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
“玩”是遊戲的通俗說法,對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最喜愛的一種活動,也是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活動,它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以下幾方麵重要的作用。
遊戲符合孩子身心發育的需要。隨著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發育,特別是能獨立行走、能操作一般物品、會用語言與別人交往時,他們就非常渴望參加成人的活動。但由於受他們自身的知識經驗、能力的限製,他們的願望往往難以實現,而遊戲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的形式。遊戲中孩子可以裝扮成各種角色,進行各種活動來滿足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強烈願望,從而推動孩子身心發展。
遊戲是鍛煉孩子身體的有效手段。遊戲大多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動作進行的,因此在遊戲中孩子身體的各個器官都處於活動狀態。不同的遊戲,活動量大小不同,身體活動部位也不同,比如結構遊戲鍛煉孩子的手的動作,體育遊戲鍛煉孩子走、跑、跳、鑽等動作。遊戲在發展孩子基本動作的同時,也促進孩子的血循環和呼吸,增強新陳代謝,鍛煉肌肉和骨骼,有效地促進孩子身體的發育成長。
遊戲能促進孩子智力、語言的發展。在遊戲活動中,孩子的感知覺、注意力、記憶、思維、想象都在積極活動著。任何一種遊戲都要求孩子進行智力活動。結構遊戲中孩子要思考構建何種結構物,如何構建。“娃娃家”遊戲中孩子要回憶生活中媽媽做什麼,自己怎樣來做媽媽……遊戲給孩子創造了許多性質不同的情境,帶來了各種不同的問題。孩子為了將遊戲進行下去,必須使思維活躍起來,從而有利於孩子智力的發育。另外,在遊戲中,孩子必須用語言來表現遊戲的情節和內容,比如對“娃娃”說話,教“娃娃”唱歌,或者與遊戲中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都必須有語言的參與,所以遊戲也能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遊戲能促進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遊戲有助於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的行為品質,孩子在遊戲中模仿成人對勞動和一切事物的態度,體驗成人的思想感情,學習成人的各種優良行為。比如一個平時較懶惰的孩子可以通過扮演售貨員熱情為顧客服務的品質。遊戲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意誌性格,在遊戲中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克服一定的困難,這樣就逐步培養了孩子的自製力和勇敢、創造的精神。
遊戲能使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豐富多彩的遊戲,為孩子獲得美感創造了條件。角色遊戲、表演遊戲可以使孩子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藝作品中的美好藝術形象、優美的藝術語言產生興趣。體育遊戲可以使孩子體驗動作的美。結構遊戲可以使孩子體驗結構造型的美……孩子在遊戲活動中,不僅感受到美,還學會用各種手段去表現美、創造美,比如他們會布置色彩鮮豔的遊戲環境,表演有吸引力的歌舞等,這些均能促進孩子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發展。
為孩子創造玩的機會
既然孩子熱衷於遊戲並不是“貪玩”,更不是在浪費時間,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去阻止他,壓抑他,而是應該為他創造玩的條件,使他玩得更高興,玩得更加投入。孩子的性情大多是喜歡遊戲而又害怕受到成人的約束,這就好比是剛發芽吐翠的草木,隻有讓它自然生長才能旺盛發達,若對它摧殘阻礙的話就必然會衰敗。
不少人懂得這個道理,不僅不阻撓孩子遊戲,而且還創造條件讓孩子遊戲,甚至舍得花工夫陪同孩子一起玩。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貴族地主們不允許自己的子女與他一塊兒玩,他的爸爸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我陪你玩!”爸爸把僅有的一間破爛的小屋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櫥窗櫃上擺了許多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他常給安徒生講故事,還用破碎布片給木偶縫製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和欺壓百姓的貴族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編木偶戲。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鞭撻達官貴人的貪婪和殘暴,都是與他的這段生活經曆有關聯的。
