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斷充電(2 / 3)

沒有知識(包括資訊、心態、目標等)的準備,你不會找到什麼,也不可能碰到什麼。

知識的準備和積累,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而應該是廣義的知識。

按墨家的說法,知識有三種: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體會得來的,即從實踐中、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及其他傳媒傳達的,都屬此類知識;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是新創的知識(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這個意義上說,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的過程,實質也就是一個求知創新的過程。

學習接觸新知,通過“聞知”和“親知”得到“說知”,於是新的想法(知識)產生了,因此,學習就能創新,學習就是創新。反之,在創新的過程中,“親知”和“聞知”得到了積累,因而創新就是學習。

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學習創新,創新學習,循環往複,不斷進步。因此,廣義地說,學習是創新的惟一捷徑,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徑。

成功無止境,創新無盡時,學習無絕期。

成功的人生,應該是像河流。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始終矢誌不渝,不斷吸納,不斷積累,不斷準備,最終會漫溢而過、破冰而出,“經營中國而達於四海。”

好學問才能成大事

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斷、分析能力等等,所以,他們無時無刻地在獲取著新的知識。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要有一種好學的精神。一個人不僅僅要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還要懂得如何學習,不懂就要問,勤問勤學才能多獲取知識,問的多,也就學的多,所謂:厚積而薄發,積少成多。就是這個道理,學習不比別的,馬虎不得,也糊塗不得。

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讀書人,求學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一種好學的毅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說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短,鑿壁借光用來讀書,終以說《詩經》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好學精神受到後人讚揚。

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在學習上勤奮刻苦,而這種好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則是潛心治學,發奮著書。

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也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這些都和敏而好學分不開,他們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我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為封建社會的聖人、賢哲。他的學說和理論都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學精神得來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魯國。《史記》稱“孔子貧且賤”,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年輕時做過送葬的吹鼓手和幾任小官,大部分時間是在惶惶若“喪家犬”般的四處流浪中度過。孔子講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便孜孜不倦,遂成為一代名師,創出影響世人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一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

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他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隻有好學且不斷深思的人,才能成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學問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須具有“學而不厭”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有六種德行便有六種德行中的缺點嗎?”子路說:“沒有。”

孔子說:“愛好仁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

孔子自己對待學習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他途中遇到孺子問及太陽的遠近,便生出許多做人與做學問的感慨。

他不把自己看成聖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複的學習可以使人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非常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如果沒有勤奮的學習,沒有不斷的進步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些美談了。

徐世鼎是一個為讀書而不斷拚搏的山村孩子,父母離異,他跟隨打獵的父親。當他考上中學,並向父親表示想繼續上學時,冷漠的父親拒絕了他。為了上學他向父親下跪,但父親不為所動。無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錢,大姐隻有10元錢而學費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沒有錢隻能陪他一起到學校苦苦哀求暫時欠著。學校同意了,但父親卻常常逼他退學。

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餘時間做了家裏所有的活,但這並未能使他的父親感動。半個學期過去了,學校催交學費,可父親照樣分文不給。他毅然決定和父親分家。在生產隊支持下,一畝三分田,一間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兩袋稻穀就成了他全部家產。年僅13歲的他心如刀絞般疼痛。

讀書,一切隻為讀書,親情割斷,父子分離,生活自理。

農閑時,他每天5點鍾起床做完家務,6點趕到學校上課。趕著在放學後到田裏去做活;農忙季節,他請假在家打穀施肥,假期裏,他外出打工,扛木頭、拉竹子、運磚,雖然勞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還是會就著一盞油燈翻開課本。

靠著自己一雙手,他成為鄉裏一名合格的納稅人,每年依法向國家上繳公糧和農業稅;在學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生活的艱辛,讓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體會得尤為深刻。

三年的中學生活,盡管他節衣縮食,還是欠下學校近400元學費。初中就要畢業了,學校說不補交齊欠款,不發中考準考證。沒有辦法,他隻有四處借債。一個月後,他接到了市重點高中的通知書。可是學校報名通知書上寫著的150元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隻有扛起行裝來到離家50裏的一個山區水電站工地,去做最廉價的小工。

幹活最賣力的他隻要有一點空閑,就抓緊自學高一課程。同學和老師來工地上找到他,學校免了他的學費,同學也向他伸出友誼之手。

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排全班第三,當年底他被市裏評為“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優秀共青團員”,正是憑著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獲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不衰的優秀精神在徐世鼎身上閃現著,證明了中國人渴望求知的內心追求,也證明了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始終是勤奮刻苦與敏而好學。

敏而好學在這裏已不僅僅是一種習慣,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一種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可以使一個人開創事業的新局麵。

知識是鑄造偉業的基石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每個人都想事業有成,但這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有知識,有修養,這也是個人魅力的具體表現。

成功的人有千千萬,成功的道路上卻不能缺少學習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充電”,那麼他很快就會“沒電”,就會被社會所拋棄。隻有堅持學習,才能使自己常常“電量充沛”,成功自然指日可待。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有一副絕妙的口才,卻怠於學習。

