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隻有這樣,說出來的話才能既生動準確,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
此外,還須運用標準的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詞彙、淵博的知識,具有自信心,對人誠懇等。隻有這樣,說出的話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強於百萬之師的威力。
曲折委婉可化解爭論
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於心的成大事者。
短短的幾句話能勝過千軍萬馬,恐怕隻有在語言方麵極具天賦的人才能做得到,具備這種才能的人就是成大事者,其技巧是:曲折委婉、類推同理。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一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士兵奮起還擊,拯救國家,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有人說,能言善辯的口才可以使對方放下屠刀,從而拯救了一個國家的話,你是否相信?
你可能不會相信,但有事實為證。
戰國時,趙國自恃兵力強於燕國,遂起伐燕之念。蘇秦當時在燕輔佐昭王,為減少合縱內部的摩擦和實力消耗,共同抵禦強秦的武力威脅,前去遊說趙惠王,希望通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兩國爭端問題。
然而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惠王並不想談趙燕爭端問題,於是故意避開這一話題,隻是禮節性地說:“蘇卿遠道而來敝國,寡人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蘇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隻字不提兩國爭端之事,更不說自己的來意,而是十分客氣地同趙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後又漫不經心似地與趙惠王聊起天來:“臣今天來的時候,途經易水河,見蚌打開蓋正在曬太陽,此時一隻鷸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殼而緊緊鉗住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抽不出來,明天抽不出,你要變成死鷸了!’兩者互不相舍,最後一漁翁連鷸帶蚌,一同得之。”
趙惠王聽了這個故事,覺得挺有趣,便隨口說道:“從沒聽說蘇秦你還懂野獸的語言呀!”
蘇秦笑了笑,沉吟一會兒後,又說道:“現在趙國想討伐燕國,趙、燕兩國倘若久以刀槍相見,血流飄杵,恐怕秦國會收漁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慮考慮呢?”
趙惠王聽到這裏,方知蘇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後,惠王脫口而出道:“好!從今以後,趙、燕就沒有刀槍相見的時候了。而要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進行外交談判。”
兩國相爭,氣氛中自然充滿了火藥味。因此,作為被征伐國的代表蘇秦這時來遊說征戰國的趙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艱難之事!因此,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王就明確擺出拒絕的態度,隻是一味做禮節上的寒暄與客套,哪裏有什麼絲毫的誠意聽蘇秦遊說。蘇秦此時若是單刀直入,說明來意,直陳說詞,很可能要吃閉門羹。所以,蘇秦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以一種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講來意,而是佯裝與趙王閑聊,給趙王說了個“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麻痹趙王,等到趙王在隨和的氣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閑聊中解除了敵對遊說心理號情緒後,才話鋒一轉,一語點破故事的真意,使趙王如夢方醒,才使趙國未對燕國用兵。
西楚霸王項羽素以“殺星”聞名,因為他所攻占的每一個城市,其百姓總被屠殺淨盡。
魏相彭越聯漢抗楚,奪楚國十七城,惱得項羽眼冒火星,親率大軍圍攻彭越占據的外黃城。彭越難支,半夜逃走,外黃城開門投降。
項羽入城後,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裏凡15歲以上的男子都集結於城東,準備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號地,悲痛欲絕。
這時,一個年僅13歲,長得麵白唇紅,眉清目秀的小孩,竟去楚營求見項羽。項羽聽說小兒求見!倒也驚異,問他:“看你小小年紀,也敢來見我嗎?”小孩說:“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兒子,兒子見父母,有什麼不敢呢。”
耳根軟的項羽聽了這小孩的一番誇獎,欣喜得不得了,問他還有什麼事情?
