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梳理記憶(2 / 2)

梳理了家裏的情況後,陳子明繼續回想村裏的情況。

陳子明在的村子叫做大山村,附近的人都稱是陳家村,因為村裏的人大部分都是陳姓。在陳子明記憶中,村裏老人有說過陳家村的曆史。

據說陳姓家族還沒有遷村之前還是家族所在地的大家族,族裏還出過好幾個大官。

不過大概是在兩百年前,族裏有一個大官受到迫害身亡,陳家當時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除了這位大官,族裏功名最高的也不過是一個秀才而已。連出仕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陳姓家族就此失去了依靠。

但是這個大官的仇人卻還想要趕盡殺絕,覆滅陳家,因為陳家算是耕讀世家,有一定的底蘊,這個仇人想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當時正好有大官的朋友得知了消息後,不忍心看著陳家就此斷了傳承,就暗中告知了陳家。陳家在得知消息的時候,就連夜遷村,躲進了山裏,遷到了現在的大山村所在的地方,百年繁衍,就形成了現在的大山村。

大山村,地處華夏東南丘陵一代。村子坐西向東,背靠一片連綿不絕的丘陵山區,前方是一片約有兩三百畝的平地,是村裏的糧食產地。背後的丘陵坡度較緩,後來村裏人口增加,平地糧食產量不夠村民食用,後麵的丘陵,平地邊的丘陵也都開出了梯田。

往南,依靠一條寬不過三四米,長約五六公裏的山路聯通外界。山路旁是幾座連在一起的丘陵小山,最高不過三四百米。越往外山的高度越低,坡度越緩。

往北有一條寬約六七米的河流繞著山流過,與山穀平地接觸的地方隻有三十來米。所以河流旁還挖有幾個湖泊,最大的也有十來畝大。據說這些湖泊原先是一些窪地,很泥濘,深的地方差不多有一人高。

因為窪地堵在河流和山穀平地之間,造成村民取水很不方便。當時村民就伐木采石在河流旁建造堤岸,再把窪地裏麵的水排幹,然後把窪地裏麵的土挖出來,圍成湖泊的岸堤,就這樣圍了好幾個湖泊。

而這些湖泊現在主要是用來儲水用,防止幹旱沒有水可以用。河流往前走大概二三十公裏也出了丘陵山區了。

除了陸路以外,大山村的人出村也會走水路,河流旁有村民建的一座小碼頭。不過這條河流水深不過兩三米,中間深一點的地方也才四米左右。

所以這條河流隻能走小船,大一點的船就容易擱淺了。平時村民們出去賣東西經常都是走水路出去的,畢竟,挑東西走一條五六公裏的山路實在太辛苦。

再往北和往西一樣是一片丘陵山區。概況的說,就是大山村當時逃難的時候,選擇在一片丘陵山區的東南角的一個山穀裏麵紮下了根。

戶籍在陳家村的現有八十多戶,大概五百來口人。而常住村子的也就三百來人,很多青壯年都出去外麵打工了。除了陳姓以外,還有幾戶姓許的,據說是當時那位大官夫人娘家的後代。

按照正常繁衍,是不應該隻有這麼少的人,不過在兩百年間,不斷有村民搬出去外麵。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很多村民出去外麵打工做生意,發財了後,都受不了陳家村閉塞的環境,就都在外麵定居了。戶籍也都遷了出去,除了清明還會回家祭祖以外,其他時間基本上都沒有人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