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之所以能位極人臣二十多年,首先是乾隆需要一位“重臣”幫助處理軍國要務,其次是傅恒在皇帝麵前恭謙有加,從不擅權,重用傅恒不會大權旁落。按照慣例,皇帝在口述旨意時隻有軍機處首席大臣單獨在場,而傅恒在擔任此職後卻“自陳不能多識”,惟恐有所疏漏,懇請和軍機處大臣共同在場。
性格也許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傅恒雖然同訥親一樣出自椒房貴戚,但卻不敢有驕橫之氣,更不敢居功自傲。在平金川凱旋後,乾隆賞賜他四團補服,傅恒疏辭再三。傅恒不僅對皇帝唯命畏從,有人臣之風範,對同僚、下屬也從不耍公子哥的脾氣,毫無霸氣。這種能對自己有所約束的作風是非常難得的,起碼訥親就做不到。在官本位的封建社會,得誌便猖狂是普遍現象,得誌不猖狂則是個別情況,而傅恒就是個別中的一員。
但在重大決策上,傅恒從來都能同乾隆保持一致。乾隆十九年乘準噶爾部內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兵伊犁是如此,乾隆三十三年出征緬甸也是如此。當負責征緬的明瑞——傅恒的侄子,因孤軍深入遭遇挫折後,年近五旬的傅恒被任命為經略大臣,並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前往雲南指揮對緬甸的戰爭。雲南、緬甸交界,氣候濕熱,乾隆親賜傅恒扇子,並在上題詩。
傅恒在征緬之役以後去世,時為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乾隆對於傅恒諸子一直給予重用。在傅恒的幾個兒子中,隻有死於征緬的長子福靈安未入軍機。其第二子福隆安曾兩入軍機,第一次是在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一年,第二次在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九年。而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的三年裏,福隆安曾名列軍機大臣第二。乾隆四十五年,傅恒第四子福長安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的時間長達十九年。
3 應運而上——劉統勳脫穎而出
自建立軍機處以來,劉統勳則是第一個當上真宰相的漢官。一個沒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劉統勳,在一貫堅持崇滿抑漢的清王朝是怎樣當上真宰相的呢?
傅恒的病逝給劉統勳帶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劉統勳已年紀大了。乾隆急需彌補傅恒去世所造成的空缺,要物色宰相又談何容易!
為了保證國家政權機構的正常運轉,乾隆隻能循例把漢臣劉統勳升為內閣首捕,把滿臣尹繼善升為軍機處首席大臣。盡管這兩位大臣前者為直臣,後者為能臣,但他們都已年逾古稀,隻是一種應急。事態的發展很快就證實了這一點,尹繼善就任軍機處大臣還不到一年,即死在任上,終年七十六歲。乾隆於是將劉統勳升為軍機處首席大臣,這樣一來劉統勳就成為真宰相。雖然劉統勳擔任真宰相隻有兩年,但畢竟是軍機處建立以來的第一位漢人宰相。
劉統勳生於康熙三十九年,他在雍正二年考中進士,那一年他才二十五歲。在雍正時期他先後供職於翰林院與詹事府,並在南書房充當皇帝的文學侍從,主要是幹文字工作。乾隆皇帝即位後,發現了劉統勳的辦事能力非凡,因而在乾隆元年升其為內閣學士,並派他到浙江海塘工地去治水。由於劉統勳吃苦耐勞,以至他人還在海塘工地,就被皇帝任命為刑部侍郎。
劉統勳的仕途生涯,因母親去世歸籍守孝而中斷了三年。當乾隆六年,他重返政壇時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劉統勳忠於職守勇於任事,作為監察體係的首腦,他在任職後一年就上了一份震驚朝廷的奏折,請求皇帝遏製張廷玉與訥親的權力,而這兩個人當時正是乾隆的重臣。
劉統勳的奏折中指出乾隆初期用人行政所存在的兩個弊端,一個是朋黨問題,另一個則是作為宰輔培養的訥親在個性上所存在的弱點。然而年僅三十二歲的乾隆皇帝,並未能意識到這些,反而頗為自得地在上諭中說道:“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勳必不敢為此奏。”雖然如此,劉統勳的剛正不阿還是給乾隆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乾隆在十一年命劉統勳代理潛運總督,三年後任命他為工部尚書,到乾隆十七年命劉統勳以刑部尚書的身份在軍機處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