小孩不慌不忙地說:“外黃百姓,久仰大王恩德,隻因彭越突然攻來,無奈暫時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來救。今天大王駕臨,趕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軍中有一種謠言,說要把15歲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認為大王德同堯舜,威過湯武,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屠殺後,對大王有害無益。所以請大王頒布明令,穩定人心。”
聽了此話,項羽雖覺入情入理,卻又礙於麵子,於是威脅小孩說:“如今我殺死這些人,即使無益,也不見得有害。你要能說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說不出,連你也要活埋。”
小孩聽到威嚇,並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步兵特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做內應才緊閉城門,他見人心不向他,才夜裏逃走。假如百姓們甘心助逆,同心堅守的話,大王能在多長時間內人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體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以東還有十幾城,聽說了誰還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然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由此還不能說明有害無益嗎?”
當時的項羽本來就和大司馬曹無傷約定好了半月回去,現在已過了幾天,如果後麵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時間壞了大事。他反複考慮利弊後,終於答應了小孩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銀子送給小孩。
這樣,外黃城百萬人的性命由一個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辭而獲得了重生。人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從這裏你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兵”的道理。
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於心的成大事者。
機敏才能對症下藥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而應善於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才能事半功倍。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而應善於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才能事半功倍。
“對症下藥”,就是在遊說之前,要對遊說對象做客觀了解,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然後針對不同對手,采用不同的遊說對策。倘若不了解對手就倉促上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有祈求之心,卻是事與願違。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時的孟子,在遊說齊宣王時,就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在戰國時尤好大喜功,愛講排場。他不但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欣賞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熱鬧場麵。於是這支樂隊裏就混進一個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還一直混到齊宣王駕崩之後,才被齊湣王愛聽獨奏的新招嚇得逃之夭夭。
據《孟子》記載,齊宣王還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裏的獵場,專門蓄養糜鹿等珍禽異獸以供他狩獵之用。這麼大的獵場,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可算是破格的了。可是,齊宣王還嫌其小,又恨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於是他問孟子道:
“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方圓70裏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宣王詢問他關於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
齊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哩!”
齊宣王一聽,馬上說:“可是我的獵場才40裏,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麼道理?”
孟子一見齊宣王滿腹牢騷的樣子,便乘機進言道:
“文王的獵場雖有70裏,但他多放養幼小的動物,而且與民同遊同獵,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嗎?我來到齊國,一進國門先要問有什麼禁忌然後才敢入內。又聽說你建有40裏的獵場,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處以重罰。所以雖說隻有40裏,卻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嗎?”
宣王聽完這些話低頭想了好一會,認為果真如此。從那以後,他不再覺得獵場小了,也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了。
孟子此次遊說齊宣王為什麼能成功?應該說與他善於運用因勢利導的技巧有很大關係。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讓宣王廢舊製,開放獵場與民同樂。但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情形下才能實現遊說的目的呢?恰好,齊宣王主動征詢他關於文王建獵場的事。於是,他針對齊宣王好大喜功、好講排場的秉性,還根據齊宣王經常以周文王的故事為引證的心理,先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地回答70裏的獵場屬實,而且“民猶以為小也”。
這樣做,一來順著宣王的性子,展開問題的討論,二來也能逐步順著話題引出齊宣王抱怨本國老百姓嫌40裏獵場規模太大的不滿情緒。兩個截然相反的獵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此時的齊宣王是想知道下麵的答案。可以說這時孟子第一步遊說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接下來,他有條不紊地展開說辭:你不是喜歡效仿古代聖王之事嗎?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裏獵場是與民同樂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齊宣王呢。獵場雖隻40裏,然而有“殺其糜鹿者如殺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猶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嗎?齊宣王終於明白了獵場麵積不在大小而在於其是為己還是為民的道理,最終,接受了孟子的勸說。
某公司老板陳先生眼下資金周轉不靈,如不及早籌措到位,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生意和聲譽。他本想向銀行貸一筆款,但是,銀行卻不願意再多借給他一分錢。
就在這個時候,陳老板忽然想到找朱先生幫忙。此人身為一個紡織公司的董事長,卻是一個非常吝嗇、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推斷,錢是絕對借不到的,不過陳老板還是想試試看。
陳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來和他借錢,絕無成功的可能。他經過片刻思考後,就下定了決心,打電話給朱先生,約好見麵的時間和地點。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陳老板很早就搭車前往,然而在離朱先生家還有150米時,他就下車開始全速跑向朱先生家。
那個時候正好是夏天,陳老板當然是滿身大汗。朱先生見了他非常詫異地問:“咦!你怎麼搞的?”