有一位在國際和國內屢屢獲獎的發明家幼時特別貪玩,一個人呆在家裏時,要麼把自己的臉抹成“大花臉”,要麼在地上挖沙子或在草叢裏抓小蟲子。他的爸爸不喜歡他這樣做,可是當他發現孩子在玩的時候經常與眾不同,很富有創造性,於是決定讓孩子從玩出發,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讓孩子醉心於自己的發明創造。這種教育方法獲得了成功,後來,這個孩子與人合作發明的“四用防觸電插座”在世界兒童發明比賽中被評為最佳作品,其他不少作品也都獲得了好評。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鍛煉了肌肉,發泄了過剩的精力,鬆弛了緊張的情緒,學習了知識和與人交往的本領,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讓孩子玩得過癮
沒有不喜歡玩的孩子。在玩耍中,孩子們學到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東西。讓孩子時刻保持玩的興趣,始終興致勃勃,忘我投入,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給你一些建議,當孩子玩得無聊時,這可以重燃他們玩的興致。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改變玩的花樣,讓遊戲多元化。
(1)利用玩具或物品做一個不尋常的動作(例如把杯子放在頭上),隔了幾天,試試看孩子是否還能記得這件事。
(2)“藏起來找出來”的遊戲,是最能啟發嬰兒好奇心與智慧的親子遊戲,除了變化情境與內容,玩時用兒語和鼓勵的語調,會讓這個遊戲更加好玩。
(3)刻意改變玩具的擺設方式或操作方式,試試看孩子是否能察覺。當玩具有破損時,可以引領孩子試著去修複,或以其他的方式來替代,如此能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
(4)示範或鼓勵孩子,將不同頭形的玩具或遊戲進行整合性運用,例如,讓玩偶與積木一起作為蓋城堡的材料,然後引導孩子以故事接龍的方式,讓蓋城堡的活動更加的趣味化。
(5)將孩子的遊戲空間定期整理或更換物件(原則上每周可更換一次),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激發孩子更多的創意。
(6)玩具不是教材,保持趣味性和彈性是遊戲的重要特質,透過遊戲互動方式,可以觀察、促進孩子的發展,但避免成為“我說你做”的學習測驗。
在遊戲中增長知識
早期教育雖已講得比較多了,但家長做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二三歲了,讓他坐下看卡片認字,煞費苦心地教他數數,都隻能維持一二分鍾時間。孩子手腳不停地動、爬,卡片拋得滿地。於是,有的父母失去耐心,走向另一極端,任其自然發展。
為什麼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早期培養”呢?先看看3歲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他們非常好動,往往不能控製自己,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情緒不穩定。這就是說,小兒的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尤其是大腦的抑製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的。所以孩子不能安下心來聽父母“說教”,是不奇怪的。
既然孩子活潑好動,不能安靜坐定聽父母“上課”,那麼,把知識貫穿在遊戲裏,讓他們在歡樂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豈不更好。遊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除了智力遊戲外,可以編成活動性較強的體育遊戲,或是邊唱邊跳的音樂舞蹈遊戲。要掌握一條原則,把枯燥的知識技能,變成活潑的遊戲內容。遊戲時,彼此間以朋友相稱,孩子的情緒很輕鬆,沒有約束的環境,顯得很活潑。如果再讓別的小夥伴或爺爺奶奶一起參加,氣氛濃厚,孩子的興趣更高。孩子積極地開動腦筋,充分活動手腳,在快樂的情緒中也更容易接受,不知不覺地增長了知識。
用玩具做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
