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口齒伶俐(3 / 3)

紀昀也嚇出了一身冷汗,但他馬上鎮定下來,從容答道:“‘老頭子’這三個字是大家公認的,非臣臆造。容臣詳說:皇帝稱萬歲,豈不為‘老’?皇帝乃國家首領,豈不為‘頭’?皇帝乃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三字乃簡稱也。”

乾隆聽了哈哈大笑,說道:“好個能言善辯的紀昀,雖蘇秦、張儀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來吧。”

能言善辯的紀昀憑如簧之舌救了自己一條性命。

紀昀的確是一位極聰明的人,把“老頭子”三字拆開分析,分析得頭頭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辯,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辯,從而赦免了他。

還有一次是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驗紀昀,賜死讓他投江。紀昀馬上謝主隆恩,跑向船的另一頭去了。眾人正在擔心,卻見紀昀過了一會從船的另一頭活生生地跑了回來,皇上問他為什麼沒投江,紀昀回答說:“我正要投江,屈原攔住了我,他說:‘我投江是遇上了昏君,而你紀昀正處在太平盛世,皇上為當代明君,你怎麼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來了。”皇上聽了紀昀的話,哈哈大笑說:“好一個能言善辯的紀昀,朕免你一死。”

從這兩個故事中不難發現,紀昀的能言善辯又一次救了自己。而我們亦明白了,能言善辯、會說話,可以使我們擺脫險惡的環境,變不利為有利。

聰明的阿凡提就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他的故事同樣在人們中間流傳廣泛。

有一次,阿凡提害了眼病,看不清東西。國王偏叫他來看這個、看那個,還取笑他說:“你不論看什麼,都把一件東西看成兩件,是嗎?你本來窮得隻有一頭毛驢,現在可以有兩頭了,闊起來了,哈哈!”

“真是這樣,陛下!”阿凡提說,“比如我現在看你就有四條腿,和我的毛驢一模一樣呢。”阿凡提的話把國王氣得幹瞪眼卻無話可說。

還有一次,國王和大臣帶著阿凡提外出打獵。炎熱的天氣使國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濕透了,於是把脫下的衣衫都搭在阿凡提肩上。

阿凡提本來就非常熱了,再加上國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國王見阿凡提熱得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簡單,能馱一頭驢馱的東西。”

阿凡提聽了很生氣,但卻平靜地說:“不,我肩上馱的是兩頭驢的東西。”

阿凡提兩次對國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話題法。從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從國王的話題引申發揮,達到了諷刺國王的效果。

如果你寫了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或發明了一套實用的機械裝置,但你說話時卻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甚至不能讓人聽清你在說什麼,這就會讓你失去太多的機會。

一個十分奇怪卻很常見的現象:有些人在特定的行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在會議上卻不能勇敢地站起來,把自己的成果介紹給大家。他們駕馭不了局麵,也沒有能力主持一個會議,沒有勇氣,沒有什麼清晰的思路,不能用充滿感情的話語打動每一位聽眾。

所以,汲取知識,掌握豐富的語言,擁有良好的口才,都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給予影響,它要求我們用最快速度把精煉的語言引進自己的空間。

一般說來,知識越淵博、閱曆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就越強。因此,他們反應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調動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各種知識來思考解決,從而使“山窮水盡疑無路”,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人的社會知識多了,閱曆豐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會因素、心理因素,那麼在談判中說話,就更得體和更有分寸。

所以,要成為一個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識,這不僅是人際交往之必需,更是成功之必需。

尤其在當今,我們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代科學,一方麵高度分化,另一方麵高度綜合。邊緣科學相繼產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逐漸交融。這就要求判斷者既要學點兒社會科學,又要學點兒自然學科;既要廣泛涉獵,又要學有專長。

具體地說,我們應該多少知道一些天文、地理和人情知識。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曆史、文學、美學、心理學、倫理學、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商業知識、經濟學等之外,像民間故事、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料、隱語、習俗等等,都應該搜羅於大腦中,逐漸建起一座知識的倉庫。有了這樣一個知識的百寶箱,在交往中,我們就必定可以縱橫捭闔,得心應手。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成功的人,他的嘴巴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出淙淙的“活水”,而這活水的源頭就是知識。

反唇相譏是智慧

在一個使你尷尬的場合,可以適度地運用巧妙的語言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一種反唇相譏的智慧可以幫助你擺脫那些困擾的局麵。

一個人難免會碰到語言激烈交鋒的時刻,這時候如何靠嘴巴打敗對手呢?現在假如你受到別人語言的汙辱,又該怎麼辦呢?

