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2 / 2)

在安徒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與父親在一起的童年回憶,童年生活所帶來的創傷讓他有機會可以深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這些都成為他以後作品中的思想主線。不僅如此,安徒生早年在紡線室裏聽到的故事,大都是老人用口頭語言講述的,這種語言風格也在其作品中保留了下來。安徒生在講述作品故事的來源時,曾提到紡線室、提到父親,也就是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都是接近於口語化,類似於說書人的那種講述方式。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貝特爾海姆對此也是讚同的,他認為童話故事的魅力來自於講述,類似麵對麵交流那種的語言,唯有如此,才能讓人感覺如身臨其境,才能將其心理意義闡述出來。在書籍出現以前,童話故事都是麵對麵講述,因而說這是一個傳統。安徒生並未選修過心理學,也從未研究過兒童心理學,但是其童年創傷以及紡線室裏的故事都毫無疑問彰顯了這一點,看起來是一種偶然,其實這是童年創傷所帶來的必然。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在人間有什麼會更有詩意,更為迷人,勝於那懷著歡樂的愛,對自己覺得像自己本身一樣崇高、純潔和美妙的一切東西都發生共鳴的純真的少年心靈呢?”

童年對一個作家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是融貫在靈魂中的,童年是我們的精神故鄉,童年所遭遇的創傷會讓人銘記在心。創傷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就好像在土地中播撒了種子般,在歲月流逝中,種子逐漸發芽、長出樹枝,成長為參天大樹,然而其根基仍然是當初的種子,是由幼時的創傷繁衍出來的。創傷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就成為作家作品的內核。

為什麼童年的創傷更容易塑造一個“天才”,又為什麼這樣的天才多表現於文學和繪畫等藝術創作方麵?

童年作為生命的起點,剛出生的人就像是張白紙,而童年就是渲染人生基調的時間,長大後,雖然白紙上的色彩會有很多,但也離不開童年設定的基調。童年是人性最初緩緩展開的時段,這段時間的情緒感受、記憶、意識等,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對人的審美心理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形成定性的影響。

創傷對人的影響是最大的,成年後,人的心智逐漸成熟,即使有創傷,也不像單純的童年時期那樣濃烈。童年的創傷,就像是一把匕首深深地刺入不曾設防的心髒中,讓人記憶深刻難以忘記。

那為什麼這種在童年所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最終會變成文學或繪畫創作的靈感,而非其他呢?本質在於,人的表達方式不外乎語言和肢體語言,語言彙聚成文字,而肢體語言則可以轉化成為圖像,畫麵感油然而生。當壓抑的內心尋求不到一個傾訴對象的時候,便容易轉變成文字,由筆下流轉出來。

因此童年經曆百般韻味,其更接近於文學的本質。經曆創傷而產生的體驗和反省,因此而形成的感悟和創新,這些都是創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