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的健康我做主(1)(1 / 3)

章序

讓心靈回家,那樣你會很快燃起生活下去、努力奮鬥的信心。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勵下,你會變得更堅強;因為有家,你就有了對抗挫折的底氣。家告訴你,你並不是孤身一人,無論走到哪,家總會敞開大門,你的新永遠不孤獨。

1.讓心靈回家

曾經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一個令人揪心的真實案例:一個十六歲的花季少女,在一次獨自出去玩耍的時候不幸被人販子拐賣到異地他鄉,跟一個年齡長他15歲的男人過了兩年。在即將分娩的時候,她趁人不注意,終於逃出了這個改寫她一生的人間地獄,孩子在逃跑的過程中難產死掉了。接下來她該何去何從呢?她覺得自己沒臉回家,覺得愧對父母親人,於是她決定去南方打工。可是剛到南方的A市,她就又被一個看起來清純可人、溫柔善良的女孩賣給了一個年近50的老頭。當第二次逃脫後,她心中累積的仇恨徹底改變了她今後的人生之路——她決定再也不要“被人賣”,而是要去“賣人”,而她首次合作的對象,竟是第二次賣她的那個女孩。後來,她變成了一個人販子集團的頭頭,再也沒有了回頭的路,直到被繩之以法。

她一心要自己舔舐自己的傷口,一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整個社會“複仇”,不僅給更多的人帶來了傷害,也徹底葬送了她的一生。她的父親,在對她多年的找尋無果之後,鬱鬱成疾,過早地去世了;她的母親,靠著拾垃圾為生,又找了她幾年,最後,終於也絕望地投河自盡了。當記者告訴她這個消息時,很長時間,她說不出一句話,接著又是長時間的放聲痛哭。如果說被別人拐賣是命運對她的捉弄,那她淪落為人販子則真正是她墮落的開始,而這個墮落,令她失去了太多。

那首《我想有個家》曾經傳唱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當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她;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歌詞寫得很好,遺憾的是,仿佛隻有無家可歸的人,才能真正讀懂它的深意。有家的人,常常固執地要證明自己的獨立、自己的堅強,因此有意無意地忽略家的存在,忽略家中親人對他的牽掛;隻有當自己被諸多的打擊搞得狼狽不堪、心力交瘁的時候,才又懷念起家的溫暖。然而,世事變遷、人事變幻,記憶中的那個家,真的還在原地嗎?在家人麵前,我們真的有必要那麼要強嗎?有的。孩子隻有長大了,足夠堅強了,父母才可以不用總為他擔心,才可以安享晚年,所以,身為子女,快點長大、快點獨立,也算是一種孝道。但是,這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保證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否則,當你帶著滿身的傷口回家時,父母心中的那種難言的痛,恐怕足以縮短他們好幾年的壽命。當然,這也好過電視節目中所說那個女性——她留給自己的傷,留給父母的傷,已經不可能彌合了。

當你無法獨自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難題時,不妨回到父母身邊,向他們傾吐心中的苦悶,告訴他們你的遭遇、你的困境,父母一定會不顧一切,像保護雛鷹的老鷹一樣,展開雙翼,再保護你一次。說到底,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給他們添點麻煩,讓他們操點心,總好過讓你受苦受難而他們傷心呀!而且,你的生命是父母給的,真的不可以不負責任地任由它受到傷害哦!

讓心靈回家,可以使心靈得到更多的溫暖,那樣你就會很快燃起生活下去、努力奮鬥的勇氣和信心。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勵下,你會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有家,你也有了十足的對抗挫折的底氣。家讓你知道,你並不是孤身一人,無論你走到哪裏,家總會在那個固定的地方為你敞開大門,這樣,至少你的心永遠不會孤獨。同時,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也會明了,你一定在某個地方好好地生活著,不用他們操心。

真好啊,因為有家!

2.用友誼安撫受傷的心

父母生養了我們,他們為我們操的心已經夠多了,而且,並不是生活中的每一件煩心事都有必要去驚動父母,所以,除了家之外,我們有必要發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在必要的時候,朋友可以陪伴我們度過生命中那些孤獨難熬的日日夜夜。“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人人都需要友誼,但朋友的多少、友情的深淺,則取決於各人的交友之道。

倫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要建立深厚的友誼,獲得知心朋友,應該提倡“三要”:

一是為友要“誠”。待人以誠,指的是與朋友交往的態度,而不是交往的方式。無論是性格的內向和外向,還是氣質的活潑或恬靜,交友以誠,顧名思義,就是說對朋友要真誠,要敞開心扉說心裏話。誠,作為一種交友品質,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對待朋友要誠實。真正的朋友總有思想的交流,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縱然同朋友有悖,也不應隱瞞矯飾。有了思想的交流,才會有友誼的鞏固和發展。朋友間的互酬,從自身的角度說,應該是無私的,即酬之以友,不索回報。無論朋友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應真誠相對。一位曾飽經風霜的女作家說得好:“人與人結為朋友,會有各種機緣,唯有真誠情感的土地,能夠長出友誼的常青樹,而虛情假意培養出的友誼,是經不起風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