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梳理記憶(1 / 2)

躺在床上的陳子明梳理著腦中記憶,因為現在腦海中有兩個人的記憶,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如果不梳理好,等下如果跟聊天的時候,別人問起什麼,自己突然沒反應過來,回答不上來,或者問出一些比較愚蠢的問題就慘了。

陳子明先回憶著家裏的情況,記憶裏家中有六口人,陳子明的父母,大哥,大嫂,還有侄子。

對於陳子明的爺爺奶奶,陳子明的印象也比較深刻,小時候,陳子明主要就是陳子明的奶奶照顧的。陳子明的爺爺奶奶現在如果還活著都是90歲的人瑞了,不過很遺憾的是,在幾年前,擋不住歲月侵蝕,身體機能一直在衰退,逝世了。

而陳子明的父親叫陳平安,是陳子明爺爺的老來子,陳子明奶奶在40歲的時候才有了陳平安。取名平安,是因為陳子明奶奶是高齡產婦,陳平安生下來的時候,身體比較弱,取名平安,是希望孩子平安長大。

在陳子明印象中,陳平安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不會表達的人,雖然對於陳子明和陳子明大哥很疼愛,但是卻表現得很嚴厲,做錯了事基本上就是一頓胖揍,不過陳父打孩子都很有分寸,一般都是朝著屁股上打,打得痛又不會傷到骨頭。

家裏如果煮什麼好東西都會留給兩個孩子吃。在山裏野果成熟的時候,都會進山去采一些野果回來給陳子明和他大哥忌口,而自己卻舍不得吃。

陳子明還有一個姑姑叫陳敏,大陳子明父親有12歲。陳子明姑姑嫁到外村去,現在連孫子都已經在上高中了。

陳子明的爺爺奶奶生下陳敏之後,很久都沒有再懷孕。當時陳子明的爺爺奶奶一度以為這輩子不會再有兒子了,都抱著要過繼一個來繼承香火的念頭了,結果還沒有付諸行動,陳子明奶奶就診斷出懷孕了,最後就沒有過繼。

當時陳子明奶奶40歲還懷孕,在當地也造成了一定的轟動。

在華夏,特別是農村,對於子嗣傳承是非常看重的,如果沒有一個兒子摔盆,送終,燒紙,掃墓,人們就會覺得這個人會變成孤墳野鬼。

陳子明的母親方翠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婦人,以夫為天。一輩子圍繞著家庭轉。從不打罵孩子,不過如果陳子明他父親在教訓孩子的時候,陳母也不會攔著。陳母認為父親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不過陳母在事後,都會給孩子敷藥,跟孩子說他們父親的辛苦,讓他們改正錯誤,孝順父親。

因為陳母的溫柔,賢惠的性格,陳父陳母一輩子就沒紅過幾次臉。

陳子明的大哥叫陳子強,比陳子明大了六歲,讀到初中就沒有繼續讀了,當時是因為家裏窮,沒什麼錢,而且陳子強的成績不算好,所以就沒有堅持繼續求學。

沒有求學後,陳子強就外出打工了。田裏的農事,陳父陳母能忙得過來,陳子強在家就等於浪費勞動力,而且年輕人都想著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陳子明的大嫂是陳子強在打工的時候認識的,名字叫做吳萍蘭,和陳子明他們是同一個鎮上的,是吳家村的人。當時陳子強和吳萍蘭在同一個地方打工,因為是老鄉,關係天生近一點。平時走動也比較頻繁,後來兩人就互相看上眼,談了兩三年就回家見父母,談婚論嫁。而吳萍蘭結婚不到一年就懷孕了,經過十月懷胎生下了陳虎。

吳萍蘭在陳虎斷奶後就繼續跟著陳子強出去打工,陳虎就跟著他奶奶生活。陳虎現在已經滿四周歲了。虎頭虎腦的比一般的五六歲的小孩子還壯實。因為有了孩子,吳萍蘭不想離得太遠,所以現在陳子強和吳萍蘭都在鎮上工作,大概一個月能回來一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