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乎袁紹意料的是,公孫範到達勃海後,立刻背叛袁紹,轉而支持他的哥哥公孫瓚,並一同攻擊袁紹。
公孫瓚隨後率軍進駐界橋,袁紹見這小癟犢子怎麼勸都不聽,這是非要死磕到底的架勢啊。
心說,冀州牧韓馥都被我趕跑了,你公孫瓚算個der啊!於是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展開了交鋒。
公孫瓚派出三萬步兵,形成一個巨大的方陣,這方陣如同銅牆鐵壁般堅不可摧。方陣的左右兩側,還各有五千多的騎兵守護著,他們猶如兩翼展開的雄鷹,威風凜凜。
而另一邊,袁紹自然也不甘示弱,他派出麴義率領八百名精銳士兵作為先鋒隊,同時,還有一千張強弩作為掩護,萬箭齊發,氣勢磅礴。袁紹自己則統領數萬步兵緊跟其後。
公孫瓚看到袁紹兵力不多,心中暗自得意,立刻下令讓騎兵們發動衝鋒,試圖用強大的衝擊力踏碎對方的防線。然而,麴義的士兵們卻異常冷靜,他們鎮定自若地俯伏在盾牌之下,仿佛在等待時機的到來。
當敵騎衝到距離他們隻有幾十步的地方時,他們突然一同跳躍起來,揮舞著武器,砍殺過去。與此同時,那一千張強弩也齊聲發射,箭矢如雨點般向白馬義從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完全沒有料到會受到如此猛烈的攻擊,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騎兵和步兵們驚慌失措,爭相逃命,戰場上亂成一團。
而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士氣高昂,他們一路追殺,毫不留情。在激戰中,麴義的軍隊斬殺了公孫瓚所署的冀州刺史嚴綱,並斬殺敵軍一千多人。隨後,他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界橋。
公孫瓚想要守住界橋,但他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麴義的軍隊繼續追擊,直到追到公孫瓚的駐營地。這場戰鬥的結果令人震驚,公孫瓚的軍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而麴義的軍隊則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戰鬥力。
袁紹一聲令下,他的軍隊開始追擊敵人。然而,袁紹本人卻不慌不忙地騎著馬,慢慢地向前行進。
他身邊隻有一百多名手持長戟的衛兵跟隨。當他們到達離界橋還有十幾裏遠的時候,聽到前方傳來勝利的消息,袁紹便下令讓軍隊停下腳步。
士兵們紛紛下馬,解下馬鞍,準備稍作休息。就在這時,公孫瓚部下逃跑失散的兩千多名騎兵突然出現,將袁紹等人重重包圍起來。這些騎兵向他們射箭,箭矢如雨點般密集落下。
麵對突如其來的攻擊,冀州別駕逢紀急忙拉住袁紹,勸他退到附近的一堵矮牆後麵躲避。然而,袁紹並沒有退縮,他猛地將頭盔扔到地上,憤怒地說道:“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我寧願衝上戰場奮勇殺敵,哪怕戰死也在所不惜。躲在牆後,怎麼可能保住性命呢!”
說完,袁紹親自指揮強弩手與敵人展開戰鬥。強弩手們射出的箭射中了許多公孫瓚的騎兵,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由於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他們的進攻逐漸減弱並慢慢撤退。過了一會兒,麹義帶領軍隊前來迎接袁紹,公孫瓚的騎兵見狀,最終全部撤走了。
這場戰鬥展示了袁紹在關鍵時刻的英勇和果敢,成為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經曆。盡管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袁紹毫不畏懼,堅決抵抗,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這一事件也成為袁紹生涯中的一段高光時刻。
關羽的青龍軍駐守在常山和中山兩地,一旦袁紹和公孫瓚一開戰,他們就會立刻派專人把消息送到身在晉陽的劉翊手中。
劉翊收到這個情報之後,當機立斷地命令手下將賈詡、沮授、田豐等重要人物召集過來,共同商討冀州局勢的發展方向。
眾人圍坐在議事廳裏,氣氛顯得有些凝重。劉翊開口說道:“公與,當初我們曾經商議過,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可以占據黃河以北的地區,將幽、冀、並、青這四個州納入我們的勢力範圍。
現在,並州已經完全被我們掌控,幽州也擁有了三個郡,而冀州則有兩個國家的領土。
雲長傳來消息說,我的師兄公孫瓚與袁紹在冀州爆發了戰爭,這場戰鬥的規模必然不小,最終可能會波及到常山和中山一帶。
三位先生對於我們應該采取何種行動,究竟是直接參與戰鬥還是等待合適的時機再行動,你們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