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會被社會淘汰,這是不可救藥之徒。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的理解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書本知識隻是基礎,必須要用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

社會是一本百科全書,無時無處不充滿著知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翻閱,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因為,不充電很快就會失去能量。

現代生活的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同時也應該記住:成大事就要不斷地學習。

人們常說“那個人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意思是說,他現在雖然並不怎麼樣,但日後總會成功的。

從同樣的起點開始工作,有些人能立刻掌握要領而展開工作,雖然這種人很少很難得,但他們往往自恃能力強,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再學習。所以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那些起先摸不清情況,不順暢的人,通過多方請教,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也會獲得很大的成功。而這樣的不斷學習是決定能否成就事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人的成長是在許多人的幫助與指導下進行的。比如雙親、師長、朋友等的指導,在適當的時機恰當地施予,才能實現一個人的正常成長。更重要的是對這種幫助與教導要自己主動去學習吸收,才能領會其中的真諦。

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就失去了上進心,這種人以後不會再有什麼進步的。反之,那些學生時代不起眼的人在社會上往往勤勤懇懇,主動學習從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所謂“大器晚成”的人必是那種保持自覺學習態度的人,他們勤奮地學習,踏實地進步使自身實力與日俱增,工作中的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每天都要麵對新事物。學習與生活同在,生活就是學習。

一份工作許多人幹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了想換一份,而換工作是有條件的,有實力才能換份工作,而實力來自我們自己。現代社會的機會很多,隻有天天學習才會天天進步,才會天天有機會,我們的生活也就會富有生機。

那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來應對一生的工作呢?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優哉進哉的過安穩日子,那麼目前的工作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了。

與此相反,如果能將一份工作當做一生的事業而埋頭苦幹,不斷進取、不斷創造新的東西,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那麼我們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

我們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情去做工作,不會覺得疲倦。我們的生活會是多姿多彩,心情也會是輕鬆快樂的。

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對工作有一股拿生命作賭注的熱忱,把使命刻在心裏,為了完成使命,甚至願意去舍命。當然,這裏所謂的舍命並非字麵意義上的舍棄生命,而是指讓自己集中精力去努力工作,讓學習發揮最大意義的作用。

隻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工作才會有更大的激情,“能量”才會不斷得到補充,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

隻有不斷學習,生活才會更上一層樓。

“隻有不放鬆自己,不斷進取的人,才有資格與人比高下。”

一個頗有魄力的老總在公司經理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

“美國的大公司,在開辦新的分公司或增設辦廠時,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就任主管職位,如果現在公司任命你擔任技術部長、廠長或分公司經理的話,你們會怎樣回答?你會以‘盡力回報公司對我的重用。作為一個廠長我會生產優良產品,並好好訓練員工’回答我,還是以‘我能勝任廠長的職務,請安心的指派我吧!’來回答呢?

“一直在公司工作,任職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你們,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不斷地進修了嗎?一旦被派往主管職位的時候,有跟外國任何公司一較高下,把工作做好的膽量嗎?如果誰有把握,那麼請舉手。”

發現沒有人舉手後,他繼續說:

“各位可能是由於謙虛,所以沒有舉手。到目前很多深受公司、同行和社會稱讚的前輩,都是因為在委以重任時,表現優異。正是由於他們的領導,公司才有現在的發展,他們都是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進修,不斷磨煉自己,認真吸收工作要領。當他們被委以重任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帶來良好的成果。”

的確,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藝術界的名演員都是有表演天賦的人,但他們仍分秒必爭地認真學習。如果報紙上的影評、劇評指責他們缺點的話,他們會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點,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完美的表演。

對一個公司員工來說,平時認真地磨煉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不斷地努力和磨煉,絕對不可能培養出信心和實力來擔任自己的工作。

隻有時常充實自己,不斷努力,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才能夠在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從多方麵學習是大智慧

獲得知識就如同獲得金子這種珍貴物質一樣,也是需要聰明才智的。

我們可以透過研究與調查學到不少東西,也可以經由行動及經驗獲得更多。不過,還有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可供我們自我改進,那就是:向良師請教。

得到智慧和聰明的人有福了。因為得到智慧勝過得到銀子,其利益尤勝過黃金,甚至比鑽石還寶貴,你所喜愛的一切,都不足以與之媲美。

大地為什麼不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蘊藏在地底下的黃金都統統集中到一個山頭上去呢?這樣一來,王公貴族也好,平民布衣也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黃金的所在,並能無所顧忌地去進行開采了嗎?或者憑借一種熱望,或者依仗一次良機,或者花費無數時光,誰都可以吹盡狂沙始到金,還可以用所得的黃金隨心所欲地濫造金幣。但大自然偏偏要我行我素,她總是把這種珍貴的金屬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細縫狹隙之中,使誰都難以尋找。你可以憑一時的熱情猛挖一陣,但常常是兩手空空。而隻有當你曆盡艱辛開采不息的時候,興許有可能找到它的蛛絲馬跡。

