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多,家裏的住宅就不夠。孟家這些年又擴了些地,蓋了好幾間屋子,並且專門請了工匠來,將宅院重新翻修,讓家人們能住得更舒心,也讓這宅子更安全,可以抵禦外麵的風雨亂世。郭大友、羅洵與孟家人住得不遠,從孟家所在的半山處再往山裏走三裏地就到,他們的宅子顯得更為隱秘。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不論外界有多少風雨,這一片山林就是他們的淨土,似乎永遠都不會被打擾一般。孩子們在這裏快樂地成長,大人們則享受著與親人、愛人、摯友團聚相守的美好。
春日裏某一刻,夕陽西下,孟曠與穗兒攜手,互相依偎著從山上采花歸來。歲月的流逝卻並未給她們帶來相貌上的蒼老,她們仿佛青春永駐一般,依舊那樣年輕漂亮。穗兒望著橘紅色的日輪隱沒在山脈的腰線之下,突然迷茫問道:
“阿晴,家裏的孩子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難道這一輩子,就讓他們永遠留在這山林之間嗎?”◇思◇兔◇在◇線◇閱◇讀◇
“這有什麼不好呢?”孟曠反問道。
“是啊……也許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一生,或許也因為未曾見識過外麵的世界而顯得遺憾許多。家裏的孩子們,能文能武,各個才華出眾。如此勤學苦練,將來卻無用武之地,實在是讓我……有些慨然。”穗兒低聲道。
孟曠沉默了片刻,緩緩舒了口氣道:“這山河落日,也何嚐不是一種美景。若孩子們願意走入這美景之中,咱們也不該攔著。未來的路會如何,就讓他們邁步去走吧。”
第239章 (番外終)其三(完結……
嘉靖末年,當垂垂老矣的大才子楊慎於自己的《廿一史彈詞》中寫下《臨江仙》時,是否隻是感懷於曆代王朝的興衰更替,還是竟有預見洞徹之明,瞧見了王朝末尾的陰影襲來。這王朝如江水之上的一帆舟楫,在暗礁叢生、強波拍打下顛簸碰撞,曆盡劫難,終究是在楊慎身故六十年後,迎來了最大的危機。
萬曆二十八年,楊慎身故四十年後。經曆三大征,大明國帑空虛,財富凋敝,人民生活愈發困苦。然而盼望著戰後四海升平的老百姓們,卻沒有盼來勵精圖治的帝王,盼來的隻是一個自此以後深居宮中,再也不曾於前朝露過麵的皇帝。而朝政,自此把握在了幾個朝政黨派之中。這些黨派,彼時顯得很老實,但黨爭的陰影已然開始逐漸攀浮於上。
萬曆三十一年,大明內部表麵上仍舊一片歌舞升平的氣象。但邊疆已然有巨大的戰爭陰雲浮現。海西女真在連年的內鬥之中被建州女真逐步蠶食吞並,建州女真一統遼東域外。就在這一年,努爾哈赤遷都於赫圖阿拉,稱“大金覆育列國英明汗”,改元天命,成為大金汗王。這位曾被孟曠等錦衣衛包了餃子,差一點亡於起家時期的女真猛士,此時已然茁壯成長為遼東域外的巨大隱患,劍指大明。但是萬曆統治的第三個十年,大明內部似乎對此視若無睹,一切都似乎被壓製在某種平衡之下,暗流隻在明眼人的判斷之中湧動。
進入萬曆統治的第四個十年後,隨著皇帝年歲漸長,身體每況愈下,關於太子的人選日益成為整個朝政討論的中心,而圍繞著皇儲問題,大明黨爭的陰影終於開始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