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遲到的小學生活(1 / 2)

我們搬出軍區大院後卻搬進了另一個大院,搬家的那天我並沒有太多的感傷,不知道為什麼本來應該有所留戀的感觸好象並沒有迸發,也許是我兩年的轉學經曆早已讓我習慣了這樣的變化。以前沒有搬家公司,爸媽應該是找軍區裏幫忙派了一個卡車幫助我們,整個過程我隻記得我站在卡車後麵的車廂裏,居高臨下的向外麵看去,居然自己有一種了不起的感覺,雖然根本沒有什麼值得我這樣自豪,但那種高度和迎麵的微風確實讓我有點洋洋得意。

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以工作單位進行生活群體的劃分,所以每個單位幾乎都有自己的生活宿舍區。媽媽是交通廳下屬單位的一名普通的科員----機關事業單位,而我的爸爸是當時市裏最有名的無線電廠裏的一名高級工程師。那是一個工人階級有力量的年代,大家都以可以去當工人在工廠裏工作為榮。當年因為我媽媽不喜歡學習,所以進不了工廠,隻能在機關單位就來。而我爸爸,從小學習優等生,軍校大學畢業,又是根正苗紅,所以沒有任何懸念的進入了工廠工作。毫不誇張的說,工人找對象都比別人要容易,聽說當年我媽就是自己提前箱子主動上門,直接拿下我爸這個山頭的。

可是企業的這種優勢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在迅速消失。我這次的轉學和我們家的宿舍申請的過程中就得到了驗證,計劃經濟被慢慢打破以後,企業不再是大鍋飯了,所有都要以企業的效益來決定職工的福利,而且機關單位一如既往的行政拔款。所以,對於突如其來的轉變,象無線電廠這樣的非壟斷性企業瞬間就手足無措了,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通過市場的途徑去獲得利益,爸爸的工資都無法按時領到更別說申請房子了。於是,這個重擔就不得已的落到了我媽媽的頭上,好在在企業優勢消失的同時,機關事業單位的優勢也開始集聚顯現了。我覺得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老話來形容中國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裏工作的人太合適不過了。

新家不大,不再是兩層的小洋樓,兩室一廳,六十平方。那時沒有房型好壞一說,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大學也沒有多少家具和電器往往家裏堆。大家更關心的是隻要不是頂樓和西曬就可以,那還是流行電風扇的時期,說實話如果比起頂層太陽直射過來的炕頂和日照的西曬來說,那幾片扇葉確實起不到任何作用。這點我深有體會,因為媽媽申請房子的時候隻有頂層五樓了。我應該是熱性體質,夏天一動不動也是大汗淋漓,更別說頂樓了。所以,夏天我午睡時,如果有人到家裏來找媽媽有事,通常看到我的姿勢是橫躺在涼席上,腳頭電風扇吹著,席子的左右兩邊各有一盆自來水,雙手插在裏麵一動不動。

對於一個小孩來說一但失去了住所前後麵花草樹木,竹林果蔬,其實居所本身對於孩子來說根本沒有任何興趣,反而麵積大了會更加的感到空寂和害怕,特別是夜晚。所以,那時我對這樣的小空間的房子好象更喜歡點,唯一感覺很別扭的是所謂的客廳周圍全是門,廚房門、衛生間門、臥室門,導致客廳什麼都無法擺放,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年所有的房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但確實非常的不適用,即便我這樣的小孩也會感覺到很不舒服。因為根本無法擺放一個真正的飯桌,導致吃飯時都要坐在小凳子上就著小桌子吃,感覺非常的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