獲取知識的情形與此非常相似。當你捧著一本好書的時候,你應當捫心自問:“我該不該像一個礦工那樣工作呢?我的尖鎬利鏟都隨身帶好了嗎?我的準備工作都無懈可擊了嗎?我的衣袖是不是挽得高高的?我的勁兒是不是鼓得足足的?我的膽兒是不是練得壯壯的?”請你永遠保持這種英勇無畏的礦工精神吧。盡管這意味著艱難困苦,但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夢寐以求的黃金就是作者在書中所表達的那些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淵博的學識。他書中的詞語就是含金的礦石,你隻有將它們打碎並加以熔煉,才有可能化石為金。你的尖鎬利鏟則代表著嚴謹、勤奮和鑽研,而你的熔爐就是你那善於思索的大腦。如果以為沒有這些工具,沒有這種熱情,就可以叩開出類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門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隻有當你堅持不懈地進行艱苦卓絕的開采和經久不息的冶煉時,你才有可能獲得一顆光彩奪目的金珠。

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像采金一樣去追求知識吧。插上知識的翅膀你將高高騰飛!

我們追求知識可以從別人身上學習,求教於他人。

每個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五位良師,良師可以是家人、朋友、同僚,隻要他的判斷能力能夠折服你的,就可以引領你。一般來說,良師必須具有以下特質:

(1)良師不應有消極的心態。每當你想有所作為時,老是扯你後腿的人,就不是良師。

(2)認為你一步都不能錯、也無法給你建設性建議的人,就不算良師。

(3)每當你想做什麼事時,老是告訴你某某人早就在這方麵失敗過的人,就不算良師。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某某人在此領域會失敗,請你直接找到此人請教,對方一定會教你如何反敗為勝;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此領域成功,也請直接找到在此領域成功之人,他們一定會與你分享他們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往往會懼於向人請教或求助,然而,人們通常很樂於幫助別人,你根本毋需過慮。

如果你對此說法還是半信半疑,不妨聽聽以下四位擁有高成就者對良師的看法。

(1)溫蒂漢堡創辦人戴夫·湯瑪斯:

良師到處都有,許多身份崇高的人都很願意伸出援手,不過你得費心尋找他們。你不能坐等別人來協助你,而是得主動出擊,成功的人都喜歡和別人分享他的經驗,也樂於提供資訊,你隻需虔敬聆聽即可。

(2)鄉村音樂巨星芭芭拉·曼德蕾:

良師相當重要。我的良師是派茲·克林(Patsy Clinc)、喬治·瓊斯(Ccorge.Jones)、朱恩·卡特(Jun Caner)。還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的父親。再回首從前,許多人對我都很慷慨,他們都是懷著感謝當年恩人的心情回饋給下一代的,他們也都是我的良師。

(3)ADP董事長喬許·魏斯頓:

對我而言,良師是和我互動密切的人。我不時會和ADP的每個員工聊天,因為我沒有裝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每個人都可以找得到我;我想,我或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數千名員工的良師。同時,我也發現,和公司裏上上下下的員工互動是極為寶貴的經驗;而且,和客戶及業內人士分享構思也是學習的一條途徑。

(4)銷售與行銷管理雜誌執行編輯傑佛瑞·布魯爾:

擁有良師固然重要,但成為別人的良師也很重要。當我們協助別人時,你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因為你會得到新的想法。而且,你也會了解自己究竟懂了多少,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信心。

千萬不要坐等別人來幫助你,而是要積極在生活周圍尋找良師,惟有積極行動才能得到所需的幫助及回饋。

在這不斷追求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從自己身上來學習知識也很重要。

碰到逆境時,雖然良師的功用很大,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別人助你渡過難關。數年前,溝通專家桃樂絲·李資(Dorothy Leeds)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毅然決定好好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

她說:“你必須不斷成長,每到年底,你應該自問:‘今年我學到了什麼?我增進了哪一層關係?’你必須停下腳步反省一番,想想下一步該怎麼做。也應該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平和、樂觀、開放的心態。你必須由錯誤中學習,並學著盡快修正錯誤。深陷在錯誤的泥淖中無法自拔是無濟於事的,你必須盡可能試著走出陰霾,才可能望得明天。”

有時候,想要逃脫困厄是相當困難的決定,所以你必須快刀斬亂麻。那麼,應該如何加速此一行動呢?默克藥廠的喬·婕曼在高度競爭的製藥業裏時常碰到困境,為了能夠順利下決策,她精心設計了三種方法。

她說:

“首先,我會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彙集廣泛的資訊,如果時間夠多的話,我會深入研究這些資訊。同時,我會請熟人盡速提供最有用的資料。

其次,我會將所處的情境與彙集得來的資訊全都攤開來,請最聰明的同事或屬下給我一些意見;我也會推想:要是他們遇見了類似的情況會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