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國泰股權分配是太古50.23%,彙豐16.44%,中信12.5%,和黃與長實各2.5%,希慎置業2.5%,公眾近14%。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榮智健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場漂漂亮亮的"收購殲滅戰"。首次收購企業就大獲全勝的成功之舉,不僅打出了立足未穩的"中信(香港)"之威風,而且為榮智健搖身一變為香港新一代企業巨子開了個好頭,並進一步增強了榮智健在"中信(香港)"的主宰地位。
後來有人問榮智健,關於這次收購,你有何感想?榮智健慷慨地回答說:"我認為,要在香港持久發展,不但要與華資密切合作,還要加強與英資合作。生意無中外嘛,況且,我跟國泰、太古合作,覺得他們有一套係統,雙方很容易有共同語言。"
到了1996年4月,榮智健決定增加對國泰的持股量,使中信(香港)對國泰航空的持股量從5月份起由原來的12.5%上升到1996年的25%,國泰航空的大股東改寫為太古集團持有公司股份43.9%,中信(香港)公司,持有股份為25%,一躍成為國泰的第二大股東。
1996年12月31日,榮智健的直接助手亨利·範(音譯)被任命為國泰航空公司副總裁。太古集團(占國泰43.9%的股權)聲稱"對任命亨利·範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表明中信公司將對國泰公司進行長期的支持"。
1992年,榮智健再次收購港龍的7.54%股份,成為港龍的第一大股東。隨後,他將部分股權轉讓給國泰。這樣,港龍成了國泰的子公司。同年,榮智健同李嘉誠、鄭裕彤等成立的GreatStgle公司成功地收購了97%恒昌股權。中信泰富持股量為35%,榮智健任恒昌主席。然而僅過3個月,榮智健就出手向恒昌的新股東進行全麵收購。
中信香港經過幾年的發展,實力漸強,急需找一家現成的上市公司將中信香港上市。榮智健的目光盯在了"泰富發展"。
中信香港曆年在香港的投資,相當程度依賴借貸。榮智健收購泰富,將借貸債項承擔轉到上市公司,於1999年1月完成收購泰富發展。
榮智健以泰富發展作為集資渠道,不斷配售股份,其間麵臨幾次大的財政危機,均靠李嘉誠、郭鶴年等相助渡過險關。他把泰富發展改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
收購"恒昌",榮智健本人也受到攻訐。有人寫匿名信給北京的領導人和某些單位告狀。"你不能要我不投資,我已協助中信香港,在我50歲那年將其資產從2.5億港元猛增為250億港元。我為什麼不可以也把自己的資產翻一番、翻幾番呢?---但我這人有一條發財賺錢的根本原則:應該是國家的錢,就屬於國家,我不賺。要成為一個有良知的商人,必須恪守這樣一個準則----君子愛錢,取之有道。"
為了進一步全麵收購"恒昌",榮智健再展財技,將"恒昌"名下的恒昌大廈、恒生銀行等高價出售,分派現金股息。不數月,榮智健便以40億元的資金全麵收購了資產值70億元的恒昌企業。"恒昌"從此成為中信泰富的全資附屬公司。
榮智健自有大略在胸中,大膽使用了"兼並收購車輪戰"的來擴充實力,以求通過收購兼並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促使"中信(香港)"迅速成長壯大起來,早日成為香港工商業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從而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那夢寐以求的"經濟強國夢"。
世界上有好多東西,是金錢所買不到的。金錢隻是一種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會帶去,而隻有實力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個人要想獲得自己的實際經驗,是不能由他人代勞的,必須自己付出辛勤的努力,必須自己去親自體驗。
實力這種東西,一旦形成,就在你腦海中生根發芽,並不斷發展壯大的,任何強大的力量都不能把它抱走。
隻有擁有足夠的實力的經營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工作,最後才能獲得成功。
要培養實力,必須從基礎做起。
要有從基層幹起的決心,必須培養自己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一個人如果好高騖遠,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盲目地追求,往往會得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慘痛的教訓。能正確估價自己,又能正確估價別人,才能為自己的目標,去一步一步地努力。千萬不可為了去采玫瑰,而踐踏了腳下的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