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真言
梵語曼怛羅,此雲真言。真言者,諸佛菩薩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願。又稱咒。真言能發神通,除災患,與世間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中略)其體有大咒(根本咒)、中咒(心咒)、小咒(心中心咒)三種。其義,有種子、名號、本誓三種。
印契單稱印,真言稱明,合雲印明。此二如鳥兩翼、車兩輪,故諸經軌,有印相時,必有真言。
第六章觀想
第一節入我我入觀
觀想者,三密中意密之作用。結印持明,必觀想其印明之意義,是曰觀想。入我我入觀者,三密中觀身密與本尊同體無二之觀法也。觀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與我,無二平等,故名入我我入觀。(中略)
第二節正念誦
正念誦者,誦本尊之真言,觀與本尊彼此涉入之觀法。念誦有二種、四種、五種之別。五種念誦者︰(一)蓮華念誦,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三)三摩地念誦,都不動舌,住定心觀真言文字。(四)聲生念誦,觀想心蓮華上有白螺貝,從白螺貝出妙音聲持誦。(五)光明念誦,念想口出光明持誦。此當三摩地念誦,依口密,入本尊與行者同體無二。(中略)其誦本尊之真言,不緩不急,其數二十一遍、百八遍,或千八百遍等.
第七章修法
第一節護摩法
梵語護摩,譯雲焚燒,燒除不淨之作法也。元來護摩法者,印度一類事火外道之作法。此類外道,以火為天口,為令供物上達於天,以火燒之為煙,天食之,令人獲福。密教取其法,設火壇,燒乳木,為以智慧火燒煩惱薪,以真理之性火盡魔害之標幟。(中略)佛法之護摩有二種,一內一外。外護摩者,擇地作壇,中央備爐,設種種供物及他器具。召請本尊等眾,安置於壇上。於爐中燃火,順次投供物乳木等於火中供養之,是曰外護摩。(中略)內護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壇上爐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際。觀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以此觀智火,燒無明煩惱薪,是曰內護摩。
第二節四種法
密教之祈禱法,其數雖多,約之不過息災、增益、敬愛、調伏四種,是曰四種修法。(中略)已上四種法,加鉤召,名五種法。
第三節十八道法
密教有所謂一尊供養法,實修念誦供養之儀式也。其次第本於印度國俗待大賓之禮,分前供養(十八契印)、瑜伽、後供養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之修法,即前供養也。道者曼荼羅義。十八者,合金剛界九會、胎藏界九尊之數。若合攝則成一大曼荼羅,若開列則成十八各大曼荼羅,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學法灌頂道場,投華得緣佛,以此緣佛為本尊,結誦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一淨三業,凡修法初行懺悔法後,必手結蓮華合掌印,口誦淨三業真言。淨三業真言道句義者,自身,一切法,他身,共自性清淨。以此自他法清淨真言加持故,淨除身口意三業垢染,即成清淨內心澡浴。
禪宗,禪是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麵,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以參究、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相傳中國禪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年首先活動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後來來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麵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禪定,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後世以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並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稱。達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拂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對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淨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