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會充分運用自己的膽識。如果你忽略自身的勇氣,就等於忽視了成功的基本要素。每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論是軍事領袖、高級主管、企業家,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困難的決策,有些決策沒有勇氣是辦不到的。
如果你能將這三個因素——客觀的資訊、別人的意見、自身的本能——充分結合在一起,那麼,不論多麼艱難時刻,你都可以安然渡過。
還有另一個克服逆境的方法,就是依賴經驗與背景所獲得的力量。1—800花業公司的麥肯恩從事花卉事業之前是個社工人員,他說:
“常常有人問我:‘你從來沒有碰過花卉事業,怎麼能夠經營一家擁有數千名員工的花卉公司呢?’我的回答一律是:‘我受過社工訓練,知道如何照顧那些受盡風霜的兒童、青少年,這種訓練就足以讓我經營今天的事業。當時的社工人員生涯就是一種挑戰,因為那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奸淫擄掠的生活裏,根本沒有鬥誌可言;我成天和他們為伍,協助他們回到正軌是難上加難,因此終於練就了我不畏艱難的精神。’”
“麵對這樣惡劣的情勢,你必須迅速學會適應,也會很快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對我的人生與事業來說,當年的生涯是最好的磨煉。
今天我麵對的最大挑戰並不是自己犯下的錯誤。在接受訪談時我常常會被問到:‘你犯過的最大錯誤是什麼?’我的回答總是:‘每個人都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談論已經犯下的錯誤。’這種行為根本就於事無補,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迅速振作起來。太在意犯錯的人常會變得過度謹慎,不敢接受挑戰,不敢冒險。所以,我認為人們會犯的最大錯誤是:碰到逆境就退縮,因而喪失了機會。”
創新的捷徑來自於學習
一個人若想成功就必須創新,不能老守田園,故步自封。而創新來自於偉大的知識力量,知識的吸取靠的又是勤奮學習。
一個人若想成功就必須創新,不能老守田園,故步自封。而創新來自於偉大的知識力量,知識的吸取靠的又是勤奮學習。
歌德說:“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西漢學者揚雄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曾國藩認為“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
培根在《論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顯然,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智商和情商。
休謨則從另一個角度論述道:“認真留意於科學和文藝,能使心性變軟和賦予人情,使情感歡樂,而真正的美德和尊嚴就在其中了。
“一個有鑒賞力和學識的人連個正派人也算不上,這種情況是很少的,盡管他會有種種毛病。由於他的心靈致力於思考學問,必定能克製自己的利欲和野心,同時必定能使他相當敏銳地意識到生活中的各種理解和責任。他對品格和作風上的道德差別有比較充分的識別力。他在這方麵的良知不會被削弱,相反會由於思考而大為增進。
“除了這些氣質性格上的潛移默化,上述研究和運用可能產生其他作用。教育的豐碩成果能使我們確信,人心並不全是冥不可雕的,可以探根求源對它進行許多改造。隻要讓一個人給自己樹立一個他所讚美的品格榜樣,讓他好好熟悉這個榜樣的具體特點以便塑造自己,讓他不斷努力地警惕自己,避開邪惡、一心向善,我不懷疑經過一段時間,他就會發現他的品格有了一個較好的變化。”
相反,一個不讀書、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林語堂先生在《讀書的藝術》裏說:“一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隻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隻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裏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這個世界上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和指教,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大事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不斷地學習,我們就會不斷地進步。
有些人淺嚐輒止,滿足於一時的成功。他們雖然值得慶賀,但不值得人敬佩。隻有那些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敬仰。
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實在是太快了,一個人一旦停止了學習,他就會成為社會的落伍者,將會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斯托·衛爾原來想做一個營造工程師,並且也一直在這方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武裝自己,但是在美國經濟蕭條時期,他找不到他的就業市場,也就是說,他所學的專業知識沒有用武之地,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重新估量了自己的能力,決定改行學習法律。他又一次回到了學校,去學將來可以當律師的課程,很快他學完了必修課程通過了法庭考試,並且很快就執業營運了。
成功無止境,創新無盡時,學習無絕期。
《國語》記載晉文公向臼季學習讀書,過了三天,文公說:“我覺得一時用不上,知識倒是增長了。”
臼季回答說:“既然知識多了,等到用得著的時候,不就比未學者要強嗎?”
