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他們往往有如神算。實際上,他們也是平凡普通的,隻不過善於根據社會形勢、人事去分析得失成敗以及各種力量的對比發展罷了,所以,高瞻遠矚就成了統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質。
因此,中國在政治預測方麵的智慧是相當發達的,但具體的世事變化之後,總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把握了規律就能有正確的預測。從人在社會中的生存來看,不外乎從社會發展、形勢變遷、人事轉化三個方麵人手。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可謂有知人之明,亦有政治家的才幹。他在派大將鍾會和鄧艾伐取蜀國時,做了一番細致獨到的分析,可謂把鍾會和鄧艾緊緊地捏在手心裏,不論二人反與不反,都逃脫不了司馬昭的控製。
當初司馬文王(司馬昭)想派遣鍾會征伐蜀國,下屬邵悌求見文王說:
“臣認為以鍾會的才能不能擔任征伐蜀國的重任,更不可讓他統率十萬軍隊,否則隻怕會有不測,請您再考慮考慮別的人選。”
文王笑著說:“我難道還不懂得這個道理嗎?蜀國給天下興起災難,使黎民不得安寧,我現在討伐它,勝利如在指掌之中,而眾人都說蜀不可以征伐。”
“人如果猶豫膽怯,智慧和勇氣就會喪失幹淨,智慧和勇氣都沒有了,即使這樣的人勉強去了,估計也打不了什麼勝仗而隻會大敗而歸。”
“隻有鍾會與我的主意相同,現在派鍾會伐蜀國,一定可以滅亡蜀國,滅蜀之後,即使發生了你所顧慮的事情,他又能做什麼呢?凡敗軍之將不可以同他談論勇氣,亡國的大夫不可以與他謀劃保存國家,因為他們心膽都已嚇破了。
“倘若西蜀被攻破,殘留下來的人都已震驚恐懼,就不足以與他們圖謀起事了;中原的將士各自思鄉心切,就不肯與他同心了,倘若作亂,隻會自取滅族之禍罷了。所以你不必對這件事感到擔憂,隻是不要把我的這些話再告訴別人了。”
等到鍾會稟告鄧艾有反叛的跡象,文王統兵親自西行征討,邵悌又說:
“鍾會所統領的軍隊超過鄧艾五六倍,隻要命令鍾會逮捕鄧艾就可以了,不值得你親自領兵去。”
文王說:“你忘記了前一陣子你說的話嗎?怎麼又說可以不必我親自去呢?雖然如此,我還是應當以信義對待他人,但他人也不應當辜負我,我怎能先對人家產生疑心呢?近些日子中護軍賈充曾向我說:‘是否有些懷疑鍾會?’我回答說:‘如果我派遣你去,難道又可懷疑你嗎?’我一到長安,事情就會自行結束了。”
司馬昭的軍隊到長安時,鍾會果然像司馬昭所預料的那樣,已經死去了。
司馬昭深知二人必反,但又派二人前去,這是利用其勇。的確,如果不是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蜀國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攻破。正是由於鄧艾和鍾會兩人的內外夾攻,蜀國才破於一旦。但二人皆有反心,必然相互牽製,所以鍾會先是逮捕了鄧艾宣布反叛,然後又被部將所殺,鄧艾亦被亂兵所殺。
二人取了成都,卻又拱手送給了司馬昭。即使鍾會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馬昭也不怕,因為他早已斷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鍾會成不了大事。
況且司馬昭聽到鍾會報告鄧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眾將不解,其實司馬昭用意不在對付鄧艾,而在對付鍾會。可以說司馬昭實在是計出萬全了。
人們常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與我們俗語中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近,即人們為達到一定的遠期目標,有時候需要放棄一點眼前的利益。
春秋時期的秦晉關係也很有意思。今天還有一句話,叫做“永結秦晉之好”。實際上,秦晉兩國總是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弄得親戚成了仇家。
晉國曾經一度動蕩不安,國君屢有變動,持續了將近20年,直到重耳成為國君才安定下來。
晉公子夷吾在秦國,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晉國即位,於是發生了下麵一段故事:
晉國人□芮讓晉公子夷吾厚賄秦國,以便讓秦國幫他回國即位。□芮說:“別人把國家都占去了,我們還愛惜什麼錢財?回國後能得到民心,賄賂些土地又算得了什麼!”夷吾聽從了。
於是,齊國的隰朋率軍隊會合秦軍送夷吾回晉國即位,夷吾就是晉惠公。
秦穆公對(衣字旁加豆)★★★芮說:“公子依靠的是什麼力量?”
