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智慧超群(3 / 3)

曹參就這樣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頌道:“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那些所謂當宰相的,隻知道日飲醇酒,不理政務,不能不說是一種為人的糊塗;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怎麼不能說成是一種過人的智慧呢?假使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幹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麼又會如何呢?恐怕一定會亂套不可。通常就有一些人們,常犯這樣的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別人會說自己無能,三把火亂燒一氣。對於在曆史上如此惹出亂子的例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人生在世,必定要生活在一個錯綜繁雜的人際交往圈中。每個人不外乎是這個圈子裏維係平衡的個體,所以,做一個“若愚的人”,還是一個“精明的人”這是一個如何優化個人生存環境的選擇。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再對交往對象的定位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精明過人的楊修,對自己的定位發生了嚴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擋曹操的光芒,豈會有善終。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強勢,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卻因破壞了群體的平衡而遭來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則在群體中處處體現出弱勢,得到群體的同情和幫助。這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世間萬物,時也好,運也好,勢也好,都是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進行轉換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業業,苦心算計,患得患失。回頭一看,自己已經付出了那麼多,還不如常人所獲,於是哀歎命運不濟,天道不公,豈不知“塞翁失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得失,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所以,做人還是糊塗點兒好,要學會給自己留下餘地。正所謂“大智則若愚”,這是一種境界。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並沒有那麼容易就會成功的,要想獲得最後的成功,就要懂得保全自己。隻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沒柴燒。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更需要有這種做事的心機,也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會激流勇進,也懂得順流而下

人生仿佛一條射線,永遠向前而且散發著美麗的光芒,需要我們學會激流勇進;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巔峰時,更要懂得順流而下,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為一位智者。

人生仿佛一條射線,永遠向前而且散發著美麗的光芒,需要我們學會激流勇進;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巔峰時,更要懂得順流而下,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為一位智者。

學會順流而下!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中華民族風風雨雨5000年曆史,橫看形形色色13億人的現實,細心的人會發現並承認,這句俗語至真、至誠、至善,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當薑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將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乘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將軍,什麼功也沒立,隻因善於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薑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薑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薑維。薑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隻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薑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麵見後主。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薑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正。薑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正笑著回答:“大將軍怎麼還不知道,這是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薑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正製止他說:“大將軍繼承諸葛亮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麼能那麼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薑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後花園設宴飲酒,薑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薑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著淚說:“臣將鄧艾已圍困在祁山,陛下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麼意思?”後主默默不語。薑維又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麼兩樣。隻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複。”後主笑著說:“黃皓不過是一個供使喚的小臣,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薑維叩頭說:“陛下今日不除黃皓,災禍很快便會降臨了!”後主說:“愛一個人便願意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麼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著便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薑維叩頭請罪。黃皓哭鼻子抹眼淚地說:“我不過是伺候皇上罷了,並不曾幹與國政。將軍千萬不要聽信外人的傳言,想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裏,還請將軍可憐可憐我。”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號。

薑維憤憤而出,見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薑維說:“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遝中,那裏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杏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獲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西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薑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薑維上表後主,要求去遝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建功立業,是千百年來不少人的人生夢想,在這種夢想的感召下,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他們的確創立了豐功偉績。但是,傑出的業績,經常是危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韓信、嶽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誌士不了解這其中的奧秘,因此被殺。張良、範蠡、韓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急流勇退,去官歸隱,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廣闊的胸懷,引起後人景仰。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常用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製定等事件中,各路諸侯爭權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誌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的權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他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時,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才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了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60年代初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擴大企業規模就可想而知了。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銷售額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從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北京服裝廠是一個隻有百餘人的集體企業,產品曾一度滯銷積壓,資金無法周轉,生產幾乎處於癱瘓狀態,怎麼辦?廠領導從市場調查中發現,服裝行業強手如林,競爭激烈,本廠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薄弱,難以與其抗衡,如繼續生產服裝,勢必走向絕境,無異於“在一棵樹上吊死”。於是,他們根據市場情況和本廠條件,轉產以手工操作為主,生產大企業不願意生產的酒心巧克力。產品拿到市場試銷,訂戶蜂擁而至。當月投資生產,當月盈利,企業起死回生。

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傑”,有時候還要學會順流而下,避免與敵手正麵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其實,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走”的藝術。“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所以,“走”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掌握時機,也要靠點運氣,才能走得正是時候,走得理直氣壯。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誌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裏,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丞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麵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裏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裏,一個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裏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當我們處於人生巔峰時,就要學會順流而下,隻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自存下去。