“我怕趕不上約定的時間,隻好跑步趕路!”
“那你怎麼不坐計程車呢?”
“我很早就出門了,坐公共汽車來的,不過因為路上發生了車禍,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又怕時間來不及,隻好下車跑來了,所以才會滿身大汗呀!”
“像你這種人也會坐公共汽車嗎?”
“怎麼?您不知道我是個吝嗇之人嗎?我怎麼會坐計程車呢?坐公共汽車既便宜又方便,而且自己沒有私車的話,也可以省了請司機的開銷。”
“父母賜給我的這雙腳最好了,碰到趕時間的時候,隻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錢,又可強身,多好呀!我這種吝嗇的人哪會像你們大老板一樣坐計程車呢?”
陳老板已經事先調查過朱先生並沒有私家轎車。
“我也很小氣啊!所以,我也沒有自家的車子。”朱先生謙遜地說。
“您那叫節儉,我這叫小氣,所以才有‘小氣鬼’的綽號。”
“但是我從來沒聽說過你是這種人。其實,我才真的被人認為是吝嗇鬼!”
“朱先生,人不吝嗇的話,是無法創業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們做事業的人都是向銀行或他人貸款來創業的,當然是應該節儉,千萬不能隨便地浪費錢啊!”
“我們要盡量地賺錢,好報答投資的人。錢財隻會聚集在喜歡它、節儉它的人身上……我經常對屬下這麼說。”
陳老板的這些話使朱老板產生了共鳴,於是很反常地借錢給這個相見恨晚的陳老板。
麵對一個吝嗇的人,就必須說明吝嗇的好處,以引起對方的同感,這樣才有可能辦成事,陳老板遊說的成功,正在於他巧妙地運用了對症下藥的方法,正是這種對症下藥的說服力,成了挽救他事業的最大力量。
當你看到別人寥寥幾句話就能夠做成一件大事的時候,你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它就如同你在醞釀成功事業的醇香美酒一樣,累積了斑斑歲月,才能使他人醉倒。
開口就要吸引人
萬事開頭難。說第一句話難,學會“說好第一句話”在一開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斷地努力,因為,這很重要。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說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你推銷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的時候,能不能從一開始就抓住對方,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對方,對你“說”的成敗具有直接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很快,人們在時間的安排上雖然不能說是爭分奪秒,但也是十分緊湊的:如果你總是慢慢悠悠或者說出來的東西總是不鹹不淡,你肯定抓不住別人的注意力,引不起別人的興趣,甚至有可能讓別人感到反感,到那個時候,你的說話被打斷是幸運的,弄不好還會被粗暴地趕出人家的領地。做到從一開始就能抓人,就要在說好第一句話上下工夫,要從賦予第一句話以足夠的新意做起。
有一個人發表演說,目的是說服人們同意投資興建水電站,開發一處大瀑布的水電資源。
照一般的做法,這樣的演講需要羅列出一長串的數字,以有力說明可能開發出的電能有多少,可是誰又能記住這些枯燥的數據呢?恐怕連聽都讓人乏味。
這個人采取了一個新辦法,在演講中這樣來說明那些數字:“先生們、女士們,你們知道嗎,這裏蘊藏著多麼大的電力資源,如果我們不去開發,那就等於每天從這處瀑布上白白傾倒×××噸牛奶、×x×桶石油,或者是×××箱雞蛋和×××輛汽車……”
這樣的介紹,給人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人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牛奶、石油、雞蛋、汽車等從瀑布上轟隆隆倒下來的景象。
這個人的老師是美國著名的演講大師,戴爾·卡耐基。