答道:“下臣聽說逃亡的人沒有黨羽,有黨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時候不喜歡玩鬧,能夠爭鬥但很有限度,長大後這個脾性也未改。至於其他方麵我就知道的更少了。”
穆公又問秦國大夫公孫枝說:“夷吾的位子能夠穩固嗎?”
公孫枝回答:“下臣聽說隻有合乎準則才能安定國家。《詩經》上說:‘無知無識,適應自然規律。’這說的是文王。又說:‘不弄虛作假,不殘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範的。’不愛玩鬧也不愛爭鬥,個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爭強好勝。現在他的話裏邊既猜忌又好勝,要安定國家,恐怕很難呀。”
秦伯說:“猜忌多怨恨,又怎麼能成功呢?正好可以為我所利用。”
穆公是一位很有頭腦的國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個壞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壞國君搞垮晉國,夷吾回國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亂。
魯僖公14年(646年)冬,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糧食援助,晉國不給。
晉大夫慶鄭說:“前年晉國災荒,秦國救濟了我們大量的糧食和錢財。現在我們不去救援他們,就應該算是幸災樂禍,忘恩負義。我們忘恩負義,就會失去親附的人。幸災樂禍,是沒有仁義;愛惜財利是不祥,激怒鄰邦是不講義氣。這四種德都失掉了,憑什麼保衛國家?”晉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八字進諫。
慶鄭說:“背棄信用,背叛鄰邦,誰來周濟患難?不講信用,禍患必至;失去後援,必定失敗,一定會應驗的。”
虢射說:“即使支援秦國也不會減輕對我們的抱怨,反而會助長敵人的力量,不如不給。”慶鄭曰:“忘恩負義,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仇,何況冤家敵國呢?”晉惠公聽後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慶鄭退出宮室,說:“國君肯定會為此後悔的。”
當初秦國送晉惠公回國即位的時候,秦穆公把賈君托付給他,並且叮囑:“讓中公子都回國吧。”晉惠公曾答應送給中大夫器物,不久也違背了諾言。他曾許諾秦穆公送給秦國黃河以外的五座城邑,東到虢略城,南及華山,還有黃河之內的解梁城,也沒有兌現。
晉國鬧饑荒,秦國向晉國輸送了糧食;秦國趕上饑荒,晉國卻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慮到晉惠公做了這麼多的不義之事,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大舉討伐晉國。
9月,晉惠公迎擊秦國軍隊,先派出韓簡觀察敵情。韓簡回來報告說:“敵軍人數雖少,然而鬥誌昂揚,我軍恐怕抵擋不了啊。”惠公問:“什麼原因?”
韓簡回答:“國君您當初逃離晉國是得助於秦國,回晉即位也是由於秦國的寵信,鬧饑荒時吃的是秦國糧食,秦國三次有恩於我國,我國卻不思圖報,所以才起兵來攻打我們。現在我們又迎擊他們,我軍懈怠,秦軍振奮,鬥誌差一倍都不止啊。”
之後,秦、晉兩軍戰於韓原。此一役,秦國虜獲晉惠公而回師。
其實此次秦晉之戰秦穆公已是勝券在握了。秦穆公早就做好了打算,這不僅僅是單純的預測,而且一步步地實行了自己的方案。
秦穆公從對晉惠公夷吾的性格分析人手,再經過幾次外交攻勢,已經完全占據了主動的地位,更何況秦國的軍隊本來就比晉國強,一戰而俘獲晉惠公,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司馬昭平鍾會、鄧艾之叛和秦穆公俘獲晉惠公,這兩個例子均是把政治預測與實際操作聯係起來,通過努力來實施自己的預測,最終達到預測的結局。這是一種主動性極強的預測,能夠進行這種預測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取得成功。
相對來講,預測成敗並具體操作要比單純的知人和知時要困難多了,因為它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有統觀全局的能力。
洞若觀火的政治預測,曆來被傳統智謀視為較高的境界。因為政治預測要比軍事預測複雜得多。政治預測是包括軍事因素、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和人事因素等諸種社會因素的一種綜合預測,其內容包羅萬象,其關係錯綜糾葛,若有一處考慮不到,就會產生重大的失誤。
由此可見政治預測並不簡單,能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中窺見端倪,需要大學問也需要大智慧。能夠成功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能成大事的政治家!