玩具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情趣,豐富知識,開拓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玩具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
父母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有目的地選擇玩具,對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會有積極作用。
(1)對於比較好動、坐立不安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一些靜態性的智力玩具,像積木和插塑玩具,讓孩子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學會控製物體,並進而能控製自己的行動,使好動的個性有所改正。
(2)對於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動態玩具,如慣性玩具和聲控玩具,讓孩子在追逐汽車、飛機、坦克的過程中,產生愉快和自信的感覺,逐漸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
(3)對於粗枝大葉、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些製作性玩具,如紙模玩具,讓孩子在製作過程中,認識事物之間的關係,養成學習的習慣。
(4)對於不合群、不願和別人交往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參與性玩具,如水上玩具,或讓孩子參加集體遊戲,使孩子逐漸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父母應有計劃地使用非專門玩具,如棒子、紐扣、橡皮泥、繩子等,讓孩子自由遊戲,在遊戲中引導孩子掌握這些材料的特征和使用這些材料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對手中的材料進行整體組合,並逐步過渡到有主題、有情節的組合,以發展孩子的獨創能力。有關實踐已經證明,非專門玩具對孩子健康個性的發展會有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
遊戲結束後,父母要督促孩子把玩具收拾整理好,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收拾整理玩具中,同樣要求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合理的排列來完成管理任務,這對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正確利用玩具的特有功能,就一定能引導好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用圖片遊戲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通過圖片遊戲,可以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孩子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3~4歲的孩子觀察圖片,可讓孩子完整地講述一句話。具體方法是選擇一張孩子熟悉的、內容比較完整簡單的圖片,讓孩子用一句完整的話講出圖片的內容。例如,圖片上有一棵大樹,大樹上有一架秋千。家長可逐張出示圖片,鼓勵孩子多角度講述。
利用圖片,可讓4~5歲的孩子說出內容完整的一句話。具體方法是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張內容比較豐富的圖片,或者幾張內容單一的圖片,讓孩子說出內容完整的一句話。例如,圖片內容為啄木鳥在給大樹治病。啄木鳥是大樹的“醫生”。如果孩子的能力比較強,家長可以直接為他們選擇多張圖片,利用多張圖片的關係,說出內容完整的一句話。例如:①小猴請啄木鳥給大樹治病。②大樹讓小猴找啄木鳥。③啄木鳥被小猴叫來給大樹治病。鼓勵孩子按多種順序擺放圖片,用多種方法講述。
對於5~6歲的孩子來說,可以看圖片編故事。具體方法是拿一張內容比較豐富的圖片,讓孩子仔細觀察,然後根據圖片的內容編故事。例如:有一天,一隻小猴在樹林裏找果子吃。忽然,它聽見“嗚嗚”的聲音。它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棵大樹正在哭。小猴問:“大樹伯伯,你怎麼啦?哪兒不舒服?”大樹伯伯說:“我的牙特別疼,快疼死我啦!”小猴說:“我去請啄木鳥醫生來給你看病。”它飛快地跑到啄木鳥醫生家,請來了啄木鳥。啄木鳥在大樹上“咚咚,咚咚”地啄了幾下以後,大樹伯伯就露出了笑臉。原來,啄木鳥把大樹裏的蟲子全啄出來了。大樹伯伯高興地說:“謝謝你,小猴子,謝謝你,啄木鳥醫生。”剛開始編故事時,孩子可能會出現講不下去的現象,家長可以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參與進去,共同將故事編完。在編故事時,應該把時間、地點、人物這些最基本的要素提供給孩子。
