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來,蒲力汗諾夫不但本身成了偉大的思想家,並且也作了俄國的馬克斯主義者的先驅和覺醒了的勞動者的教師和指導者了。
二
但蒲力汗諾夫對於無產階級的殊勳,最多是在所發表的理論的文字,他本身的政治底意見,卻不免常有動搖的。
一八八九年,社會主義者開第一回國際會議於巴黎,蒲力汗諾夫在會上說,“俄國的革命運動,隻有靠著勞動者的運動才能勝利,此外並無解決之道”的時候,是連歐洲有名的許多社會主義者們,也完全反對這話的,但不久,他的業績顯現出來了。文字方麵,則有《曆史上的一元底觀察的發展》(或簡稱《史底一元論》),出版於一八九五年,從哲學底領域方麵,和民眾主義者戰鬥,以擁護唯物論,而馬克斯主義的全世代,也就受教於此,借此理解戰鬥底唯物論的根基。後來的學者,自然也嚐加以指摘的批評,但什維諾夫卻說,“倒不如將這大可注目的書籍,向新時代的人們來說明,來講解,實為更好的工作”雲。次年,在事實方麵,則因他的弟子們和民眾主義者鬥爭的結果,終使紡紗廠的勞動者三萬人的大同盟罷工,勃發於彼得堡,給俄國的曆史劃了新時期,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底價值,始為大家所認識,那時開在倫敦的社會主義者的第四回國際會議,也對此大加驚歎,歡迎了。
然而蒲力汗諾夫究竟是理論家。十九世紀末,列寧才開始活動,也比他年青,而兩人之間,就自然而然地行了未嚐商量的分業。他所擅長的是理論方麵,對於敵人,便擔當了哲學底論戰。列寧卻從最先的著作以來,即專心於社會政治底問題,黨和勞動階級的組織的。他們這時的以輔車相依的形態,所編輯發行的報章,是Iskra(《火花》),撰者們中,雖然頗有不純的分子,但在當時,卻盡了重大的職務,使勞動者和革命者的或一層因此而奮起,使民眾主義派智識者發生了動搖。
尤其重要的是那文字底和實際底活動。當時(一九〇〇年至一九〇一年),革命家是都慣於藏身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不明白全國底展望的,他們不悟到靠著全國底展望,才能有所達成,也沒有準確的計算,也不想到須用多大的勢力,才能得怎樣的成果。在這樣的時代,要試行中央集權底黨,統一全無產階級的全俄底政治組織的觀念,是新異而且難行的。《火花》卻不獨在論說上申明這觀念,還組織了“火花”的團體,有當時錚錚的革命家一百人至一百五十人的“火花”派,加在這團體中,以實行蒲力汗諾夫在報章上用文字底形式所展開的計劃。
但到一九〇三年,俄國的馬克斯主義者分裂為布爾塞維克(多數派)和門塞維克(少數派)了,列寧是前者的指導者,蒲力汗諾夫則是後者。從此兩人即時離時合,如一九〇四年日、俄戰爭時的希望俄皇戰敗,一九〇七至一九〇九年的黨的受難時代,他皆和列寧同心。尤其是後一時,布爾塞維克的勢力的大部分,已經不得不逃亡國外,到處是墮落,到處有奸細,大家互相注目,互相害怕,互相猜疑了。在文學上,則淫蕩文學盛行,《賽寧》即在這時出現。這情緒且侵入一切革命底圈子中。黨員四散,化為個個小團體,門塞維克的清算派,已經給布爾塞維克唱起挽歌來了。這時大聲叱吒,說清算主義應該擊破,以支持布爾塞維克的,卻是身為門塞維克的權威的蒲力汗諾夫,且在各種報章上,國會中,加以勇敢的援助。於是門塞維克的別派,便嘲笑“他垂老而成了地下室的歌人”。
自此以來,蒲力汗諾夫不但本身成了偉大的思想家,並且也作了俄國的馬克斯主義者的先驅和覺醒了的勞動者的教師和指導者了。
二
但蒲力汗諾夫對於無產階級的殊勳,最多是在所發表的理論的文字,他本身的政治底意見,卻不免常有動搖的。
一八八九年,社會主義者開第一回國際會議於巴黎,蒲力汗諾夫在會上說,“俄國的革命運動,隻有靠著勞動者的運動才能勝利,此外並無解決之道”的時候,是連歐洲有名的許多社會主義者們,也完全反對這話的,但不久,他的業績顯現出來了。文字方麵,則有《曆史上的一元底觀察的發展》(或簡稱《史底一元論》),出版於一八九五年,從哲學底領域方麵,和民眾主義者戰鬥,以擁護唯物論,而馬克斯主義的全世代,也就受教於此,借此理解戰鬥底唯物論的根基。後來的學者,自然也嚐加以指摘的批評,但什維諾夫卻說,“倒不如將這大可注目的書籍,向新時代的人們來說明,來講解,實為更好的工作”雲。次年,在事實方麵,則因他的弟子們和民眾主義者鬥爭的結果,終使紡紗廠的勞動者三萬人的大同盟罷工,勃發於彼得堡,給俄國的曆史劃了新時期,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底價值,始為大家所認識,那時開在倫敦的社會主義者的第四回國際會議,也對此大加驚歎,歡迎了。
然而蒲力汗諾夫究竟是理論家。十九世紀末,列寧才開始活動,也比他年青,而兩人之間,就自然而然地行了未嚐商量的分業。他所擅長的是理論方麵,對於敵人,便擔當了哲學底論戰。列寧卻從最先的著作以來,即專心於社會政治底問題,黨和勞動階級的組織的。他們這時的以輔車相依的形態,所編輯發行的報章,是Iskra(《火花》),撰者們中,雖然頗有不純的分子,但在當時,卻盡了重大的職務,使勞動者和革命者的或一層因此而奮起,使民眾主義派智識者發生了動搖。
尤其重要的是那文字底和實際底活動。當時(一九〇〇年至一九〇一年),革命家是都慣於藏身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不明白全國底展望的,他們不悟到靠著全國底展望,才能有所達成,也沒有準確的計算,也不想到須用多大的勢力,才能得怎樣的成果。在這樣的時代,要試行中央集權底黨,統一全無產階級的全俄底政治組織的觀念,是新異而且難行的。《火花》卻不獨在論說上申明這觀念,還組織了“火花”的團體,有當時錚錚的革命家一百人至一百五十人的“火花”派,加在這團體中,以實行蒲力汗諾夫在報章上用文字底形式所展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