現實生活中,並不需要我們去預測什麼政治、軍事大局,但是對你所從事的事業卻需要好好預測一下,經商要及時掌握各種有關的信息,以便調整自己的經營方針;從事教育工作,要密切注意最新教育形式和動態,不然你很可能是一個平庸甚至不合格的老師,要登上極高的位置恐怕遙遙無期,更不用說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家了;投資房地產,要看新聞讀報紙,統籌整個地區的人口稠密度,流動情況,經濟狀況,你才好決定蓋出什麼戶型什麼價位的樓房……總之,要成大事就需要統觀全局、謀劃整體的能力。
將地平線忘掉才能飛
忘掉地平線,學會輕裝上陣,盡情揮動雙翅,讓它在經曆狂風暴雨後更加堅強,帶著一身的陽光和快樂奔向夢想的殿堂。
人的一生是為了什麼而活,有人為了名利,有人為了財富,其實這就是人生的目標。人,是為了理想而活。如果向命運低頭,那你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如果你有了堅忍不拔的意誌,最後即使你失敗了,即使你的生命不完美,但你的生活依然很精彩——雖敗猶榮。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會局限自身,桎梏靈魂。要像鳥兒忘掉地平線一樣,忘掉束縛才能飛得更高。
倘若留戀地平線,雄鷹就無法飛翔在廣闊的藍天;因為依偎地平線,麻雀隻能在林間蹦跳。
人生像是無名的河,陳陳的酒,無畏的歌。讓我們忘掉它的深淺、苦甜、高低,用自己的心去趟、去品、去唱。
隻有忘掉地平線,才會飛向夢想的彼岸。追求忘我,超越束縛。有句很經典的話是這麼說的:不要把自己當作鼠,否則肯定被貓吃。
1858年,有一個小女孩在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出生。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從而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有一天,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去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隻非常漂亮的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非常希望能夠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這時孩子耐不住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沒有走路的能力,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就在這時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以後,孩子的病便痊愈了。這個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這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隻有在這種環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超乎人想象的能量。
一個人隻有超越自我,才能不受外界的種種誘惑,才能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執著走自己的路。超越自我,才能正確正視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坎坷和不幸,才能在順境裏不狂妄自大,在逆境中不至於頹廢和氣餒。
傑瑞和吉姆兩人是鄰居,他們從小就在一起玩,傑瑞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學什麼都是一點即通,他知道自己有這一優勢,為此頗為驕傲。吉姆的腦子沒有傑瑞的靈光,雖然他非常用功,可總是不能進入班上的前十名。與傑瑞相比,他總是會產生一種自卑感。然而他的母親沒有忘記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不過隻是一個‘追隨者’,奔馳的駿馬盡管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呼嘯在前,但最終抵達目的地的,卻往往是充滿耐心和毅力的駱駝。”
傑瑞自認為是個聰明人,可是他業績平平,一生沒有任何成就,而自認為很笨的吉姆卻一點點地超越自我,從各個方麵充實自己,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傑瑞憤憤不平,以致鬱鬱而終。他的靈魂飛到了天堂後,遇到上帝就問道:“我的聰明才智遠遠超過吉姆,我應該比他更偉大,可為什麼你卻讓他成為了人間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道:“可憐的傑瑞呀,你至死都沒能搞清楚,我把每個人送到世上,在他們的‘褡褳’裏都放著相同的東西,隻不過我把你的聰明放到了‘褡褳’的前麵,你因為看到或是觸摸到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誤了自己的終生!而吉姆的聰明放在了‘褡褳’的後麵,他因看不到自己聰明,總是在仰頭看著前方,因此他一生都在不自覺地邁步向上,不斷向前進取,從而獲得成功!”