通過遊戲提高兒童語言能力
遊戲對兒童掌握語言的奧妙有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的先天因素是顯而易見的。這與發音器官、大腦語言中樞的成熟有關,但大量的語言卻是通過實驗和實踐來掌握的。在遊戲過程中,兒童可以最迅速地掌握本國語言,語言中最複雜的語法和實用形式都是首先在遊戲活動中出現的。以一個3歲孩子第一次使用條件句的例子為證:“如果你和我好,把你的石彈子給我,我就把我的槍給你。”如此複雜的語言,通過“教”是難以實現的,教一個4歲孩子用“如果……就”來造句,恐怕也難以順利完成。同樣,一些新的複雜的謂語、省略語、重複句等也首先出現在遊戲中。如果一味地教孩子一些複雜的詞彙,那隻能使孩子長時間停留在消極詞彙中,隻有在遊戲的情景中,這些詞彙才有機會轉化為積極詞彙。
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就在於使兒童有機會以各種方式練習說話,遊戲就為兒童語言的實踐提供了機會。因為兒童通過模仿學到的是簡單句,在遊戲中他可以運用已經知道的語言的各種因素,並將它們結合起來,以便表達出更為複雜的意思,用他已經掌握的語言來處理問題。首先,兒童不是簡單地學習語言的,而是學習用組合的方式把語言作為思想和行動的工具。遊戲正具有激發一般的語言組合能力的功能,其中包括語法本身所具有的組合方式,這就使之產生更為複雜的句子。其次,孩子為了學會用組合的方式談話,似乎必須能夠以貪玩的心理所促成的靈活方式與周圍人交流,遊戲就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境,遊戲夥伴的交流迫使他們相互表白,在貪玩心理的刺激下,練習了發音,訓練了表達能力,豐富了詞彙,理解了語義。第三,兒童天生就有一種通過遊戲練習剛獲得的技能的衝動,包括語言遊戲。從嬰兒用發音器官練習呀呀語開始,兒童就沒有停止過語言遊戲,2~3歲的孩子那種並不在意答案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練習的是一種語言溝通模式。3~4歲孩子的自發語言競賽,練習的是詞彙的組合。4~5歲孩子就已經會玩一種荒誕的語言遊戲,如一些顛倒歌,這是通過遊戲的幽默感,以一種機智的語言練習語法規則。直至入學以後,這種語言遊戲仍然在繼續。
通過遊戲提高兒童想象力
根據一般觀察,我們可見,兒童的想象力似乎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加豐富、更加新奇。有人說孩子的一半時間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的。這可能與兒童的主要活動是遊戲有關,因為遊戲就是假想。事實上,兒童比成人更富於想象是因為兒童知識經驗缺乏,其想象不受常理約束,不受事實規範,他的想象來去無礙,具有更大的隨意性。隻要有一點實事實物觸動他的思路,他立刻就能生出一個意境,隨之便把這個意境渲染得五光十色。然而他們的想象力水平並不比成人高,表現為他們的想象具有極大的無意性、不穩定性和任意誇張性等。所以,兒童的想象力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在遊戲中展開的。
首先,兒童在遊戲中對物的想象是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主動的。開始時,兒童總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東西,然後才會按遊戲的需要給這些東西取名字。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小年齡兒童的想象力總是同某種特定的東西有聯係的,他開始遊戲時,總是用他看到過的,玩得順手的東西來代替所需要的物品,比如用瓶蓋和果核來“做飯”,用倒臥的那棵樹當作汽車來玩,肥皂總是用一塊方木來替代。說明這種替代想象完全是受物的暗示,由物引起的。隨著遊戲的發展,由於遊戲的需要,一種事物可以有多種用途,一種東西可以代替多種東西,那塊方木有時是洗衣服的肥皂,有時是吃的糕,有時又是聽診器,這時物的替代可以隨兒童的意願而變化多端,想象日益主動化和有意化。
其次,兒童的想象從不穩定到穩定。一開始,兒童根本不按一定的命題行事,不會想好了再幹,而是邊幹邊想。正是遊戲引導他的想象向著一定需要的方向發展,使它服從於一定的目的。如果說2~3歲的孩子還是毫無目的的想象,看見什麼玩什麼,積木搭成什麼是什麼的話,而4~5歲的孩子則不然,他們的遊戲需要角色和情節,這種遊戲可以為創造性想象的發展提供廣泛的條件,在角色遊戲中,兒童不僅以物代物,而且扮演多重角色,要扮演角色,就得想象出十分複雜的活動,周密地設想角色此時幹什麼,下一步幹什麼,推動遊戲的發展。遊戲的構想、情節使兒童的想象具有朝一定方向發展的穩定性。