急功近利無長遠之業

人生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隻要敢於相信,並堅持到底,就有可能實現。

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們都尊敬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尊敬第一個在荊棘叢中邁出第一步的人,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行動一下子就號準了成功的脈搏,他的雙腳一下子就踏在了成功的大道上。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有了第二步;就會有第三步,這樣地一直走下去,肯定會步入成功的輝煌。

一心隻想急迫地追求短期效應而不顧長遠影響;總是思考追求眼前的小利,而不顧全局的根本利益,這都稱之為急功近利。

古語講,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業的絆腳石。急功近利者,是戴著功利名位近視眼鏡的目光短淺者。他們隻看到目前的境況,隻看到暫時的貧富盈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急功近利者一貫的思考模式。為了治了頭而不顧腳,為了治好腳又不顧頭了。為了擺脫眼前的狀況,可以不顧未來的利益,為了求得一時的痛快,而以長遠的痛苦為砝碼。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的。

1950年,豐田公司因破產危機,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發生分離。但是,不久爆發的朝鮮戰爭卻給豐田帶來了喜訊,美軍大量的卡車訂單使豐田汽車公司起死回生。這對於親身體驗了產銷公司分離痛苦的豐田英二來說,自然希望回到以前產銷一體的體製。但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分離的體製已經形成,當時負責技術部門的董事豐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並的建議,在當時也是行不通的。

豐田英二在確定豐田的未來發展方向時,決斷很慢,這是因為英二在深思熟慮考察各種條件的同時,還要衡量各方麵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認為條件不成熟,即使勉強行事也是失敗的,他隻有耐心地等待。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豐田的兩家公司才終於結束了長達32年的產銷分離,誕生了全新的豐田公司,豐田英二的等待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處理豐田赴美建廠一事上,豐田英二也同樣小心謹慎,著眼長遠。豐田進軍美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是繼本田、日產之後的第三家,為此不少人抱怨為時太晚。會長豐田英二和社長豐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們在耐心等待,我們的行動並沒有落後。”由於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豐田公司最終順利地打入了美國汽車市場。

許多成功者,如豐田英二和豐田章一郎,他們與失敗者的惟一區別不是更多的努力,或是更聰明的頭腦。隻在於他們能耐心等待多堅持了一會兒。

人生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隻要敢於相信,並堅持到底,就有可能實現。人類曆史上那些文化豐碑,都是曾經也是平凡人的巨匠們嘔心瀝血多年堅持而成:玄奘去印度求取真經來回19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18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30年;徐霞客著《徐霞客遊記》30餘年;法布爾著《昆蟲記》30餘年;歌德寫《浮士德》前後60年;達爾文著《物種起源》22年;摩爾根著《古代社會》40餘年;馬克思著《資本論》40年。

你可能不敢奢望有這麼大的建樹,但不論你希望做成什麼,你並不需要什麼,你隻需要每天堅持進步1%,長此以往,你一年就會進步500%。貧困的人不必羨慕富者,因為,你隻要時常抱著富於使用、富於享受的觀念,你不主張像守財奴那般看重錢財,你也不主張像大富翁那般強迫平民,你但願有了些錢,能夠多做一些造福於民的事。那麼,深信你所願望的東西,它一定可以被你得到。

有付出才能有收獲

獲得長遠發展的秘訣在於付出。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如果我們的所想所說所行,不僅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同時還可以幫助別人,那種心情是再令人興奮不過了。

成功一定要先付出,隻要付出,就會有獲得。想要收獲什麼,就要看你先付出什麼。這是永遠不變的成功定律。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意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買些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嘖嘖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免除,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往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毀。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一個個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呀。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

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獲得長遠發展的秘訣在於付出。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如果我們的所想所說所行,不僅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同時還可以幫助別人,那種心情是再令人興奮不過了。我們常常被那些為了追求人生最高價值之人的故事所感動,他們無條件地去關心人們,帶給人們極大的幸福。你也許看過根據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拍攝的音樂片,對電影裏的主人翁冉阿讓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為人們的幸福付出了很多時間、精神。每天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到底能為人們做些什麼事,別隻想到自己的好處。

許多人一生下來什麼都不會,就隻知道要求。跟別人要求就像個無底洞,永遠是不滿足的。但是當你學會了付出,你的人生就開始活了起來。我們人生裏許多問題的產生,就在於等待別人先表示。有一對夫婦不和,先生指責太太不溫柔,太太指責先生不體貼。他們之間問題的症結何在?原來他們都在等待對方先表示對自己的感情。要想維係良好的關係,你就得先付出,並且繼續地付出,千萬別停下來光等待對方的付出。如果你隻想等待,那麼這場戲就唱不下去了。