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是正常人,每天進行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社會的規範又使得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千篇一律,不得不墨守成規:在人人相似的環境中呆久了,也就習慣了正常,漠然於慣例了。如果我們說出的第一句話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勾不起人們的好奇心,下麵的話就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美國新聞界曾經流傳過這麼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是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既然人們都習慣了“狗咬人”,那我們為什麼不從“人咬狗”開始呢?比如,有一位記者報道新聞時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有個人因為創造出了什麼都沒有的東西而獲得了50萬美元的獎金。”這樣的說法無異於是“人咬狗”,有些離奇,有些荒誕,也足以讓人感到新奇。接著,他又在下麵的報道中圓滿地解釋了這個“懸念”:“這是位科學家,他因為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也許是世界上最純淨的真空,從而獲得了這項獎勵。”這樣的報道方式不僅大眾喜歡,老板也會對他刮目相看。
1946年春天,在日本東京,由11個國家的法官組成的國際軍事法庭準備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庭長由澳大利亞德高望重的韋伯擔任,庭長左右手的第二把、第三把交椅成了各國法官爭奪的重點。因為這代表了該法官所屬國在審判中的地位。但由於中國國力不強,庭長在座位安排上把中國排在了美國和英國的後麵。
中國法官梅汝敖心想: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一定要爭到位處前麵的交椅。於是在眾法官正在熱烈討論的時候,他來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如果說我個人的座位問題,我並不在乎。但既然代表國家,我想必須請示本國政府。”大家驚訝地看著他,這位素以冷靜理智著稱的中國法官怎麼頭腦發昏了?如果大家全要請示本國政府,到猴年馬月才能有個定論啊。梅汝敖看看有了效果,不慌不忙地說出了他的理由:“如果各位不同意我請示本國政府的意見,那麼我想,既然這個法庭是用來審判日本戰犯的,法庭的座次應當按照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簽字的順序進行排列最為合理。中國受害最烈,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的犧牲最大,理應排在第二。何況,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哪有今天的審判?該按各受降國簽字的順序安排座次,才算順理成章。”此時,看到法官席上開始騷動,梅汝敖微微一笑,又繼續說道:“如果大家不讚成,不妨另外用個更有趣的辦法:弄個體重測量器,以體重的大小來排座次。”他的話還沒說完,眾法官已經笑作一團。
庭長無可奈何:“各位法官先生,我們應該尊重梅博士的意見,我建議,重新回議事大廳,進行表決。”
半個小時後,座次順序重新排定為:美、中、英、蘇、加……
梅汝敖博士成功了。
應該說,梅博士能夠取得成功,第一句話的作用至關重要,沒有了那石破天驚的第一句,下麵的過程就不會順理成章。
萬事開頭難。說第一句話難,學會“說好第一句話”在一開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斷地努力,因為,這很重要。
話要說得恰到好處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
懂得如何說話、說些什麼話、怎麼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裏,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因此扭轉你的一生。因此,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下麵的故事能夠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大夫弦章一走進王宮,就被濃烈的酒氣嗆得透不過氣來。他穩了穩神,才看見齊景公正在一邊喝酒,一邊觀看宮女們跳舞,於是他大踏步地向景公走去。
“弦章來得正是時候,寡人喝得高興,你陪我痛飲三杯!”景公噴著酒氣,一把拉住弦章,命一位宮女給他滿滿地倒了一杯酒。
弦章哪裏是來喝酒的?他聽說景公沉迷酒色,在宮中一連喝了七天七夜,把廚師、宮女們都累得東倒西歪了,這樣下去齊國不是要毀於景公之手了嗎?他既不去接酒杯,也不答謝,卻直愣愣地站在景公麵前,心情沉重地說:“國君,酒能傷人,也會廢政,為了齊國大業,國君應該停止宴舞,從此把酒戒掉吧!”
景公碰了個軟釘子,很不高興,冷冷地說:“眼下國泰民安,喝幾杯酒又會怎麼樣呢?”