難怪美國哲學家、詩人桑塔亞如此斷言:“即使最聰明的智者也要永遠學習。”
成功的人生,應該是像河流。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始終矢誌不渝,不斷積累,不斷準備,終會漫溢而過、破決而出,這樣正好符合孟子所謂的“盈科而後進”,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大事者。
終生學習是時代的使命
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終身學習。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已成為整個人類及其每一個個體的一項基本活動。不學習,一個人就無法認識和改造自然,也無法認識和適應社會;不學習,我們的社會便不可能達到今天所能見到的巨大進步。
有一位青年,在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家問家人:“我已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還要學什麼?”家人說:“學做人!”是啊,天下之大,知識浩瀚,每個人窮畢生之力,能學到百分之二、三已屬難能可貴。中國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千萬不要以為你所學、所知的東西已經夠了,學無止境,蓋棺乃止。
許多人認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期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是成年人,並且早已步入社會,再沒有什麼必要去學習了。
其實不然,學習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人類曆史在不斷發展,現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如果你要適應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就要不斷學習。
環顧古今,每一次社會的變革和曆史的前進,都是依靠知識作為其堅強的後盾,可以說知識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最大動力。而世界每時每刻都在不停變化,如果我們在這一刻停下來,難保下一秒不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若你是一個明智的人,就必須要不斷求知,不斷地豐富自己。
這是美國東部某一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的台階上,一群大四學生聚集在一起,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在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試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在討論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工作。懷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對即將進行的考試,他們知道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以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規定考試時他們不能彼此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走進教室,教授把考卷發下去,學生都喜形於色,因為學生們注意到隻有五個論述題。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考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臉上顯露出難以描述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
教授端詳著麵前學生們憂鬱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五個問題全答完了?”
沒有人舉手。
“那麼,有幾個答完了四個?”
仍舊沒有任何動靜。
“三個?或者兩個的呢?”
學生們開始坐立不安。
“那麼一個呢?一定有人做完了一個吧?”
全班學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所預期的效果。不要認為你們已完成了四年機械學科的教育,就無所不能了,其實,仍舊有許多與此相關的問題你們全然不知。”
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這個科目你們都會及格,但希望你們記住,學無止境,你們在這個大學的教育隻是整個人生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們的教育其實隻是開了一個頭。”
沒錯,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如果就此停滯了自己學習的腳步,終會被時代的激流所淘汰。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顯示,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至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在以前,技能的淘汰是7至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大學的知識在畢業10年後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不進則退,學習已變成隨時要進行的功課。
而且,如今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中,人們對知識的依賴也更加強烈。
