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養“把話說清楚”的核心能力(2 / 3)

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明力的不足。如果主持會議的人說了半天都不能把事情講清楚,那麼開會的時間必定會無意義地延長。問題報告也是一樣,如果下屬說明問題時思路不清晰,上司就始終無法掌握事態全貌,自然也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一個在解釋說明方麵能力低下的人,會不斷地剝奪身邊人的時間。反之,說明力強的人,則能夠高效地處理信息,絕不浪費周圍人的時間。我認為,不浪費他人時間,就是不浪費他人的生命,這自然是在提高他人的幸福度。

說明力就是如此地不可或缺,可真正掌握這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優秀的說明力,隻是毫無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陳述事情罷了。所以,當偶然遇見一個能在短時間內把問題說清楚的人時,大家就會發出“真精彩呀”的感慨。

說明力是生活中時常使用的一種能力。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它就是一種必備能力了。在學習各門課程時,在整個校園生活中,學生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說明力。可是在學校的教育體係中,說明力並沒有被設置成具體的科目,它隻是如同空氣一般,理所當然地存在於我們身邊。所以,大部分人從未特意花時間專門去鍛煉自己的說明力。

正因如此,哪怕是十分優秀的大學老師或商務人士,一旦被要求對某件事做出解釋說明,不少人的表述往往也是含混拖遝的。在短短的一分鍾內,很多人會順嘴說出五六次諸如“那個”之類沒有意義又囉唆的詞。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將“說明”和“時間”結合在一起去思考。從根本上講,優秀的說明力就意味著優秀的時間感知力。

構成說明力的要素有很多,居於首位的就是時間感知力。

生活在現代社會之中,我們總是麵臨這樣的狀況:明明沒給時間,卻要及時理解並表達“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能高效地傳遞“意思”,那他必然會因為幫他人節約了時間而廣受歡迎。我認為,如果你能始終對時間保持關注,鍛煉自己的時間感知力,那麼就能逐漸提高自己的說明力,令身邊的人刮目相看。

通過不經意的談話,我們往往能夠窺見一個人的才智,尤其是在說明某件事情的場景下,會更加明顯。

為什麼說明力可以展現出一個人的才智呢?

對於“腦子好”的評價標準有很多,“理解力強”是認可度最高的一個。如果一個人能夠理解錯綜複雜的情況,並在頭腦中將其梳理得井然有序,那麼在別人眼中,他就有聰明的頭腦。而這種理解程度,往往是在向他人進行說明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大多數理解能力強的人,都可以一邊吸收信息,一邊在頭腦中排列出一個方便他人理解的說明順序。

但如果讓一個理解力匱乏的人去做說明,聽的人會覺得他講話雲山霧罩,搞不懂到底在說什麼,從而陷入不安情緒中,還會產生“或許他對這件事很熟悉,但是智商可能還不太夠吧”的印象。

在處理一些糾紛時,理解力強的人能直接找到問題的本質,快速得出“應該這樣做”的結論。但如果沒能準確地掌握本質要點,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地繞圈子,甚至還要一邊試探一邊往下講。對於聽的人來說,這樣的說明或許很細致,但是沒什麼效果。

所以,想要鍛煉出更優秀的說明力,就要學會從需要說明的事物中提取要點,再構建一個便於理解的體係。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概括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整吸收並表達思想。

一個概括力強的人做一分鍾說明時,會讓聽的人覺得“這個人學識真淵博,講得頭頭是道,我完全聽懂了”。

但要注意的是,說明力弱的人不一定就是理解能力低下。說明力是一種輸出技能,一個人如果從未有意識地鑽研過相關技術,那麼在做說明時自然會拖拖拉拉,不得要領。在大學老師、專家學者這個群體中,同樣存在著不擅說明的人。他們絕不是理解力差,隻是對“說明”這種“輸出”性質的行為沒有意識罷了。另外,研究者的工作就是不斷在未曾探尋過的黑暗中摸索,一點點突破空白,這決定了他們很難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去說清楚一件事。

不過,上麵提到的都是特殊情況,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說明就是一種技術,隻要有意識地鍛煉,就能夠獲得提高。本書後麵的章節中會詳細介紹提高概括力的訓練方式,幫助讀者們進一步提高說明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時間感知力和概括力之外,說明力還有一個必需要素,那就是恰當地舉出具體案例的能力——例舉力。因為就算抓到了要點,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簡潔明了地陳述,但所說的內容太過抽象,那麼聽的人仍然很難理解到位。

例如,當你在求職麵試時說:“讀書時我在各方麵都很努力的。”麵試官一定會追問:“各方麵?比如說呢?”這時候如果含糊地回答“就是打工啊,學習啊之類……”,或者“現在馬上舉出例子來有點困難……”,那就意味著你並沒有很好地向麵試官說清楚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麵試官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人連做自我介紹都如此含糊,他的工作能力肯定不強。

你看,缺乏例舉力,不僅會讓你的說明效果一塌糊塗,還會讓聽的人產生“這個人有點稀裏糊塗的,思考能力比較欠缺”的印象。

在求職時,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應試者通常要分析、歸納自己的諸多特點,並寫出一些細節事例作為依據。這時,有一定例舉力的求職者就可以憑借這一能力更勝一籌。他們能夠吸引麵試官的興趣,也更容易通過麵試。在這種場合,例舉力就是幫助我們前進的動力,擁有它,就能更容易地得到對方的理解。

簡單來說,所謂說明力是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時間感知力

② 概括力

③ 例舉力

想要提高自己的說明力,從這三大要素入手就會更有效率。接下來,本書將以此為核心,為大家介紹具體的提高方法。

掌握時間感知力就是養成從時間角度管理發言的習慣。大部分人並不清楚自己在一分鍾之內能講多少話,十五秒內又能講多少話。所以,通過實際體驗去理解時間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學課堂上,我會給出一個主題,要求學生們分別以五秒、十五秒、一分鍾為限進行說明陳述,每周練習一次。大約五次之後,學生們就能對既定時間內可以講出多少內容有一個大致感覺了。

想要在既定時間內傳達更多的意思,就必定要精簡掉一些無意義的詞,比如“嗯”“那個”等,這樣一來,說話時就會更加幹脆利落。隻是做到這一點,就已經能給人留下擅長說明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