對於成大事者而言,則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譏,贏得人格上的尊嚴。

人們在社交場合中,往往會遇到令人發窘的問題和尷尬的處境,那怎樣才能做到遇事不驚不亂,從狼狽難堪的境地中運用語言巧妙解脫出來呢?

運用幽默的語言,而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思維的潛在能量充分發揮出來。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冷靜、樂觀、豁達,使自己的精神處於一種自由、活躍的狀態,說出機智而又幽默的語言,解除尷尬的境地。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同周總理談話時,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帶著幾分譏諷的口氣說:“請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何還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呢?”

這話裏有話,周總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風度而又風趣地說:“提起這支鋼筆,頗有來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這支貴國的筆。”挑釁的記者無話可說。

周總理針對美國記者企圖譏諷、譏笑中國貧窮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話語。周總理用“戰利品”、“做個紀念”等詞語暗示了中國的強大。

著名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生活儉樸,經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同樣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機智幽默被安徒生用於反擊對方。反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對方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難怪人們總把激烈的語言交鋒稱為唇槍舌劍呢!有時候兩片嘴唇一條舌頭,比真槍實彈的威力還要大。

海涅是猶太人,經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義者”的攻擊。一次晚會上,一個自稱是“素有教養”的旅行家,對海涅講述了他環球旅行中發現的一個小島。

他說:“你猜猜看,在這個小島上,有什麼現象最使我感到驚奇?”,“在這個小島上,竟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白了這個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動聲色地反擊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隻要我和你一塊兒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猶太人,海涅卻機智巧妙地將對方比作驢子,從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下麵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時利用反唇相譏,不辱使命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晏嬰高超的交際能力,同時也可看一看晏嬰靠語言成大事的技巧。

春秋時,南方的楚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楚王自認為是“嶺南虎”,想咬誰就咬誰,齊國雖也是個大國,但楚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為了疏通國與國之間的渠道,改善關係,齊王派晏嬰出使南域。

等到晏嬰到達楚國的時候,楚王已傳令說任何人都可以盡量羞辱晏嬰。狹隘的楚王想借晏嬰出氣。

晏嬰遠遠地走來了,前來迎接的禮賓官員見他那麼矮小,就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旁邊的側門,看他進不進。

晏嬰儀表堂堂地站在正門前,一聲不響。

嘻皮笑臉的士兵過來了,晃悠著腦袋指了指小門兒說:“先生,您請進吧!”

晏嬰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側門兒,打了個比喻反擊道“這純係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想侮辱晏嬰的禮賓官員反被侮,卻又不能發作,隻好命令士兵敞開正門。

楚王接見了晏嬰,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顧地問晏嬰:“難道齊匡沒有人了麼?”

晏嬰聽了這話暗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對國家尊嚴的侮辱。於是,晏嬰高聲讚頌起自己的國家:

“我的故國齊都,名喚臨淄,說大,確實不大,隻有幾百閭人家,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袖子甩開,那麼大的太陽都能被我們蓋住,如果每個人揮一把汗水,無異於下一場大雨!國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湧,摩肩接踵,怎能說沒人呢?”

聽了這話,楚王也想自誇一下,卻發現無辭令,真是尷尬萬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嬰的話茬,冷嘲道:“齊國既然人多勢眾,為什麼選你來出使我國呢?”

晏嬰也“順流而下”,接著楚王的話音諷刺道:“是的,誠如您所說,齊國派出使者,是經過謹慎選擇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國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國家。我晏嬰水平低下,不用說,就出使到貴國來了。”

楚王還想反唇相譏,可又覺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詞窮了,隻好吞下了這顆自己造的“苦藥丸”!

到了吃飯的時間,楚王設宴招待。喝了幾杯酒,就見楚國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綁著雙手的犯人走進宴會廳。楚王裝出一副驚奇的模樣問道:“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稟道。

楚王回頭看看晏嬰說:“哦,原來這盜賊是齊國人!看來,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吧!”