感情的維係猶如種植果樹。如果你隻跟土壤說:“給我水果吧!”土壤一定會說:“抱歉,你不是昏了頭吧?要水果是這種要法?”這時土壤可能告訴你先撒下種子,然後澆水、施肥、除蟲、細心照顧,遲早有一天會有水果的。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不管你有多少錢、多大公司、多廣的土地,如果你隻為自己著想,那根本就算不上成功,算不上能幹,也算不上富足。就算你攀上了“成功之巔”,那也隻會使你高處不勝寒。

成功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你想美夢成真,那就得把成功看成是一個人生的過程、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心靈的嗜好、一種生活的策略。

說話隻需點到為止

處世高手說話圓滑而保守,不該說的則不說。這絕對不是不誠實的行為,也不是狡猾的行為,而是有心機的表現。

說話應把握分寸,不能一吐為快,點到為止是智者的表現!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獅子把羊叫過來,問羊自己是否很臭,羊說:“是的。”獅子很不高興,就把它的腦袋咬掉了。獅子又把狼叫來問同樣的問題,狼說:“不臭”。獅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塊。最後,獅子又問狐狸同樣的問題,狐狸說:“我感冒得很厲害,聞不出來。”結果,隻有狐狸活了下來。可見,說話太誠實了不行,而盡說好話奉承的也遭殃,話說一半,點到為止,才是恰到好處,是真正的大智大愚。

坦率真誠,快人快語,言無不盡,這是人的美好品德。但人心險惡,你的坦誠和言無不盡極可能被有心人利用,給你造成傷害,所以你不得不防。

戴高樂將軍曾經說過,真正的領袖人物要幽居、偉大和超脫,要神秘,有時就需要沉默寡言。無巧不成書,在戴高樂之前的幾百年之前,我國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曾經總結聖人的處世經驗說:獨處看不破,忽處看不破,勞倦時看不破,急遽倉猝時看不破,驚擾感時看不破,重大獨當時看不破,吾必以為聖人。

這裏所提到的聖人,也隻是一個有懸念的人而已。

我們或許成不了聖人,但我們可以做“部分的聖人”——一個有懸念的人。為此,首先我們必須在必要的時候學會免開尊口。

在交際中,不應該問對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要留給別人一點自由空間,這樣我們才能夠不被看破,才能顯示出我們的風範。俗話說:“禍從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多都演繹在說話當中。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缺點,但是這些弱點和缺點,一旦從他人嘴裏出來,就成了短處和隱私。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大忌。聰明者說話懂得點到為止,給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間。

人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局外人一般很難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況且另外還要有許多隱衷非外人所知。因此,對於任何問題,我們都不能憑主觀猜測亂說,更不能隻由於片麵的觀察就在背後批評別人,這樣隻會給自己惹來麻煩,會被人認為是道德問題。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在與他人交往時,倘若你與對方的交情不是很深,但你卻暢所欲言,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可是也要考慮對方願不願意聽。雙方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隻會顯出你沒有修養,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這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意思是說,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說話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經顯得太多;得其人,而非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趁機觀察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好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再擇地作長談,這可以說是世故通達,是有心機的表現。

古人有雲:守口如瓶,防意如城。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謹慎。讓人們緘口不言是做不到的,唯有小心謹慎而已。這是對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種保護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每天都在興風作浪,把人際間的是是非非編排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便說,不清楚由此種下了多少怨恨的種子。

倘若遇到這些人說其他人的短處時,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聽了就算,像別人告訴我們的秘密一樣,三緘其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也不深信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倘若在聽到片麵之言後貿然宣揚出去,十有八九被認為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當明白自己說錯話時,已經為時已晚了。

除了要懂得不應散布別人的是非外,還要學會對自己的秘密也應該少開口為妙。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倘若你憑一時衝動找人去傾訴。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黴。社會是複雜的,我們“拋出一片心”說不定恰巧入了別人的陷阱。

因此,說三分話並不是狡猾和不誠實,而是一種修養。我們說話必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倘若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我們就隻能說三分話。

有心機的人對於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假如輕率做出決定而沒有實現就會惹來恥笑。一件事情隻顯現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後,無論事情發展到什麼地步,都會使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去把握。

在有些時間你隻說三分話,是出於你的職業習慣。倘若你是一名醫生,特殊病人的狀況、病曆,你是隻字不能向別人提及的,這是醫生的職業道德。

倘若你從事的是保密工作,或者特殊的行業,對人隻說三分話,更是應該注意的。你說的三分話,或許是風花雪月,或許是柴米油鹽,或許是天文地理,或許是稗官野史。總而言之,應該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材料。在外人聽來,你雖然說得頭頭是道,說得淋漓盡致,說得皆大歡喜,其實是言之無物,不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處世高手說話圓滑而保守,不該說的則不說。這絕對不是不誠實的行為,也不是狡猾的行為,而是有心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