有這樣一份資料:200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而這個全美企業員工增加的學習時間,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不僅如此,美國已有二十多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公司,每花1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用學習創造利潤,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的最佳策略。
“汽車大王”福特在少年時代,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雖然周薪隻有2.05美元,但他每周卻要花2.03美元來買機械方麵的書,從不間斷。
當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沒有任何其他值錢的東西。然而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向他夢想已久的機械世界不斷邁進,最終開創出了一番大事業。
功成名就之後,福特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一張文憑的“保鮮期”能有幾年?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就會被“刷新”。隨著社會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學曆將不再作為用人的首要衡量標準。
在一次大型人才招聘會上,某家公司的總經理對一位前來應聘的大學畢業生說,你的文憑代表你應有的文化程度,它的價值會體現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卻隻有六個月。如果你要想在我們這裏幹下去,就必須繼續“充電”,並將你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
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社會還是一個民族,隻有持續學習,才能不斷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代的步伐。即使你具有豐富的知識,也還是要不斷充實自己。就像是科技人員在科研過程中,隻有繼續補充所需要的知識,才能攻破一個個尖端課題,誕生一項項更新的科研成果。
物品用了會折舊,人才也會因知識的停滯而不斷折舊,而終身學習是防止知識折舊的最好辦法。終身學習已陸續為人所重視:在美國、加拿大,終身學習製已開始執行,一些發達國家也陸續提出要構建學習型社會,而我國,“終身學習”的口號也日漸被響亮地喊出。終身學習觀念已經日益深入人心,必將成為時代的趨勢。懂得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就要把學習視為吃飯、睡覺一樣為需所求,終生不輟。
中國古語有雲:“活到老,學到老”;至聖孔子主張“學而不厭”;莊子提到“吾生有崖,學也無崖”;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強調“整個壽命的學習”。這些古老的教育觀念放在今日的社會中仍然適用。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當知識經濟時代來臨時,無論經濟、科技還是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學習即生存”,誰掌握知識,誰就占據主動。每天更新的知識才進步
人類的曆史就是不斷更新知識的曆史。在知識更新周期迅速縮短的今天,隻有比別人更早地更新知識,才能在社會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一位學生向老師感歎,雖然自己已經非常努力刻苦,卻越來越看不到自己有什麼進展,覺得很困惑。
老師拿起身旁喝水用的杯子,往裏麵滴了幾滴墨汁搖了搖,頓時水變得很渾濁。他問學生:“如果我繼續往杯子裏加入清水,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學生回答:“雖然墨汁的顏色會變稀,但還是免不了汙濁。”
“很對,”老師搖了搖杯子,“即使把杯子裏的水再倒掉一些,再加入清水,還是不可能變得完全清澈。”
說著,老師把那一整杯水全部倒掉,再注入了一杯清水,“你看,隻有把之前受到汙染的水全部倒掉,之後倒入的水才是幹淨的,我們吸納知識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把腦中陳舊的東西全部清空,才有空間容納新的東西。”
學生一聽,恍然大悟。
隻有吐故,才能納新。每一分鍾人的體內都有無數的細胞死去,同時又有無數的細胞誕生——這是我們始終保持青春活力的最佳秘籍;每一時刻,人們心中每生出一個新問題,就同時推翻或解決一個舊問題——這就是世界持續發展的最大秘密。如果沒有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沒有舊觀念的不斷被顛覆和新觀念的不斷被確立,世界的進步又從何而來呢?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士特拉如是說》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
“查拉圖士特拉決心獨自遠行。在分手時,他對自己的弟子們說:‘你們忠心地追隨我,數十年如一日,我的學說你們已經可以出口成誦了。但是,你們為什麼不以追隨我為羞恥?為什麼不把我的著作撕毀?為什麼不罵我是騙子呢?因為隻有在那時,你們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學說!’”
知識需要被質疑,需要不斷創新,查拉圖士特拉並不畏懼自己的弟子顛覆他的學說,撕毀他的著作,他認為僅僅學會他人的學說隻不過是一種模仿,是一種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如果世界上隻存在盲目跟從,而沒有新的獨特的觀點和理論來跟進、質疑或顛覆原本的舊觀點理論,那麼終有一日,已存在的很多東西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成為廢棄品。
有一個國家的國王,每日接受朝拜後都喜歡問大臣們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這一天,國王和他的大臣來到禦花園,國王問道:“你們看到那池子了嗎?誰能說出池子裏有幾桶水?”