晏嬰隨即站起身回答說:“我聽說過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淮北為枳,難道您不知道?桔樹生在淮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為枳,那葉子徒然相像,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生長在齊國,從來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會偷盜,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

楚王聽完緘默無語,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真是自討沒趣。

我們不能不為晏嬰的聰明才智叫絕,對於楚王的侮辱,給予了有力還擊,同時維護了自己及國家的尊嚴,顯現了語言的威力。

在一個使你尷尬的場合,可以適度地運用巧妙的語言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一種反唇相譏的智慧可以幫助你擺脫那些困擾的局麵。

抓重點要直奔主題

抓住說話的重點,是每一個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須修煉的,通過短短幾句重要的話,也許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將來。

說話是有技巧的,不能攻擊到對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對於那些善於操縱說話技巧的人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問題關鍵,一語擊中要害。這一點如果發揮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幫助你成就大事。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願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但他們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顯得木訥呆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造詣很高,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其中的區別隻是,一個是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個卻是毫不在意。

談話如果抓不住重點、拐彎抹角、不著邊際,容易讓人厭倦。

假如與一個說話不著邊際、洋洋萬言卻切不中要害的人談業務,他人肯定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厭煩和惱火。

有一種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他總是在問題的周圍繞來繞去,盡力避免問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銜接不起來,讓人無法理清他們的思路。倘若說話總是如此不著要點,會讓人無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們都不喜歡和說話拐彎抹角、滔滔不絕,並且還是沒有主題的人打交道。他們每次都會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時間,他們好像視而不見,似乎沒有完的時候,這樣的人討厭至極。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不能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對事業的發展有嚴重影響,是成功的敵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無不說話簡練、利落、主題明確。

而人們喜歡和這樣說話的人做朋友,他們恰恰也是事業有成,口碑極好的人。如果隻是簡簡單單的通電話,他們不會有多餘的問候和致謝,而是三言兩語,直奔主題,還沒有等你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說“再見”了。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種享受。他們不會煩人,更不會無端耗費別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人是思維敏捷、善於決斷,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個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並能加以改進,做事思想集中,說話言簡意賅,就可以培養出很高的經營管理才能。在與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夠體現出雷厲風行的素質。

可見,談話中抓住問題的關鍵是最重要的,說多了會給人一種厭煩,有時候這種厭煩就會轉變為疑惑。

漢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

上林苑是為皇帝遊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把蕭何逮捕入獄,同時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的情況下而不謀,反而會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忌恨周勃的奸偽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

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皇上,周勃謀反的最佳時機是您未即位時,當時先皇留給您的玉璽在他手上,而且他還統率著主力部隊,但是周勃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勢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國裏居住,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想起謀反呢?”聽了這話,文帝的所有疑慮都沒了,並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抓住說話的重點,是每一個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須修煉的,通過短短幾句重要的話,也許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將來。

借題發揮是才智

能夠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別人交談時,從不怕越雷池,而是善於發揮語言的作用,及時調整氣氛,表現出談話的機智。

借題發揮常能讓人巧妙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在某些場合,它比直言其事更顯得委婉曲折。借題發揮是指巧妙地借助別人的某一話題,引申發揮,出人意料地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場合,有的話不宜直截了當地說,這時巧用借題發揮,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傳南唐時,京城連日未下雨,大旱。於是某日,烈祖問群臣:“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城不下?”大臣申漸高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聽後大笑,並決定減稅。

申漸高的話就是借題發揮,巧借烈祖的話,引申發揮了京城的稅多,應該減稅的意思。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聲中接受了他的意見。

借題發揮與兩人相罵不同。甲罵:“你豈有此理!”乙以原話回敬:“你豈有此理!”不同的是這裏麵沒有發揮,缺乏加倍的還擊力量。

有一次,俄羅斯著名的馬戲醜角演員杜羅夫在觀摩演出的幕間休息時,一個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麵前,譏諷地問道:

“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作為馬戲班中的醜角,是不是生來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就會受到觀眾的歡迎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悠閑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兒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這個觀眾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開了。因為他懂得杜羅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於表演藝術而得到觀眾好評,而是由於生有一張愚蠢而且又醜八怪的臉蛋兒,就可以拿雙薪了。

杜羅夫借題發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對方所講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還擊對方,進而產生有力地反駁和揭露的作用。

下麵談談一語雙關智反駁的道理。

一語雙關,就是指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構成表麵為兩層意思的雙關語。一語雙關含意深刻,耐人咀嚼,餘味無窮,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且具有含蓄、幽默與諷刺的功能,機智幽默的人常常使用它,且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前,有個縣官帶著隨從人員騎著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路口,不知該朝哪邊走才對。正巧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走來,縣官在馬上大聲問老農:“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

那老農頭也不回,隻顧趕路。

縣官大聲吼道:“喂!停下!”農夫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罕事!”

“什麼稀罕事?”縣官問。

“李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

“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縣官百思不解地問。

老農認真地回答說:“世上的稀罕事多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為什麼不下馬呢?”

對於這位問路時既不下馬,還大聲叱喝的縣官,老農機智地運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來給予斥責和諷刺。借字麵的李莊之馬下了頭小牛卻不“下馬”的“稀罕事”,影射、諷刺身為縣官大老爺卻連問路時該“下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麵的“畜牲”,斥責連做人的常禮都不懂的縣官。

有一天,俄國沙皇下令召見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這時文武百官都對沙皇深深地鞠躬致敬,隻有謝甫琴科昂首站在一邊,並從頭到腳地打量沙皇。沙皇大怒,問道:

“你是什麼人?”

“我是謝甫琴科。”

“你怎麼膽敢不給我鞠躬?舉國上下誰見我不低頭!”

“不是我要見您,是您要見我。如果我也像他們一樣給您深深地彎腰行禮,您怎麼能看得見我的容貌呢?”

謝甫琴科抓住沙皇要召見他時所用的“召見”一詞來置辯。“召見”也可以理解為要看見本人的容貌的意思,而不鞠躬,正是為了尊重沙皇的意願。

沙皇要看謝甫琴科的容貌,而謝甫琴科卻讓沙皇看自己的頭頂和脊梁,豈不是違抗了沙皇的命令嗎?這樣的回答,使沙皇也隻得不了了之。實際上,在謝甫琴科一語雙關的幽默中表達了對沙皇的蔑視。

能夠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別人交談時,從不怕越雷池,而是善於發揮語言的作用,及時調整氣氛,表現出談話的機智。

將錯就錯真聰明

將錯就錯、巧換概念實質上是一種故意違反邏輯的機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隨著概念被偷換得越離譜、越隱蔽,概念的內涵差距就越大、越強烈。

“將錯就錯,巧換概念”就是順著對方說錯的話,肯定其錯誤是“對的”,說出一句表麵看來是“大謬特謬”的話,令聽者大吃一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話十分幽默風趣。有一次,一位小先生急匆匆地跑到他麵前說:“陶先生,我有一件要緊的事要告訴您,有些人把戀愛當飯吃,必須整頓才好。”

陶先生一聽,略做沉思,然後一字一頓地說:“把戀愛當飯吃,這不錯,好得很嘛!我不反對。”

那小先生聽了一愣,說:“先生,您是在說笑話吧?”

“不,我不說笑話,我說的是老實話。”陶先生堅持著,“您一天吃幾餐飯?每餐吃幾分鍾?”

“3餐,每餐10分鍾。”

“3餐飯總計花多久?”

“30分鍾。”

“吃飽了飯,求學做事不是格外有力量嗎?”

“那是當然的嘍!”

“好,假如一個青年人每天隻花30分鍾在戀愛上麵,且求學做事又格外有力量,那不是成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了嗎?把戀愛當飯吃有什麼不好呢?”

小先生申辯說:“他們不像你講的那樣,這幾個人一天到晚談戀愛,什麼工作也不高興幹,這怎麼了得呢?”

陶先生聽完,笑著念了一首打油詩:“吃飯睡覺不高興,讀書做事不起勁,千勸萬勸不肯聽,一封情書救了命!”

