。”所未詳也。

內艱《南史》:司馬年十二,丁內艱。

三命趙岐《孟子注》雲:“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惡曰遭命;行惡得惡曰隨命。”《仲秋下旬碑》雲:“三命縮贏。”《嚴碑》雲:“經說三命,君獲其央。”經說者,《孝經》說也。案:《孝經》緯《援神契》曰:“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軍籌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凶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鄭康成《祭法注》雲:“司命主督察三命。”洪氏跋《下旬》雲:“三命,嚐選貢也。”王懋以為即陰陽家五星三命之說。皆誤(央,中也。君獲其中,謂遭命也)。

扶風予家出自扶風,始祖文林閣學士吉甫公,諱元,尹和靖高弟也。少有知人鑒,識嶽武穆於微賤。吉甫公當宋徽、欽、高三朝,以直節聞。初以劾朱π花石綱事忤蔡京,削籍歸。後扈高宗駕如臨安,複忤秦檜,以病乞身,卜居湖州之大全港。聞武穆死,不食七日而卒。蓋悲二聖之不複,若將殉焉者也。夫惠子為唐之高士,吉甫為宋之名臣,而史皆不載,惜哉(大昕案:文林閣學士,宋時無此官名,譜牒所載,未可信)。

惠姓《廣韻》:“惠姓出琅琊周惠王之後,梁有惠施。予案:樂史《太平寰宇記》:“惠氏有二望:一為琅琊,一為扶風。琅琊者,《三國誌。袁術傳》所雲‘琅琊惠衢’是也。扶風者,《西京雜記》所雲‘長安惠莊’是也。”惠施,梁相,見《莊子》。惠盎,見《呂氏春秋》,戰國人。(高誘曰:“惠盎,宋人,惠施族也。”)惠氏不顯於六朝,略見於唐,著於宋。少陵有《送惠二過東溪詩》雲:“空穀滯斯人。”又雲:“黃綺未稱臣。”又《幽人詩》雲:“往與惠詢輩,中年滄洲期。”注家以為詢即其名,乃盛唐高士也(舊泣:惠苟,謂惠昭、荀玨)。司空圖《一鳴集》有《與惠生書》,當晚唐時。洪氏《隸續》雲:“《晉銅漆盤款識》今在宜興惠公襄家。”孫仲覿《大全集》有《與惠彥和書》數十通,彥和亦宜興人。餘家《族譜》所不載,疑琅琊之裔。《族譜序》稱:“漢有交州刺史惠乘眾。”《漢書》所未載,未知何據。

《顏氏家訓》曰:“孝元嚐遣典簽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則六朝惠氏有官典簽者矣。

哀江南賦《哀江南賦》雲:“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近代注此賦者,如吳江葉氏(舒崇)、昆山徐氏(炯)皆不詳所出。餘謂此指晉公子重耳也。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肋,欲觀(句),其躲浴(句),薄而觀之(句)。《詩序》言“共公遠君子而近小人”,故其時作詩者刺之雲:“彼其之子,三百赤芾。”又雲:“薈兮蔚兮,南山朝齊。婉兮孌兮,季女斯饑。”其後,重耳複國,伐曹,數之以不用僖負羈(遠君子),而乘軒者三百人(近小人)。乘軒者三百,即《詩》所雲“三百赤芾”是也(服虔注《左傳》亦雲)。重耳出亡,自曹而衛、而宋、而齊、而楚。楚成王乃送之秦。”畏南山之雨”,《詩》所雲“南山朝齊”是也。”忽踐秦庭”,借用申包胥立於秦庭語,其實皆重耳一人之事。注賦者泥於包胥一事,遂分二句為兩義矣。賦又雲:“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南山、東海,秦庭、周粟,指南北朝而言,乃子山親曆之事也。

清慎勤《古夫於亭雜錄》雲:“清、慎、勤三字,本呂本中居仁《官箴》語。”予案:已見李秉《家誡》。

漢張華博物《古夫於亭雜錄》雲:“東漢末有議郎張華,與蔡邕同以博物著,在茂先前。今人止知茂先著《博物誌》耳。右見從伯文玉(與玟)《籠鵝館集》,惜不記出處。”案:漢議郎張華與蔡邕同修《漢記》,又同對災異。見《邕傳》注及《邕集》。《蔡中郎集。答詔問災異八事》雲:光和元年七月十日,詔書尺一,召議郎張華詣金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