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事,由成王臨朝,周公輔佐,今成王得病,懼見周公,耽誤國事,如何了得。且成王一個孩童,諸事也做不得主,習學之中,分不得精力,太傅玄高殷切建議不應如此。太後做主,除祭奠大日,由成王領拜。其餘國事朝議,由周公主政,至成王加冕之日止,加封周公為攝政王。封姬旦長子伯禽為魯侯,召公爽長子為燕侯,旨令召公回朝,與周公共同輔政。
周公加封攝政王,太後懿旨到達各諸侯國,各諸侯皆吃一驚。喜憂不定,一時間,議論紛紛。
懿旨來到齊國,太公接旨大喜:“自此,國家有主,周朝大業有繼,老夫可以放心了。”夫人張慧英在旁道:“夫君為何如此高興,周公隻是一攝政,非一國之主,周朝大業還在成王承繼也。”太公道:“夫人有所不知,成王畢竟年幼,不能理政,攝政為王是非王而王也。當今天下,分封諸侯,開萬世之先,無德才者安能鎮之,成王弱冠之年,當有十餘載,有此時光,周公定能靖平國難,將一興盛之國交與成王,成王得周公教育,也將為仁德之主,豈不是周朝大業有繼。我年歲已高,死之後將托國於夫人,訓育幼子治理國家,保齊國有繼,全在夫人也,齊得有周公護佑,我無憂也。周公仁德顯著,明揚四海,定能發揚文、武之治,此國家之幸也,安能不高興。”
夫人道:“周公為攝政王當其是也,隻是不知眾諸侯心服否?別人猶可,夫君多次談過,管侯姬鮮素有不臣之心,今周公攝政為王,恐國家將生動亂也”。
太公道:“賢妻之憂甚是,武王諸弟,我多有觀察,武王友弟,封有大國,賢者猶可,可形成國家屏藩,心不軌者,則養虎為患。武王在日,姬鮮就多有不滿,自去世,不臣之心多有顯現,若有不軌之舉,不在時間早晚也,其所以沒有發難,先者武王健在,不敢放肆,今者我在,有所忌憚,尚不敢作亂。可惜自鎬京回國,身有病殃,如我夭亡,如何是好,周公旦文可治國,武不能鎮邦,姬鮮安能不反,可惜武王的江山,又要發生動亂,生靈遭殃,黎民塗炭,可惜哉,可惜哉。”
張慧英道:“夫君身體關係到國家安危,望將養好身體以鎮國家”。太公道:“賢妻關念的是,隻是既生天地間,哪有不死之人,天命如此,人安能強乎。這也是國運劫數,不能避也,願齊國富兵強,一旦國家有事,可出兵靖難。”太公又笑道:“可笑姬鮮,不識時務,國家豈是無德之人能擔當的,姬鮮誌大才疏,不自量力,若舉事早晚必敗,不足慮也。”
懿旨來到燕國,召公爽接旨思道:“武王遺令,由於尚父太公年齡高大,不便在京輔佐,令周公旦、畢公高和我輔助成王,如今成王已登基,而周公旦攝政為王,天下定將震動,不知周公是否覺查,一旦生有不測,如何對得起武王托孤之意。也不知太公對此事有何見解,我將約畢公高一起前往京師,了解情況,製定對策,以防天下動亂。思至此,立即下令趕往鎬京。
來到鎬京,見到周公,召公道:“武王托孤之時,曾有意傳位於你,按舊製,兄終弟及,於禮也為應當,你施行‘嫡長子製’推位於姬誦,武王故而托孤於我等,如今名位已定,天下皆知。而今你攝政為王,恐難服眾,若引起天下動亂,有悖初衷,不知公是否有過思慮”。
周公見召公如此說詞,欠身而言道:“弟所言甚當,隻是成王身體欠佳,又在幼童習學時期,不能臨朝聽政,故而太後令我代理,攝政為王乃是“虛王”“假王”也。成王孺童臨朝,徒具形式耳,蔡侯言我“挾天子以令諸侯”,此乃不得已而為之。今代理行政,當成王弱冠之年,行加冕之禮,定將還政於天子,此心天日可表。”