群臣麵麵相覷,無人能答。
這時,花園裏有一位小王子在玩耍,當他見到大臣們一個個對著水池發愣,顯得手足無措的樣子,說道:“這有何難?父王,我能回答這個問題。”
國王有些疑惑,看著他:“那你就說說看吧。”
小王子說道:“這要看是怎麼樣的水桶,如果桶和水池一樣大,那麼池裏是一桶水;桶是水池的一半大,那麼池裏就是兩桶水;桶是池子的三分之一大,池裏是三桶水……”
國王一聽,喜出望外,對這個小兒子讚賞不已。眾大臣自歎不如。
當大臣們憑著自己幾十年固有的舊觀念來看待這個問題時,他們其實早已被平日所見般大小的水桶給禁錮了自己的思維,而若以這些平日所見般大小的水桶去憑空度量一個池子的水,自然是怎一個“難”字了得。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若沒有不時反思舊事物關注新東西的習慣,長此以往下去,陳舊的東西便會充塞整個大腦,而新的事物無從接收,這樣的話,你整個人便會像那些舊事物一樣,遲早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自我超越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愛因斯坦認為,人必須經常思考新事物,否則就會變成和機器一樣。思考是一種習性,也是一種觀念。每個人內心的觀念形成往往受主客觀兩種因素的決定:客觀在於人的學識、閱曆及人生成熟度,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去提升和培養;主觀在於人生觀的確定,極大程度上它是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像生了根的作物一樣越長越深越長越壯,成為一種強烈的意識趨向,時刻左右著人的行為。不進則退,如果你想增加生命的黃金含量,讓成功時刻伴隨著你的人生,你就必須將你的觀念和知識不斷更新、再更新——驅除舊思想,接收新知識。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主要通過學校獲取知識。這些知識一般都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它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反複證實性,是人們經過社會的實踐反複檢驗後的認識,對所有的人都是適用的。但在知識爆炸的年代,這些知識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新知識和新環境的挑戰。
據證實,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大學畢業後6至10年,曾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就有一半會失效!知識如同行駛的車輛,既有損耗,又有折舊,企圖一勞永逸簡直是不可能的。
今天,您的知識更新了嗎?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科技革命的不斷創新,使知識總量在不斷翻番,也使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據有關專家分析預估,最近30年產生的知識總量,相當於過去知識總量的總和!
更有一份關於知識更新周期的資料,清晰地顯示了這個周期的巨大變化:
知識更新的周期在18世紀是80至90年;到了19世紀後縮短為30至40年;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15至20年,70年代以後是5至10年;而到了90年代以後,這個數字竟然縮短為3至5年!
知識在急劇膨脹的同時,其有效期限卻在大大縮短。社會發展的這種變化,使學習知識作為人們適應環境的基本手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據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民眾大聲呼籲:“未來社會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人們不懂得更新知識或者更新過慢,終將被時代所拋棄。
美國福特公司首席專家路易斯·羅斯對此也是深有感慨:“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像鮮奶,紙盒上貼著有效日期……如果時間到了,你還不更新所擁有的知識,你的職業生涯很快就要腐蝕掉。”
知識的更新關係到一個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既然它的意義如此重大,那麼到底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已經在積極地為此做準備了呢?
在某次信息產業人才招聘會上,調研人員對5500位應聘者中的1000人作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在接受問卷調查的人員中,67%為男性,大專以上學曆占到97%以上,其中碩士占21%,博士占6%,工程師占92%。
調查結果顯示,63.7%的高學曆者認為工作中麵臨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專業知識更新快,知識結構不完整”。
這些被調查者肯定自己的工作壓力既不是競爭對手所致,也與“工作時間無規律,時常加班加點”無太大關係,而與過快的知識更新速度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其中,又有兩成多的人認為“公司無法給予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更加劇了自己在知識更新速率過快這個情景下的焦灼感。
可見,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已經為絕大部分尤其是高學曆者所認同並加以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自己的知識更新速度趕不上時代的要求而感到擔憂。特別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走在時代的前列,就得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努力成為複合型人才。
人類的曆史就是不斷更新知識的曆史。在知識更新周期迅速縮短的今天,隻有比別人更早地更新知識,才能在社會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如果你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認識不足,對自身所提出的發展要求也有欠考慮,用已過了“有效期”的知識去應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其結果必然是將自己之前的期望變成了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樣,被時代的潮流淘汰出局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