無論是誰都應該記住,隻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賦,都有自己獨特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你隻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羈絆,你就不會忽略生命中的太陽,也不會使自己湮沒在他人的光輝裏。
曾有一個舉重運動員,總認為自己非常普通,以至於難以在運動生涯中有所作為。因此無論他是在訓練還是在比賽中,成績總是平平。他的教練注意到這一點,通過觀察這名運動員,知道他不是沒有出好成績的能力,隻是被心理問題束縛著。
在一次訓練中,這個運動員通過努力仍未把加重的杠鈴舉起來,這時他的教練在旁邊冷不防猛地把他的短褲往下一拽,這名運動員下意識地騰出一隻手來拉短褲。這時令人感歎的是,他竟把那杠鈴舉了起來,而且還是一隻手。
在麵對教練那富含深意的笑容時,這名運動員頓時若有所思。至此以後,他就開始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於是積蓄在體內的潛在能力被他發揮了出來,最終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上述實例中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這自然就會影響自我真實水平的展現。在人的一生中,唯有忘掉地平線,主動地超越自我,充分發揮生命中優秀的潛能,那麼即使是再平凡的人,也會有不平凡的表現,因為他懂得拋開地平線的束縛。
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人生這條充滿荊棘的路上,隨時都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挫折,我們何不給自己一個重來的機會呢……
很久以前,在一個偏僻的山村,有個燒木炭的老漢,他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年齡大了,無法再砍柴燒炭,就把兩片樹林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他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也很勤快,每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日子過得還可以,但幾年後,樹都被他伐光了,於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意外的暴雨衝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莊稼,無奈之下,隻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後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牛放羊。剛開始,生活雖然很貧困,但崗上樹苗很快就長大了,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群。因為樹木防護,那場暴雨對他的莊稼也沒有太大損害。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是怎麼做的,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你吃山不養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成山後吃山,才會山清水秀,越來越旺啊!”
後來,人們都稱讚青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人生這條充滿荊棘的路上,隨時都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挫折,我們何不給自己一個重來的機會呢……
當我們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麵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誠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雖然麵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看呆。但這總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和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1.裝瘋賣傻,保全自己
《孫子兵法·九地》對此有專論:“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於其途,使人不得慮。”意思就是通過蒙騙和迂回等辦法,使人們無法推測你的真正意圖。在環境不利於我的情況下,為了避敵鋒芒,保護自己,可以采取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的辦法蒙混過關。想辦法蒙蔽敵人的視聽,不讓敵人了解我方的意圖,這是取勝的根本保證。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有許多兒子,於是朱元璋就分封給自己的兒子一些領地,把他們稱為親王。後來,這些兒子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擁有了自己的軍隊,成為藩王。朱元璋一死,立皇太孫朱允為皇帝(朱標死得早),就是建文帝。朱允上台後,受到眾藩王的威脅,於是就開始削弱眾藩王的權力,有反抗的則受到殺戮。燕王朱棣精明強幹,沒有被立為皇帝,非常不滿,常常想推翻建文帝,自己做皇帝。現在建文帝削藩,燕王也在被削之列,朱棣很是恐慌,不知怎麼樣才好,忙請屬下們出謀劃策,屬下們勸他舉兵造反,推翻建文帝,繼承帝位。朱棣聽後,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就馬上采納了。他暗中招兵買馬,表麵上卻佯裝無事。不久,這事還是傳到建文帝那兒,建文帝決定派大臣討伐朱棣。朱棣見事不妙,為了保全自己,就想出一條妙計:裝病。
朱棣上奏朝廷,聲稱自己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建文帝就派大臣去探視虛實。朱棣裝瘋賣傻,滿街亂跑,在盛夏的烈日之下,穿著皮襖圍著火爐烤火取樂,還亂喊亂叫。建文帝派來的人回去報告說,朱棣確實病得不輕,於是建文帝便不再注意燕王朱棣了。過了些時日,建文帝批準了大臣齊泰上奏逮捕燕王的請求,還要秘密派人來殺死朱棣。朱棣得知此事,就與屬下按事先定下的計謀,等建文帝派來的謝貴等人來抓拿自己的時候,先行下手將其擒住,舉兵起事,然後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的名義,攻進北京城。經過艱苦的激戰,最後打敗了朱允,奪取了皇位,改法建製,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在政治風雲中,有時當危險要落到自己頭上時,通過裝傻弄呆,可以達到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
