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流通分可以分為兩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佛說是經已。(佛說)事實上釋迦牟尼佛說這部《金剛經》,他前麵的行為就已經說了無字的《金剛經》。我佛妙觀察智,觀察眾生的機宜,能夠信受般若空慧的大教,所以“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已經把無字的《金剛經》圓滿地說完了,而同時也作為本經的發起。
本經的發起者,須菩提尊者就能夠看破如來的密意,所以他就來讚歎啟請,再然後就說了我們能讀到的這一卷文字般若《金剛經》。既有文字,就一定會落入言說,所以說是“佛說”。而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個字。我們如果用大腦思惟,你永遠無法懂得佛說什麼。我們用靈性生命思惟就能夠知道,原來佛說就是法身透過色身,透過化身釋迦牟尼佛來說法身真理。這樣你就能夠有一個方便契入到自性。
已經講說圓滿了,所以“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當機的請法者,又名空生長老,以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還包括一切世間,天、人(這個人當然是指四眾以外的人)、阿修羅等等,這是聞法眾。為什麼聞法大眾裏麵不說菩薩呢?
第二個要點,因為本經是屬於《大般若經》的十六會中的第九會。前麵已經詳細地列了菩薩,所以這裏麵就省略掉了。並且經上說:“此經是為發大乘者說,發最無上乘者說。”可見與會的大眾都是內秘菩薩行,已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摩訶薩,所以就不會單獨地列菩薩的名號。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聞佛所說是聞慧,皆大歡喜是思慧。
聞解般若義趣,法喜充滿,能夠真正地開啟靈性生命,所以這個喜悅從心的深處透發出來,這樣是法喜充滿,從此以後,我們生命的品質就提升了。
科技改變一切,佛法肯定一切。肯定我們生命的價值,開啟我們內在的智慧命,所以就法喜充滿。從此以後,對於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就能夠隨遇而安,而能夠以解脫生命為中心。信受奉行是修慧。深解般若空慧之理,斷疑生信,力行不倦。聞思慧三慧具足,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就名之為信受奉行。
我重點從解門講說了《金剛經》,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從行門上去修持金剛般若法門。不單單是悟般若空慧,而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逢緣對境能夠真實地去修持。修持以後當然你就會有種種的心行,有種種的心行以後就可以做小參。事實上,修行就應該是這樣,不是說拿經典來念就好了。你一直這樣修,對照經典一直啟發自己,這才是真正地步入了修行的道路。心行上麵有任何的曆程,有疑惑的時候,當然是不可以在經典上麵找到答案的,那麼就可以小參。這樣是真正的行門,信解行證,成佛之道就能夠都具足。
祖師開示我們:“見行更互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癡。”見地和行持互相提升,見地要透脫。如果你一直用大腦思惟,永遠沒有辦法進入到真正的修行。行持也不可以缺,行持要跟上來,更互為助伴。智者不狂,你悟入般若空慧,不可以偏到狂禪那個路線。你稍微有點悟境,如果沒有去行持,都可能會又迷失掉了。所以,有一些在座的大眾,真正地對《金剛經》裏麵講的般若空慧法,經過這麼幾天的聞思,還是真正地能夠對於真心的啟悟、對於靈性生命的開啟和增長,有一些成就,要好好地保任,真實地去修持。智者不狂戒不癡,在行持上來說,你要真正懂得般若法,你的行持應該更清淨,戒律持得更嚴謹。但是你不可以單單從事相上來持,很執著地去持,那事實上還是著相。一著相,那我相我見都在其中,還是愚癡。所以說要有般若空慧,般若和戒律就能夠相得益彰。
我們能夠此次圓滿地成就這個法會,非常感恩諸佛菩薩的加被,護法龍天的護持。當然也很感恩常住的成就,也很感恩在座的諸位法師和各位居士,大家都能夠真正地發起無上菩提心,而且能夠聽聞到這樣甚深的般若空慧的法義,並能夠深解義趣,有慧於心。因為大家這樣的心行也能夠激發我講得更多,所以也非常感恩,非常隨喜大家的功德,也感恩諸位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