第三,遊戲又能使想象力逐步脫離外在活動狀態,向內在活動轉化。兒童隻是通過桌麵上邊擺弄幾樣玩具邊用語言表達,就可進行一場情節豐富的遊戲。兒童還可以看著雲彩的變幻,想象出豐富的情節。可以用筆畫出聯貫的故事情節。可以用語言編出離奇的故事。這種情況確是隨著遊戲的發展而發生的。想象從外在活動狀態向內在活動轉化,又使想象服從一定的構思,情節按預定的計劃發展,這就表明了創造的主動性。於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兒童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兒童是天生的小作家,天生的小詩人。如果我們與兒童生活在一起,注意去收集一下的話,不時可以聽到兒童的口頭創作,其想象力會令人驚訝,他編的故事,會使人傾倒,這一切都是在遊戲中發展起來的,遊戲使他敢想、敢做,無拘無束地假想,創造著離奇的故事。
形象思維是創造的基礎,從這裏我們才體會到有個學者的話,要說遊戲有什麼規律的話,那就是他總是和美聯係的,藝術是遊戲的最高形式。難怪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的詩人,常常具有近似兒童般的感覺呢,這種感覺就是遊戲帶來的美感。
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1)安排一些同伴,組織小組活動。幼兒園中老師常安排幾個小朋友組成一組,共同完成一幅畫、一個手工作品等,然後在各小組之間比賽。家長也可邀請些孩子到自己家裏來玩,並帶他們一起做一些集體遊戲。在這些活動中,必須製定一項規則,即不可相互責備。
(2)選擇大型玩具提供幾個孩子一起玩。實驗發現,幾個孩子在一起時,如果提供給孩子的是一些可獨占的小型玩具,那麼孩子們一般較少合作,而是各玩各的。如果提供的是大型玩具,孩子們便會主動聚在一起玩。因此,大型玩具有助於推動孩子間的合作。在共同合作中,幫助孩子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貢獻”,並讓孩子喜歡別人的優點,感謝別人所作出的“貢獻”。
(3)道歉和勇於承擔責任是合作的催化劑。如果孩子在活動中出了錯,應鼓勵他勇於承認並道歉。家長應當對孩子的勇氣表示欣賞。
在家中為孩子布置遊戲環境
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三大因素之一,對孩子的智能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家庭環境包括為孩子創設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遊戲環境,前兩者目前已被父母們所重視,而遊戲環境則還未被人們所普遍關注。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的智力,遊戲是最佳手段。目前許多孩子回到家就如同進入一個成人世界,麵對的是高檔音響、組合家具,聽到的是這裏不許動,那裏不許翻,玩得開心時弄亂了房間、打壞了東西會招來一陣責怪。因此孩子在玩時總是提心吊膽。由此可見,遊戲需要有個遊戲環境,這樣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裏才敢放心大膽、無憂無慮地玩,也隻有提供合適的遊戲環境,孩子才能充分發揮想象,充實遊戲內容。父母也可以在遊戲環境中將多種學習活動與孩子的遊戲融於一體,寓教於樂,寓教於遊戲。
家長怎樣利用現有條件為孩子布置遊戲環境呢?
(1)為孩子安排一個可供遊戲的精神環境,這不僅要求家庭和睦、歡樂,而且要求父母對孩子的遊戲應給予肯定和支持,並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孩子才敢大膽地去玩遊戲。
(2)住房寬敞的家庭可為孩子專門提供一間“遊戲室”。在那裏可為孩子設立不同的遊戲區。例如“自然區”,為孩子放上一盆水仙花,種上一顆蠶豆等,在這裏孩子可以觀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簡單知識。以及家庭區、建築區、圖書區、智力區等。
(3)住房較緊的家庭可在臥室或客廳為孩子騰出一個角落,用布隔開作為孩子的小天地,孩子可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燒飯”、“為病人看病”等。
(4)利用廢舊材料為孩子布置一個特殊的遊戲環境,例如:可用包裝家電的大紙箱為孩子構建一座房子,挖一個門,開幾扇窗,房內可陳列孩子遊戲時需要的物品,小房子周圍可讓孩子自己美化,房子雖小但卻很有趣味。
(5)父母可在孩子的小天地內鋪上一塊地毯或布墊,孩子根據遊戲的需要,躺、坐、跪等都在地上進行,避免孩子在玩時弄髒衣服或受涼生病。
(6)家長還必須為孩子提供和搜集遊戲材料,豐富遊戲內容,充實孩子的小天地。
(7)平時應教會孩子自己整理屬於他的小天地,培養責任感和愛勞動的習慣。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戲
遊戲,是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兒童一種最好和最自然的活動形式。麵對商場裏造型可愛,製作精巧的玩具,以及家裏可隨意安排的各種遊戲形式,做家長的應該怎樣為孩子做出選擇,才能達到寓教於樂,全麵開發孩子心智的目的?
