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這從實際生活中,可以屢屢印證。那些老實人所說的實在話,由於樸實無華,往往不會動聽;動聽的話,往往有所偽飾,不夠真實。
老子通過列舉“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三方麵的對立,說明了事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本質往往不一致,甚至恰恰相反。真假、美醜、善惡,人們往往看重表象,看不透或不願直麵真實,因此老子才以哲學上的對立來揭示這個矛盾。與前麵提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意思是相通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會說話的人不賣弄口才,賣弄口才的不是真會說話。“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有知識的不廣博。知識越專業就越窄,廣博的人往往難以在某一領域有所深入。所以,“聖人不積”,聖人沒有私心雜念,不存在占有之心,不積累財物,而是盡力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獲得內心的充實。
“不積”是聖人之心。“積”是凡人之心,是對世俗貪欲的總結。 人們皆有占有欲,不僅好言、好辯、好博、好爭,而且貪多積厚。比如名利、錢財,都是希望越多越好,以滿足個人享受。豈不知天下之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皆為大道所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個人。物性在於流通,人為積聚占有,違背了天道,終會引來禍患。
古語“積財如積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聖人明白天之道,不會爭奪名利,也不會積聚財物,而是以己有之財盡施於人。以己之有,為人之有。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不僅有益於人,而且有益於己,兩相受益。“舍即是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與無,多與少,舍與得,是對立統一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會更充實。付出越多,自己就越富有。這就是老子要表達的思想。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地生養萬物,隻有付出不求回報。那些總想占別人利益的,什麼都不會得到。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施舍於人,而不爭奪。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繁衍生長而不阻攔,是天之道。二十七章“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不與人爭,是聖人之道。
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善於做將帥的不炫耀武力。善於作戰的不會被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之相鬥。善於用人的謙虛示人,處在對方之下。這就叫“不爭之德”,就是利用眾人之力,配合天道的行為法則。
人類的私欲與相爭,是老子所深惡痛絕的。他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爭的,天道隻是利於萬物。人應該取法於“道”,學會“不爭”。當然,這個“不爭”,並不是消極對待世事,而是要人們順其自然發揮能力。本著自然的心境去作為,這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有這樣的精神,才是真正做到了淡泊自然,人生也會無牽無掛,沒有壓力和包袱。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用這樣一句話,作為《道德經》的結尾,回味悠長。在我們看來,有著悠遠的曆史縱深感。年老體衰的他,出關而去,留給我們一個背影,卻不忘告誡後世子孫,一定要有點出息。要做有利於人而不做有害於人的事。不要與人爭,不要因為爭執之心而蒙蔽了真正的內心。要有所作為謀求發展,共同走向一個和諧的新天地。
王家衛所執導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台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是對葉氏詠春拳法傳承上的解讀。那麼,在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傳承中,由誰來回應老子這句含蓄幽遠、意蘊豐富的諄諄教導呢?“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這在我們的內心究竟會掀起怎樣的波瀾?說者有意,聽者亦有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