孫臏遭到老同學龐涓暗算後,身陷絕境。然而孫臏沒有絕望,沒有放棄,他決定詐瘋來迷惑龐涓,達到逃脫的目的。一天龐涓派人送晚餐給孫臏吃,隻見孫臏正準備拿筷子時,忽然昏厥,一會兒又嘔吐起來,接著發怒,眼睛大張,亂叫不止。龐涓接到報告後親自來查看,隻見孫臏痰涎滿麵,伏在地上大笑不止。過了一會兒,又嚎啕大哭。龐涓非常狡猾,為了考察孫臏狂瘋的真假,命令左右將他拖到豬圈中,孫臏披發覆麵,就勢倒臥豬糞汙水裏。此後龐涓雖然半信半疑,但對孫臏的看管比以前大大的鬆懈了。孫臏也終日狂言誕語,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白天混跡於市井,晚上仍然回到豬圈之中。過了一些天,龐涓終於買下了孫臏推銷的“傻氣”而愚蠢地進了孫臏下的“套”,相信孫臏真的瘋了。孫臏這才有機會逃出魏國。
一個人懂得裝傻,就表明他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的表現。做人切忌張狂,鋒芒太露易暴露目標,更容易惹人疑心。與對手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適時“裝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糾正對方的錯誤。你必須有好演技,才能把局做得恰到好處。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運用謀略的人,一定要做到不露鋒芒,從而既有效地掩飾目的,又能達到目的。當你做大事時,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否則你會被別人當靶子打!
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也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如今天下英傑唯屬自己和劉備了。當時劉備被嚇得大驚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這時恰恰有驚雷打過。曹操問劉備何故,劉備連忙裝成極為害怕的樣子,說是被窗外的響雷驚嚇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為天下英雄隻剩自己了。聰明的劉備裝傻,裝成孬種的樣子,把曹操給騙過去了,這才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麵。
如果當時劉備不“賣傻”,而是勇氣外露,要和曹操一爭高下那麼必然會被曹操幹掉,西蜀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處於弱勢時要裝傻,在處於強勢或勢均力敵時,也是運用假癡不癲的計謀,才能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
劉備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軍鍾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備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了夜間,劉備故意打開城門,鍾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
2.難得糊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一種“難得糊塗”的智慧,它包含著一種韜光養晦的世故。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勢無可奈何時,“糊塗”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我國兩晉時期,由於社會動蕩不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加之當時朝廷專製、政治黑暗,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統治者對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澆愁,或以酒避禍,以酒後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於是那個時候的許多文人雅士,不得已而寄情於山水之間,動輒借酒以消愁。所以那個時代出了不少酒鬼,劉伶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他嗜酒如命、近乎顛狂,還作了一篇《酒德頌》,人稱“酒仙”。這些人雖不滿現實,但為求自保,隻得成天放浪形骸,痛飲狂歌,糊塗度日。這種“糊塗”的境界,包含著無奈、壓抑和痛苦,也代表著一種與世俗格格不入、不跟當權者同流合汙的獨立精神。他們的“糊塗”,未必不是裝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要說起賢相,有兩句非常著名的成語,一個叫“蕭規曹隨,”一個叫“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說的是西漢時的宰相蕭何、曹參,蕭何製定規章,然而曹參遵行不改;“房謀杜斷”所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稱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而其中的這位曹參曹相國,就正是一位糊塗的賢相。
曹參本來是沛縣裏的一名小吏,跟隨著劉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將士。曹參與蕭何本來關係很好,但等到蕭何當上了相國之後,兩人就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偏偏推薦曹參接替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而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麼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他太不務正業了,想勸勸他,他不等人家開口,就強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但不許說是皇帝讓問的。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二百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隻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陛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兒敢比呢?”又問:“那麼您看我比蕭何怎麼樣?”惠帝說:“您似乎一點也比不上。”
曹參在這時便說道:“陛下之言是也。更況且先帝已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