弦章是個直性子人,聽了景公的話忍不住怒火衝天,大叫大嚷起來:“國君如果不聽勸告繼續沉溺於酒杯,那麼,你就下道命令殺死我吧!”
景公正要斥責弦章放肆,晏子走進宮來。景公要他出出主意如何懲治這個敢於當麵頂撞國君的人。
“恭喜恭喜,”晏子笑容滿麵地對弦章說道,把景公和弦章兩人都弄糊塗了,“你遇上國君這樣賢明的人,能夠傾聽臣子的意見。如果遇上了夏桀和殷紂那樣的昏君,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所以今天我要恭賀你呀!”
這一席話,表麵上是說給弦章聽的,可是景公聽了卻坐不住了,為了掩飾自己的窘態,哈哈大笑起來:“晏相國說得對!我應該聽取你和弦章大夫的勸告,下決心戒酒。”
晏子感到現在是到了直截了當說話的時候了,於是誠懇地說道:“國君這樣做正符合我的心意。古人說過,飲酒隻是為了溝通感情,貪杯就要誤事。因此,不論男女,飲酒不能超過五巡,否則就要受懲罰。那時實行這樣的禮法,在外就沒有聚眾鬧事的,在內就沒有胡作非為的,國家就太平了。如今國君喝酒沒有節製,竟然一口氣喝了七天七夜,這樣,在你身邊的大臣跟著你狂歡濫飲,在外麵的大臣心灰意懶不問國家大事,如此下去,我們齊國怎麼會強大起來呢?”
晏子的一番話,打動了景公的心,景公立即傳下命令,撤掉宴席,讓妃子和宮女們各自回去休息,並向弦章道歉。
自此以後,景公節製了飲酒,每日兢兢業業地處理朝政,大臣們看到景公又振作起來,一個個都盡心為國家出力,老百姓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晏子說話時掌握好了時機,並且掌握了分寸,因勢利導,直接戳到了齊景公的痛處,而且讓齊景公心悅誠服,無話可以辯解,最終隻能夠虛心的接受意見。
西漢時期的關內侯鄂君也是一個非常懂得說話分寸的人,因為他說話有分寸,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賞識,甚至因此而被封侯,可謂是因為會說話而獲得成功的典範。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大,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總之,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決定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麵我們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隨意詢問健康狀況。向初次見麵或者還不相熟的人詢問健康狀況,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但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談話涉及他人的隱私。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裏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傾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講一些低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
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博聞強學才是真本事
所以,汲取知識,掌握豐富的語言,擁有良好的口才,都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給予影響,它要求我們用最快速度把精煉的語言引進自己的空間。
能言善辯、巧辯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項基本功夫,這種基本功夫被成為事者運用為說服人的一種智慧和技巧。
過去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提心吊膽。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為不知道哪句話就會得罪聖上,一旦“龍顏大怒”,那麼就得有人腦袋搬家。
紀昀是乾隆時期的大學士,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他多次憑借自己的機敏和善辯,化險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一次,紀昀在皇宮翰林院率眾編著《四庫全書》。當時,正值盛夏,體胖的紀昀難忍酷熱,便脫衣光背,把辮子盤在頭頂,伏案閱稿。這時正巧乾隆皇帝從外麵走了進來,等到紀昀發現時,穿衣服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有了!他一貓腰,鑽入案下,並將桌布拉好,準備皇帝一走,再出來繼續工作。誰知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動聲色來到紀昀案旁,坐了下來,並示意四周驚慌失措的眾人安靜下來。
肥胖的紀昀此時在通風不良的案下熱得實在受不了,又傾聽屋內確無異常動靜,以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腦袋問:“老頭子走了嗎?”別的不說,單是“老頭子”這三個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惱了。“紀昀,不得無禮,什麼‘老頭子’,別的罪可恕,你憑什麼叫朕‘老頭子’?如果講不出道理,立即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