(1)針對孩子的自身特點選擇遊戲。不同孩子的發展狀況不同,為他們選擇的遊戲應照顧到孩子自身的特點。如果讓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多玩玩積木,讓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多講講故事,讓身體協調性不好的孩子學學兔子、小雞、毛毛蟲走路,你會驚喜地看見孩子的進步。
(2)讓孩子盡可能接觸多種類型的遊戲。有些家長總是給孩子買同一類型的玩具,孩子喜歡車,就總買車。孩子喜歡娃娃,家裏就像娃娃店。殊不知,每一類遊戲活動隻能鍛煉孩子某些方麵的能力,如果隻玩一種玩具,長此以往,孩子其他方麵的能力就不能在遊戲中得到提高。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孩子興趣,適合孩子特點的前提下,讓他盡可能地接觸多種形式的遊戲。既要給他電動玩具,也要給他積木、拚插類玩具。既要安排室內遊戲,也要安排戶外遊戲。這樣才能使孩子在各個方麵都得以發展。
(3)給孩子安排有適當難度的遊戲。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花了100多塊錢給孩子買了玩具,沒有多長時間,孩子就扔在一邊。表麵上,這是孩子的原因,實際上,往往是遊戲的難易度不合適造成的。有的遊戲難度過大,孩子怎麼都玩不好,也容易失去興趣。給孩子的遊戲,要具有適度挑戰性,形象地說,就是讓孩子“蹦一蹦,摸得著”。當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將遊戲做好時,不僅相應的能力會得到提高,而且從不會到會做再到做好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建立起適度的自信。
(4)不要忘記,生活處處有遊戲。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處處充滿著新鮮和好奇,大人們不經意的小事,有時也可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做父母的,不僅要學會給孩子買什麼樣的玩具,更要學會抓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為孩子隨時隨地提供遊戲。散步時,可以讓孩子數數路邊的汽車,玩玩“看誰數得準”。去動物園,可以讓孩子敘述在外邊遇到過什麼,玩玩“看誰記得清”。挖掘身邊的遊戲,將遊戲融入孩子的生活當中,可以使孩子隨時隨地得到遊戲的樂趣和收獲。
為孩子選擇好玩具
玩具是開展遊戲的必需物品,但並不是任何玩具都是有教育意義的。為幼兒選擇玩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玩具的內容應該正確地反映社會上美好的事物和科學上的新成就,有助於對幼兒進行全麵發展的教育。那些帶有譏笑和醜化性質的、低級趣味或不能引起幼兒身心積極活動的玩具,都不應給幼兒選擇。
玩具是藝術品,要符合藝術的要求。玩具的色彩要鮮明,裝飾要美觀,形象要新穎、誘人,富有趣味性,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心,為幼兒所喜愛。
玩具應符合衛生與安全的要求。易於消毒和清洗,最好是能洗曬,沒有鋒利的棱角。發聲的玩具,聲音一定要和諧。玻璃製成的玩具,掉顏色、有毒的玩具,噪聲過大的玩具不能給幼兒玩。
堅固耐用,操作輕便。給幼兒選擇的玩具應該堅固耐用,操作輕便。易損壞的玩具會使幼兒失望。操作輕便的玩具,能充分滿足幼兒使用玩具的願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選擇玩具。不同年齡時期,由於身心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活動能力的不同,幼兒對玩具的需求也不同。3~4歲時宜選擇促進幼兒動作發展的玩具,如大皮球、小車、帶響的玩具、發聲的娃娃、動物形狀的玩具等。5~6歲時可選擇餐具、交通工具、家具、積木、拚圖、棋類等多樣化、複雜化,有一定難度的玩具。要教會幼兒使用玩具、愛護玩具、保管玩具的方法。
不同年齡的孩子宜選擇不同的玩具
幼兒的確是從遊戲中學習,但是不一定非買昂貴的玩具才能學到東西。家裏有一二歲幼兒的家長,會發覺孩子所謂的“玩”玩具,其實就是把玩具從籃子或櫃子裏統統倒出來,弄得滿地都是,這就算玩完了,而且還不負責收拾歸回原位。這令花了大錢買玩具的父母失望不已,有的孩子可能不隻是亂丟玩具,還是個“破壞”高手,這隻小熊沒有眼睛,那隻狗狗沒鼻子,釣魚玩具組合隻剩下魚箱,魚和釣竿已不知去向……這可是一點兒也不稀奇的。父母還會發現,買了一架漂亮的玩具飛機給1歲的孩子,孩子有興趣的卻是裝飛機的盒子,對不會動也沒聲音的飛機連看都不看一眼。
其實,孩子沒什麼不對,因為孩子就是這樣玩的。因此,父母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適合的玩具給他,太早或太晚都是白費工夫。例如,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可能一條小手帕就讓他玩得很高興了,對玩具電話也許就沒興趣。玩具鋼琴對1歲的孩子來說,是拿起來摔的好東西,可是拿給一個3歲的孩子,他可以邊彈邊唱,雖然不成調,但是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