周公對召公又言道:“嫡長子製”乃是國體,不易動搖,我與公議論之時,謂此不在一朝一代,在於千秋萬世也,況我等也皆受此製之恩惠,我等封號公侯之位,後世也皆由嫡子相傳,諸侯概是如此,條理明規,各按本分,名分確定,世之安定,有窺視大位者,諸侯豈容其得逞,勤王之兵出,謂之得不償失,蠢者之為也。”
周公道:“先王憂勞天下很久,方有今日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成王又如此年幼,若國家治理不當,天下背叛,則無顏回報先王。我任攝政,不為流言所惑,不避困難,蓋為此也。況國家大事,非由我一人自專,武王遺命,令太公、旦、召三人輔助成王,尚父年老,不便在京輔佐,召公主管刑獄,由畢公高佐之,若我有不當,刑自規之,安敢有二心乎?王權自專,相權共和,三足鼎立,此武王已有交待。現成王年幼,王權暫時不能自專,你我二人輔佐為相,國政當為周、召共和,大事報太後裁決,此三足鼎立,國將穩於泰山。”
召公聽罷歡喜道:“難得周公心胸如此坦蕩,如若兄弟們都有如此忠心,何愁江山不穩,隻是管蔡二侯,自言天下英雄無比,久有不臣之心,今武王去世,太公年老,在你攝政之時,難保不予發難?一旦發難,其兵強馬壯,如何抵擋,令人可憂。”
周公道:“弟無憂,父文王在日,多次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等既為道正確,何懼強勢,紂王雖為強大,終為所滅。我等所行,唯德是舉,皆出公心,如今天下安定,人心思穩,妄動幹戈者,天必討之”。召公謝道:“周公心淨行正,可喜可賀,大周之福也”。
召公建議遣太監姬都去管國遞送旨意,就此留其於管國,使其離開後宮,以免後患,周公從之。
管侯得到消息,大怒道:“我朝自太王以來,傳位以長,兄終弟及,今以曆三朝,兄弟十人,長子伯邑考死,傳位於姬發,姬發終,應傳位於我,姬旦製典‘嫡長子製’,盡改祖宗規矩,讓個七歲的孩童登基,孺子如何能夠當政,其真實目的在於阻擋我為天子也,成王登基以來,姬旦挾天子以令諸侯,今又自立為攝政王,篡位之心明彰,我安能為其臣下,任其宰割。閹子之仇未報,今又欺之頭上,有我在,其目的必不能得達,好在我子已回,不再受其牽摯。”令使召蔡侯、霍侯速來管國議事,商討對策。
蔡侯早就對周公不滿,聽到周公任攝政王的消息,不等召議,就趕到管國,一見管侯,即道:“管侯知周公攝政為王否?弟知消息,立即來報,望兄侯早定對策,主持公道,以泄不平。”
姬鮮道:“姬都已摯懿旨告知,我心也甚覺不平,隻是如今名分一定,周公代天子行令,作為臣子,如何主持的公道。”
蔡侯道:“非也,我此次來,正是要與君侯正名,周公製典‘嫡長子製’非祖宗之道,按我朝舊製,傳位以長以賢,兄終弟及,現兄為長,且伐紂有功,賢名顯著,故武王封兄於殷商京畿重地,率三監以鎮武庚,使商民不敢造反,國之穩全賴君侯也,有此功力,何不早正大典,繼天子位”。
管侯道:“姬誦已為天子,安敢再有此非分之想?。”姬度道:“姬誦,幼子也,本不該繼承大統,周公旦口雖忠心,實乃禍心,先者居輔佐大臣之位,不肯讓於兄長,居京師不就封國。再者挾天子以令諸侯,以養威信。今又攝政為王,後有時機,必會取姬誦之位而代之。君侯如果今日不能早定大計,待到其一旦羽翼豐滿,天下歸心,則永無出頭之日了。兄長素有雄才大略,難道甘心久處他人之下乎?豈不讓天下英雄恥笑”。
姬鮮道:“賢弟所言甚是,隻是武王封我等於此,已招霍叔姬處來此議事,不日就到,到時我三人再從長計議。”令設宴接待姬度,二人議論切切。
