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靈隱情結(3 / 3)

韜光地處勝景,從靈隱去韜光途中,山徑曲折,古木婆娑,翠竹夾蔭,樹枝虯錯,濃綠杳深,草香撲鼻。禪院鍾聲伴著清流淙淙,有如仙樂。立於庵樓之上,遠眺錢塘江,宛似銀河跌落的一條白練,遙遙接於天際,望之,莫不令人胸襟坦蕩如潮。

白居易與韜光禪師一見如故,常有詩詞往來,韜光禪師曾邀白居易為韜光庵題字,白居易寫了“法安”兩字,所以後來有人將韜光庵改名為“法安院”,終因韜光禪師名氣太大,庵名又改了回來。白居易常去韜光庵相擾韜光禪師,所以想設素宴請一次韜光禪師作為禮尚往來:“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他原本想:備了素齋,韜光禪師總會來的,誰知韜光禪師非但不來,還寫給他一封信,信為一首詩: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

不解栽鬆陪玉勒,唯能引水種金蓮。

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

朋友盡管是莫逆之交,然而要來點世俗中事,韜光便不再客氣了。你白居易是官場中人,與我有殊交,可要讓我下山去赴所謂的“素宴”那是絕對不行的。自珍清名、修行避世之意若此,白居易還有何話說!

白居易與靈隱之緣尚不在此,他所題的《冷泉亭記》,使得他與亭子都籍名千年。杭州官府有個習慣,每有一個刺史來杭州,必會在好山好水處建亭寓誌,那時,刺史相裏在靈隱山穀中建了虛白亭,刺史韓皋建候仙亭,刺史裴常棣建觀鳳亭,刺史盧元輔建見山亭。後來,右司郎元寫出任杭州刺史時,建了冷泉亭。此亭籍名久是因為白居易的《冷泉亭記》。應該說靈隱山水早就有口皆碑,在此也建了許多亭子,但沒有一個長享盛名的,唯有冷泉亭亭亭玉立到如今,大概是“亭因人顯”之故。白居易在《冷泉亭記》中說:“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那麼有人會問:“白居易也是刺史,何以不建一個亭子寓誌?”他認為以前已建有多座亭子了,“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殫矣,雖有敏心巧目,複何加焉?”已有這麼多亭子,再建一個又有何益?不如為亭子做一篇記,也許比建亭子更有紀念意義呢。一念之間,下筆之餘,確實讓冷泉亭留傳千古,也讓自己與冷泉亭聯係在一起。常有人提起“白居易題記冷泉亭”,頗有章回小說之氣勢。白居易不僅撰寫《冷泉亭記》,還題寫了“冷泉”兩字於亭上。那個“亭”字,等到兩百年後,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補上,為靈隱與冷泉亭平添了一段佳話。也怪,白居易不光寫有冷泉亭詩與記,也為其他亭子如候仙亭等寫過詩句,何以獨名於冷泉亭?大概因為冷泉亭本身處於宛若仙境之地吧。王白廷《冷泉亭》詩曰:

靈山本清靜,一泉渟其中。

靈山孤飛來,此水將無同。

山影厭不盡,照見天玲瓏。

分明千盡冰,不獨疑寒蟲。

京洛多風塵,到此一洗空。

炎寒無二心,凜有操者風。

留然守空梵,萬劫豈終窮。

驪山有溫泉,虛築華清宮。

如此好景,加上白居易的好詩好記,冷泉亭怎能不名於世!另有知圓《冷泉亭》詩:

幽亭無俗狀,清駛滌煩襟。

砌壓寒流淺,簷分積翠深。

晚花閑照影,古木冷垂陰。

憑檻不能去,澄澄發靜吟。

“無俗狀”且可“滌煩襟”的亭子,誰不愛去坐一坐,吟一吟呢?偷得浮生半日閑,把酒臨風冷泉亭,豈非人間雅事、樂事!時光猶如古代女子納的鞋底,一寸一寸地走著。看似緩慢,實則飛快。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的任期馬上要滿了。臨別不勝依依,“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白居易離杭之際,百姓前來送別的場麵十分感人,他在《別州民》詩中寫道: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告別了萬眾夾道的送行百姓,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奔赴洛陽的歸程。臨走之前,“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離開杭州之後,白居易仍念念不忘杭州,作《寄題郡樓》詩說:

官曆二十政,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

盡管他謙虛地說:“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不才空飽暖,無惠及饑貧”、“更無一事移風俗”等等,可誰能說,白居易對杭州的惠澤微薄呢?他的政績,他的詩文,除了蘇東坡,沒人可匹敵!所以有人說:“杭州若無白與蘇,風光一半減西湖。”這話說得實在不為過!

唐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離開杭州,就再沒有回來過。

靈隱諸寺尚在,禪院的鍾聲依然響著,冷泉亭仍倒影於清泉之中,亭然玉立,而詩人已乘黃鶴去,千呼萬喚終不來。

駐足靈隱,感慨萬千,從古至今文脈湧流,無數神妙傳說,在這裏回轉;幾多人生感慨,在心底環繞。明霞與暗夜交輝,快意與黯然相融。誰能說明白,一座靈隱寺,到底隱埋了多少人世煙雨。

富嘉謨 屬陝西人,唐代散文家。

沈佺期 字雲卿, 河南相州人,唐代詩人,他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是律詩體製定型的代表詩人。

安史之亂 是指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藩鎮 是指對從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節度大使等的一種通稱,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地方割據。

韜光 一意是斂藏光采;二意是比喻隱藏聲名才華;三意指人名。蜀人,唐代名僧,能詩,住杭州靈隱寺,與白居易為詩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