那小先生和周圍的人聽得哈哈大笑。在笑聲中,陶先生緩緩地問道:“您說的那些人是不是這樣?……啊,是這樣!我說,這種人自命為戀愛至上,其實他們是把戀愛當大煙抽。在我們的隊伍裏,把戀愛當大煙抽的人是沒有地位的。”

在上麵這席話中,陶先生順著“把戀愛當飯吃”這句話,竟然肯定它“好得很”,使小先生驚訝不已,非追問不可。就是成功地運用了“將錯就錯,巧換概念”的技巧。

邏輯上,一個詞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將錯就錯、巧換概念就是在論辯中故意曲解某一詞語在對方論辯中的意思,巧妙換意,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

威爾遜在任新澤西州州長時,接到來自華盛頓的電話,說新澤西州的一位議員,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剛剛去世了。威爾遜深感震驚和悲痛,立刻取消了當天的一切約會。幾分鍾後,他接到了新澤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電話。

“州長,”那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議員的位置。”

“好吧,”威爾遜對那人迫不及待的態度感到惡心,他慢吞吞地回答說,“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我本人沒有什麼意見。”

麵對這位迫不及待地企望登上議員位置的新澤西州的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爾遜非常委婉幽默卻又毫不留情地予以了嘲諷和回擊。威爾遜運用的幽默手法,是用曲解的辦法暗中轉換了對方話中的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對方原來覬覦的是議員的席位,而威邇遜故意臨時置換為已去世的議員在殯儀館所在的位置,從而在幽默之中表達了對對方的反感和諷刺。

將錯就錯、巧換概念實質上是一種故意違反邏輯的機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隨著概念被偷換得越離譜、越隱蔽,概念的內涵差距就越大、越強烈。

1843年,亞伯拉罕·林肯作為伊利諾伊州共和黨的候選人,與民主黨的彼德·卡特賴特競選該州在國會的眾議員席位。

卡特賴特作為一個有名的牧師,他利用林肯不承認耶穌的弱點,從而進行大肆攻擊,搞得滿城風雨,使得林肯在選民中的威信驟降。

對此林肯胸有成竹。有一次,林肯獲悉卡特賴特又要在某教堂做布道演講了,就按時走進教堂,虔誠地坐在顯眼的位置上,有意讓這位牧師看到。卡特賴特認為讓林肯當眾出醜的機會到了。當牧師演講進入高潮時,突然對信徒說:“願意把心獻給上帝、想進天堂的人站起來!”信徒全都站了起來。“請坐下!”卡特賴特繼續祈禱之後,又說:“所有不願下地獄的人站起來吧!”當然,教徒霍然站立。

這時,牧師用特有的神秘而嚴肅的聲調說道:“我看到大家都願意把自己的心獻給上帝而進入天堂,我又看到除一人例外。這個惟一的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兩次都沒有做出反應。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裏去?”

隻見林肯不慌不忙地站起來,雖是麵向牧師,其實是麵向選民,很平靜地說:“我是以一個恭順聽眾的身份來這兒的,沒料到卡特賴特教友竟單獨點了我的名,不勝榮幸。我認為卡特賴特教友提出的問題都是很重要的,使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樣回答問題。他直截了當地問我要到哪裏去,我願用同樣坦率的話回答:我要到國會去。”

林肯雄辯風趣的語言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身處教堂而熱烈鼓掌,這使得卡特賴特狼狽不堪。

林肯的妙答也是偷換概念。對卡特賴特的質問“你到底要到哪裏去?”林肯明白他的意思,當然不能上當,而是將錯就錯,回答說:“我要到國會去。”

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年輕時,有一天在彼得堡參加一個公爵的家庭宴會。他邀請一位小姐跳舞,小姐傲慢地說:“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靈機一動,微笑著說:“對不起,親愛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懷著孩子。”說完,他很有禮貌地鞠了一躬後離開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言以對,滿臉緋紅。

在這裏,如果說這位小姐拒絕普希金的邀請是傲慢的話,那麼,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把一個年輕人稱為“小孩子”,則實在是太無禮了。對此普希金將錯就錯,佯作不知道對方話中的“小孩子”是指自己,卻故意把對方說的“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曲解為“不能和懷著的孩子一起跳舞”,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尊嚴,又給對方以極大的諷刺和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