霍侯姬處年紀較輕,剛過二十,自封霍國以來,諸事多聽二位兄長指派,隻因少少封國,錦衣玉食,沒受得苦難,遇事自作主張,受不得限製,自頒周禮以來,規矩多多,不甚適應,多有微詞。聽得管侯召喚,來到管國,姬鮮將所議之事告知。
姬處道:“周公旦攝政的乃是一個假王,不是真王,二位兄侯何必當真”。姬度道:“賢弟不知,攝政時間久之,即為真王”。姬處道:“姬旦已多次申明,待姬誦加冕之年自會還政,周公誌誠,量不食言”。姬度哈哈笑道:“賢弟年輕識少,不知王者尊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為天子,富有四海,代天言事,掌生殺大權,定諸侯之廢立,何其威嚴,此大位,為臣子者不得窺視。旦竊此位,以假王為形,行真王之實,至姬誦弱冠,將十有三年,安能讓位乎?試問賢弟,霍國為尊已近五年,少年時期不說,近幾年來也嚐得權勢滋味,能讓位於人,而甘為人下乎?更況周公握權將達十年之久,讓位之說,自欺欺人也,不可信之。”
姬都道:“自武王之世,周公多行政令,製章典禮,與我等多有限製,如今南麵為尊,攝政為王,視我等為臣下,其所善者,召公、畢公等人,何曾顧及我等,其所下旨意,若聽之違心,不聽為抗旨,假以時日,我等將為其所廢,殃及子孫,禍將不遠也”。“是此,如何是好”霍處為難。姬度道:“我曾言,天子者,當由管侯為之,按我朝舊製,兄終弟及,行祖宗之製有何不可”。管侯為長,立有大功,掌中原富庶之地,兵精糧足,雄視天下,若得我二人輔助,集三監人馬,延不服之諸侯,問難鎬京,奪取天下,正位天子,我等將有擁立之功,不知賢弟願意否?”
霍侯道:“自封國以來,三監就為一體,得二位兄長庇護,處免受周公諸多責罰,心存感激,今二位兄長有意起兵靖難,弟願聽指教,助管侯早正大位,奪取天下。”管侯道:“感謝二位賢弟厚愛,事成之日,我當與賢弟共分天下,同享富貴。”二人拜謝。
三人密謀造反,管侯道:“我等雖鎮中原,兵強馬壯,糧草豐足,但自封國以來,多於安逸,鎮國與奪國究竟不同,周公旦詭計多端,又有太公,召公相佐,必周密慎計,以防不測。”
蔡侯笑道:“既舉大事,如何能如此小心,周公旦雖計謀較多,但也隻是虛名而己,如何能比得上兄侯文武全才,況周公旦顧及名譽,可略施小計,就可使其心煩意亂,毫無主張。”
管侯道:“計將安出”。蔡侯道:“周公旦人稱是正人君子,有此謂者唯恐人損其名譽,今其攝政,擋不住人們對其惴測,有疑心者大有人在,天下能致人死不外乎有三者,一‘捧殺’、二‘嚇殺、’三‘打殺’。捧殺:周公旦現在攝政,我等可由霍侯聯係數人書寫勸進表,霍侯年輕爽直,人不防範,如旦受之,變假王為真王,則其忠孝仁義之形象蕩然無存,受世人唾罵,那時,兄侯以除奸之名出師,以兄之力,可一戰而定,是時天下由兄侯裁定;嚇殺者是可於列國間廣布流言,言周公欺侮幼主,圖謀篡位,並可讓姬都再回鎬京,於宮廷中散步此語,成王既有前科之病,將會疑惑不定,隔離其君臣,周公將會身神不寧,沽名釣譽者以汙名毒之,必避之,有可能將攝政之位讓與兄侯,如兄侯權柄在手,天下豈不任兄侯為之;打殺者為如若前二者不通,隻有行此也,兄侯集三監力量,攜武庚殷商之遺眾,與周公決一雌雄,鹿死誰手,由天而定。隻是如若發兵,當忌者齊侯薑太公也,太公能助武王得天下,也能助成王安天下,兵畏太公,人多怵之,好在太公年紀高大,近日有恙,不知是否安康,兄侯可以慰病之名探望,視其狀況再定,切不可魯莽,望兄侯思之”。管侯聽罷,鼓掌道:“善,賢弟真智謀之主也,當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