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箴言集(2 / 3)

21.我們一群人在談話,你突然沉默了,你不是無話可說,也不是在抗議,你一定是聽到了更重要的聲音。它閃爍著,像一片雪花在陽光中從高空飄落……

22.我們一輩子的奮鬥就是為了變成別人。

23.對於詩歌寫作來說,漫不經心也許是更高層次的專注,就像打獵,扛著獵槍東遊西逛,放鬆而警覺,說不準就射下一隻詞語的鳥兒。但也隻有有經驗的獵人才有能力漫不經心。

24.傳統、文體和風格來自於重複,然而詩歌經驗的一次性特點,又使得重複幾乎是不可能的。

25.那人一直沒有離去,隻是他不再說話了。而黑暗降臨在我們中間。

26.一個人沉默了,其他人也漸漸地沉默了。那最先沉默的人才是詩人,他聽見了天命。

27.在造就我自身的存在方麵,我沒有經曆的一切起的作用也許更大。

28.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看世界的方法。方法的改變也許會導致本體的改變。

29.在我們起勁談著的時候,那轉身離去的有可能是去真正存在的人,既然存在意味著獨自去擔當。

30.墓地荒蕪了。看來連死神都不願意在那裏居住,它似乎更願意在活人中間遊戲,打領結喝威士忌,隻是不與任何人攀談——死神居然是個熱愛生命的家夥!

31.將是非對錯的判斷,以是否對我們有用的判斷來取代,尤其在閱讀的時候,哪怕它是錯的,隻要對我有啟發就行。

32.視詩人為神的工具、神的傳聲筒,仍是必要的。它去除了詩歌寫作的個人的、私密的性質,而保證了它賦有超出個人生命的精神意義,那種客觀性。可是誰能保證他是在神的關照(光照)下寫作呢?什麼狀態或哪些時刻才是所謂在“神的光照”下呢?這裏的神是否可以替換成人民、意識形態、文化、階級這一係列概念呢?

33.動物的死亡方式比之我們人類要優雅、超脫得多。老掉牙的狗會突然失蹤,絕不會用死玷汙主人的房屋和眼睛。烏鴉死後會由同伴銜著翅膀,投到沼澤深處,再覆以落葉、橡實、梨子、樹枝。天鵝則會無限哀婉地以一曲清歌向生命作最後的告別,至死它們的羽毛都是潔白如雪、不惹塵埃。而最令人感動的是雪豹,在暮年它會孤獨地走向雪山的最高處,占據那高處的寒冷,使生命永遠據有高度和尊嚴。

34.當我寫一首回憶童年的詩時,電腦將下列詞組反應成:石灰─實惠,私語─私欲,笑意─效益,半場─辦廠,尖叫─建交,微風─威風,白布─擺布。電腦納粹。不能數字化編碼處理的信息正在消失和被拋棄!

35.寫作對我來講,越來越成為我返回現實的通道,不是致幻,而恰恰是清除幻覺的過程,而平常的生活則成了夢和虛幻。現實是與此地一模一樣的極遠處的另一座城市嗎?或許我正在穿越的街道其實是無數條街道:各種時間中的街道。每一座建築(事物)都有著各自的時間,我經過時它們就改變了我,連續地改變,直到我停在此處:一張紙上的某個空格前……

36.你把別人當傻子,而在這過程中又不使自己成為傻子,這並不總是很容易的。

37.我喜歡的不是你麵向文學史的、操練權力話語的所謂鴻篇巨製,而是你不看重甚至寫壞了的詩,它們讓我知道你還是個人。

38.你把事物寫得足夠準確、真實的程度,它們就會顯得超現實地古怪和不真實,這和人類日常看事物的方式有關,那種類型化的、概括的、忽略細節的、功能化的方式。

2001年

1.平時睡覺時我都是開著窗戶,隻有昨晚關上了中間的氣窗。淩晨時我聽到窗上的剝啄聲和撲簌聲。一隻鴿子撲打著翅膀,腳爪在試圖抓住窗欞,經過一番努力它放棄了希望,它的眼睛始終在看著我。待我想起去拉開氣窗時,它飛走了,像個失望的信使。它帶著怎樣的信息?這時我才發現,雨下了整整一夜,窗台上留著潮濕的印跡。我終於弄不清是否有過這樣一隻鴿子。我轉身睡去,想忘掉這一個夢。

2.詩歌的作用——使不可忍受的變得可以忍受。

3.我的絕望喚起了他人的希望。

4.語言與玻璃——初春、車窗玻璃、我。是我們的呼吸模糊了麵前的這張玻璃。

5.生與死或過程與目的——我的同事回頭催我快走。早上的陽光很好,照在身上很舒服。我更願意慢慢地走完從廠門口到辦公大樓的這段旅程,可以感受陽光、風。反正無論誰前誰後,我和別人總會進入大樓那一片陰影中,一整天都不作聲、不出來。我們終於進入了那片陽光下的黑暗。

6.隻有時間在使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